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文獻研究叢稿

文字與文獻研究叢稿
定價:354
NT $ 308
  • 作者:陳英杰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21725
  • ISBN13:9787509721728
  • 裝訂:平裝 / 27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商周金文、戰國簡牘文字、漢字學、《說文》學、文獻學以及新發現的楷書階段文字資料的整理與考釋等幾方面的內容。

本書在金文文例、金文字際關系、金文語詞研究方法、簡牘文字異形所反映的文字學現象等方面做了可貴探索;利用新的研究成果、新的視角和方法對漢字發展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新的審視;對古代字書類文獻引《說文》資料的整理方法做了新的探討;對傳世文獻中的一些重要論題做了新的解讀;對春秋時代的文獻自覺問題做了新的闡述。
 

目錄

《文字與文獻研究叢稿》序
凡例
商代金文文例研究
商代銅器銘文作器對象的考察
商代金文中之“女子”銘辭說略
談簋銘中“肇享”的意義——兼說冊命銘文中的“用事”
讀《首陽吉金》札記
金文字際關系辨正五則
金文字際關系續辨(二則)
談金文中的“順”字

再說《左傳》之“弗賓”
讀《睡虎地秦墓竹簡》札記
上博簡拾零
楚簡札記五種
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札記
異體字論稿
再論漢字發展史上的簡化、隸變和“書同文”等問題
關于倉頡整理、統一文字說的重新檢討
——談由于文獻誤讀而形成的一個學術觀點
談如何整理古代字書類文獻中的《說文》資料——以北宋四大字書為例
張振林先生的一個重要學術思想和對金文研究的兩大貢獻
——張振林先生學術述略之一
文獻學三題
記新發現的《故大唐董府君墓志銘》
記新發現的一批清康熙至建國初年的連氏家族契約文書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陳英杰君2001年從河北南下廣州,到中山大學學習中國古文字學,2004年畢業獲博士學位後到暨南大學任教,2008年離開廣州去他曾經進行博士後研究的首都師範大學執教。英杰在廣州七年間,幾乎每月至少一次到我家促膝交談切磋學問。倏忽十年過去,他先是捧出厚厚的兩冊《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于今又將近十年所撰有關古文字和古文獻的論文結集成冊,命日《青澀集》,約我寫序,不禁感慨系之。

回想54年前我初上大學,第一次拜訪名師容庚教授,老先生搬出他的成名著作《金文編》及其兩套稿本,熱情地給一批小青年講述自己的治學道路,勉勵學生專心努力做自己喜歡的學問。

回想50年前我初當研究生,第一次拜訪導師容希白(庚)教授,請求老師給我們上一點基礎課。容老先安排我們三位學生的學習任務︰一、抄讀《說文》、《金文編》、《甲骨文編》,熟悉不同年代的文字形體,在一年級完成;二、交給我們一份必讀書目(含宋、清、民國和當代的重要古文字著錄及研究專著34種),在一、二年級閱讀,哪種精讀哪種泛讀由我們自定,提倡讀一種書寫一篇書評,在讀書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論文方向;三、老師不上課,听老師講課不如讀老師編寫的書,不如讀書有疑問時向老師請教,不如有心得時向老師報告並共同研討;四、在三、四年級收集研究資料、撰寫畢業論文,其間安排一次到各地文博部門參觀學習。

“大匠只能授人以規矩而不能使人巧。選什麼題目做,甲骨文方面還是金文方面,你們自己選。”接著容老搬出《金文編》說︰“你們沒有讀過《說文解字》,只是听人說古文字很難學。我只是一個中學生,跟著舅父學習《說文》和《說文古籀補》,編出了《金文編》,得到羅(振玉)先生的推薦,當上北大研究生。要說易,也確實不易,因為容易認的字,一出現大家都認得,不算發明;甲骨、青銅器上常有一些專家都不認得的字,你要認得它就很難,非有很好的語言、文字、歷史、文獻功底和聰敏的頭腦不可。所以胡適先生才說認識一個古文字就像天文學上發現一顆恆星那樣難。許慎編《說文》踫到自己無法解釋的字形構造,或字音、字義不明,就注個‘闕’字;我編《金文編》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把它放在附錄。你們看,‘附錄上’收圖形文字五百多,‘附錄下’收未識字六百多;這六百多字中,唐蘭認識一大半,郭沫若認識一半,于省吾、陳夢家、楊樹達、劉節等又各認識一些,你們看這些不同字跡就知道,沒有批注的字已經所剩無幾了;有的字下同時有幾個人批注,各人認識各不相同,而我只采納了他們對其中兩個字的意見,在改編《金文編》時將其轉入正編。其他的字,他們認識而我不認識,說我保守,由他們說去!假如都很容易認識,也就不需要你們來學習研究了。”

于是我想,這不就是“老師不開課”的第一課嗎?以後我可以在閱讀銘文考釋時,同時比較各家看法;到老師家問學時,注意老師的答疑評論;發現各家理論方法之不足而進一步使之完善,並用之釋讀一批附錄字,寫一篇理論方法與實踐互相發明的論文,這就是我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了。夏、商、周一干多年的語言、文字,因各種條件限制,也許永遠無人能參透,破譯全部古文字的說法都是吹牛。我們不必理會保守還是躍進,只要努力後有所前進,工作就非白費。這就是聆听容老第一課得到的啟迪。

于是我慢慢地明白了一些道理︰雖然容老說自己在古文字學界,比理論方法上頭頭是道不如唐蘭,比聯系文獻能從社會歷史大處著眼不如郭沫若,比綿針密縷的文字音義訓詁功夫不如于省吾、楊樹達,但在考釋文字方面容老卻不人雲亦雲,是因為附錄里的那些字,或者偏旁、六書結構尚難認定,或者專家通過文獻對比、文義推勘、同音假借等法所得的音義放在銘文中不能坐實。通過抄讀三種字典,我注意到古文字形體分析,必須有“不斷發展論和發展階段論”觀念,某一種形態、偏旁、結構方式只與某一階段相聯系。通過校讀所有銘文和比較各家考釋,我認識到在使用文獻對照、文義推勘、同音假借等方法時,不能滿足于片詞只句的音義可通,不能滿足于“古韻同部”和“古音相近”,必須在字形分析有據的前提下,根據篇章語法要求,在銘體總義敘述指引下正確斷句,借以鎖定該字詞在句中應有之音義和功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