針灸臨床處方學精義

針灸臨床處方學精義
定價:132
NT $ 132
 

內容簡介

本書是針灸處方學專著。全書根據中醫髒腑經絡相關理論和辨證論治體系,系統闡述針灸處方傳統基礎理論、選穴配穴方法、針灸治病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治法、常用腧穴的主治和刺灸方法等,詳細介紹了作者首創的“主、客、輔、應、俞、募、奇”七字訣處方方法,以及70余種常見病證的辨證取穴處方和“皮、脈、肉、筋、骨”五體刺法。全書共十章,理、法、方、穴、術循序論述,條理清晰,在傳承古典經絡髒腑學說基礎上,創新針灸處方理論,深入淺出,易學易用。

本書可供中醫針灸推拿專業臨床、科研工作者參考應用,也可作為中醫高等院校師生在教學中參考。對于針灸愛好者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目錄

第一章 針灸處方配穴基礎理論
一、髒腑經絡兩相關 循經取穴最為先
二、標本根結上下聯手足同名一脈牽
三、五輸五行分補瀉 原穴合穴治內腑
四、原絡相配分主客經病絡病兩相宜
五、八脈與正經相通八穴八法主客應
第二章 針灸選穴與配穴法
一、選穴法
二、配穴法
第三章 針灸治則
一、審證求因治其本
二、調整陰陽求其平
三、清熱溫寒調營衛
四、補虛瀉實分上下
五、調氣通脈明升降
六、因時因人施針灸
第四章 針灸基本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附︰止吐法)
三、下法(附︰利水法)
四、和法
五、溫法
六、清法
七、補法
八、消法
九、開竅法
十、固澀法
十一、安神法
十二、止痛法
第五章 針灸處方腧穴組合原則
一、效應原則
二、主次兼顧原則
三、少而精原則
四、循序選用腧穴原則
五、針灸適宜原則
第六章 主客輔應俞募奇七字訣處方法
一、主穴的選擇方法
二、客穴的選擇方法
三、輔穴的選擇方法
四、應穴的選擇方法
五、俞穴的選擇方法
六、募穴的選擇方法
七、奇穴的選擇方法
第七章 十四經腧穴、經外奇穴主治與刺灸法
第八章 針刺法與灸法
第一節 毫針基本針刺法
一、揣穴法
二、進針法
三、行針法
四、出針法
第二節 單式補瀉法
一、迎隨補瀉法
二、徐疾補瀉法
三、呼吸補瀉法
四、開合補瀉法
第三節 復式補瀉法
一、燒山火法
二、透天涼法
三、青龍擺尾
四、白虎搖頭
五、蒼龜探穴
六、鳳凰展翅
第四節 皮脈肉筋骨五體針法
一、五體針法作用機理
二、五體針法具體刺法
第五節 透穴針法
一、透穴針法的優點
二、透針角度和針刺方向
三、透穴原則
四、透穴針法的形式和常用刺法
五、常用透針選穴
六、透穴針法歌訣
第六節 三稜針刺絡瀉血法
一、操作方法
二、適應範圍
三、注意事項
第七節 灸法
一、艾炷灸
二、隔物灸
三、艾卷灸
第八節 針灸符號
第九章 針灸辨證施治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表里辨證
二、寒熱辨證
三、虛實辨證
四、陰陽辨證
第二節 氣血辨證
一、氣病辨證
二、血病辨證
第三節 髒腑經絡辨證
一、肺髒手太陰經與大腸腑手陽明經辨證取穴
二、脾髒足太陰經與胃腑足陽明經辨證取穴
三、心髒手少陰經與小腸腑手太陽經辨證取穴
四、腎髒足少陰經與膀胱腑足太陽經辨證取穴
五、心包絡手厥陰經與三焦腑手少陽經辨證取穴
六、肝髒足厥陰經與膽腑足少陽經辨證取穴
七、督脈與任脈
第十章 常見病證治
一、急證
二、內科病證
三、婦科病證
四、兒科病證
五、五官科病證
六、皮外骨傷病證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中醫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以為幾千年來的針灸臨床診療模式就是在學校學習的教科書中記述的那樣。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纂寫《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時,我開始對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針灸學統編教材之前,古今針灸醫生是如何看病的?經過幾年的思考與考察,在2001年《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出版之後,我向針灸界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移植于方藥體系的針灸診療理論並不適合針灸的臨床實踐。

針灸診療規範之所以不能照搬方藥模式,是因為針灸診療特點與方藥不同。簡單地說,中藥針對證,針灸針對部位;中藥治病,病同證不同,治亦不同;而針灸治病,凡相同部位內,無論什麼病,什麼癥狀,還是什麼證型,皆可同穴治之。比如鼻炎、氣管炎、胸膜炎、腸炎、肩周炎、膝關節炎等這些不同部位的病,若皆為寒濕證,方藥治療皆可治以散寒除濕之法,可用基本相同的處方治療,而針灸則需要根據病變的部位,采用不同的主穴治療,不可能用相同的處方,況且針灸腧穴中也沒有專門散寒的穴、除濕的穴。

明代《針灸大成》把針灸選穴處方的這一特點概括為“看部取穴”,即根據病證所在的部位選穴治療。正是由于針灸治療的這一總特點,作為最早建立針灸診療體系雛形的《針灸甲乙經》以及《備急于金要方‧明堂》的針灸治療篇主要按病證的部位分篇,而不是按疾病分類,更不是像現代按系統分篇,之後金元的《盤石金直刺秘傳》、明代的《普濟方‧針灸》、《神應經》,直到現代承淡安《中國針灸學講義》等,對于病證的針灸治療都不是按疾病或系統分類,而是按頭面部、頸項部、胸部、腹部、肩背部、腰部、上肢部、下肢部、全身這樣的分部排列。應當說這樣的病證治療分類體現了針灸治療“看部取穴”的“基因”特征。

不難理解,“辨經”是一種辨別病變部位的方法,也是針灸診病特有的方法;而辨病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辨位。而且,針灸辨病位強調的還是立體的定位:同一區域要辨在皮、在肉、在骨之不同,並有相應的刺皮、刺肉、刺骨針法。由此針灸的腧穴也是立體的,同一穴位,刺激的層次不同,主治也不同,故《黃帝明堂經》手少陽會宗穴下日:“上空主皮毛,中空主肌肉,下空主耳聾、羊癇。”

針灸的處方學獨立為專門的學科比方藥的處方學晚,而針灸方論出現的時間卻比中藥方論早得多,二者的特點也明顯不同。很長一段時期以來,針灸處方學照搬中藥處方學的模式,使得針灸特有的診法、治療理論都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

然而,十年來我雖然就針灸診療規範召開過多次國內外專家研討會,會上也報告r自己初步的研究結果,但迄今沒有正式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是因為這一問題本身的研究難度很大,另一方面也因為建立這套針灸診療規範的實踐與理論基礎還不完全具備。

今有幸先睹《針灸臨床處方學精義》一書,印象深刻者有以下幾點:其于穴法倡導五體分層刺法;于刺法特詳透穴法,總結出常用穴的常用透穴法並編成歌訣以助記;于診斷主辨虛實,強調病位(但也因病而有調整,不拘于一格);于處方總結出“主”、“客”、“輔”、“應”、“俞”、“募”、“奇”七字訣處方方法。較之現行針灸教科書的針灸診療程式更加簡明、實用,因而更具可操作性。

由于對穴位研究的常年關注,使我更關注穴位刺法:同一穴有幾種針法,每一針法有幾種刺法,每一刺法有幾種路徑,不同的刺法所對應的病證等,這種個人研究的偏好使我在讀本書時,除反復揣摩作者第十章的處方規矩之外,更留意本書第七章“十四經腧穴、經外奇穴主治與刺灸法”。如兩章之間的聯系,能像唐代甄權和元代竇太師的《針方》與《針經》那樣珠聯壁合,前呼後應,則不僅對于建立符合針灸自身規律的診療規範將起到更大的示範作用,而且將對針灸腧穴學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黃龍祥
2011年1月26日于知竹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