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權威全譯典藏版)

紅與黑(權威全譯典藏版)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王蒙推薦
國家教育部推薦讀物
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

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璀璨精致的藝術寶石

一首“靈魂的哲學詩”,獻給少數的幸福的人

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自我。

——《紅與黑》

《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于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外國文學史》

《紅與黑》是司湯達在一樁真實的刑事案件基礎上創作出來的長篇小說。主人公于連出身平民,因精通拉丁語而被聘為家庭教師,從此走上奮斗之路。他狂熱地崇拜拿破侖,但卻無法通過從軍一展抱負,于是隱藏雄心,穿上黑袍成為教士,渴望通過教會之路爬上高位。自尊與自卑、真誠與虛偽、雄心與野心、正直與偽善、妥協與反抗等矛盾特征一直在于連身上對立存在。他的愛情也摻雜了野心和計謀,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迸發出真實動人的火花……


司湯達(1783—1842),本名亨利‧貝爾,是19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自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一生對大革命充滿熱情,曾追隨拿破侖轉戰歐洲大陸。自1817年起,司湯達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以準確細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其小說代表作有《阿爾芒斯》《紅與黑》《巴馬修道院》等。

劉志威(1945—),法語語言知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先後兩次被外交部借調到我國駐外使館工作,任一等秘書兼教研室主任;先後發表法國長篇小說和傳記譯文一百余萬字。代表譯作有《紅與黑》《塔列朗傳。等。
 

目錄

出版者告讀者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長
第三章 窮人的財產
第四章 父與子
第五章 談判
第六章 煩惱
第七章 親和力
第八章 小事件
第九章 鄉村的一個晚間
第十章 雄心勃勃,阮囊羞澀
第十一章 一個晚上
第十二章 出門
第十三章 網眼長襪
第十四章 英國剪刀
第十五章 雞鳴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長
第十八章 國王巡幸維里耶爾
第十九章 思考使人不幸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和主人的對話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年的時尚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員的悲傷
第二十四章 省會
第二十五章 神學院
第二十六章 人世間,或富人所缺少的
第二十七章 人生的初次經驗
第二十八章 聖體游行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家
下卷
第一章 鄉村的快樂
第二章 步入上流社會
第三章 最初的幾步
第四章 德‧拉莫爾府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誠的貴婦
第六章 說話的腔調
第七章 痛風病發作
第八章 什麼勛章能使人與眾不同
第九章 舞會
第十章 瑪格麗特王後
第十一章 一個年輕姑娘的帝國
第十二章 他會是個丹東嗎
第十三章 陰謀
第十四章 年輕姑娘的心事
第十五章 這是一個陰謀嗎
第十六章 凌晨一點鐘
第十七章 一把古劍
第十八章 殘酷時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劇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照會
第二十二章 討論
第二十三章 教士,樹林,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職責
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愛情
第二十七章 教會里最好的職位
第二十八章 曼儂‧萊斯戈
第二十九章 煩悶
第三十章 喜歌劇院的包廂
第三十一章 讓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偏愛的地獄
第三十四章 有才智的人
第三十五章 風暴
第三十六章 悲慘的細節
第三十七章 主塔樓
第三十八章 一個有權勢的人
第三十九章 陰謀
第四十章 平靜
第四十一章 審判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紅與黑》白一八三○年問世以來,經歷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考驗,已被世界各國視為經典文學名著,同樣也受到中國文學創作界、評論界和廣大讀者的極大關注和熱情歡迎,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一本文學讀物。

一、《紅與黑》的創作過程

人們或許很難相信,他們如此喜愛的這部小說竟是作者在當時發生的一樁刑事案件的基礎上加工創作出來的。但這確是事實。

司湯達曾在其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手稿的空白處寫道︰“只要我還需要對作品內容費心思索,我就無法賦予人物對話以個性和深刻含義。因此,以于連‧索雷爾這樣的現成故事為素材進行創作,就顯示出了它的優越性。”

司湯達是十八世紀啟蒙思想的信徒,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擁護者,拿破侖的忠實崇拜者。一七九七年中學畢業後,他離開家鄉格勒諾布爾,來到巴黎,追隨拿破侖轉戰歐洲,去過意大利的米蘭、德國的柏林、俄國的莫斯科,參加過拿破侖對歐洲君主國第六次反法聯盟的抗擊,直至拿破侖垮台。他把拿破侖的失敗視為最大的歷史悲劇,借于連之口表達了他的失望心情︰“拿破侖真是上帝給法國青年送來的人!誰能取代他?沒有他,不幸的人能做什麼呢?”

正因為如此,司湯達對波旁復闢王朝懷有深刻仇恨,他曾說過︰“像我這樣一個到過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國除了受屈辱外,不會有別的。”于是他前往意大利的米蘭,在那里旅居了七年,這期間他稱波旁王朝是“發臭的爛泥”,發誓說“不再見被波旁王朝玷污的法國和巴黎”。一八二一年意大利燒炭黨人發動的起義慘遭鎮壓後,他被警察當局視為“不信宗教、反對正統和一切合法政府”的“極端危險”的人,被迫返回巴黎。

從這時起,司湯達更注意用其敏銳的目光觀察復闢王朝統治下的種種社會現象和矛盾斗爭,以數學家般的冷靜頭腦分析和概括時代的本質特征,試圖揭示出復闢王朝必然滅亡的命運。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反動統治和種種倒行逆施,迅速激化了當時社會的各種尖銳矛盾,革命到了一觸即發的成熟階段。這時,一八二七年十二月《法院公報》報道的一樁刑事案件引起了司湯達的密切注意,他從中看出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時代特征,從而涌動出強烈的創作激情。隨後,他利用多年練就的成熟藝術技巧(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已四十七歲,此前發表了不少文學評論、藝術傳記和中篇小說《阿爾芒斯》),對這一素材進行大量的藝術加工和形象塑造,創作出了《紅與黑》這部批判現實主義杰作。

這里有必要對上述案件做一概要介紹,以便使讀者看出案件主人公安托萬‧貝爾德和小說主人公于連-索雷爾的相似之處。

安托萬‧貝爾德時年二十五歲,出生在布朗格村一個窮苦的馬掌匠家庭。他身體孱弱,不宜從事笨重勞動;但他天資聰穎,很小就對高深的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當地幾個有身份的人,出于強烈但缺乏明智的同情心,想要他步入教會,以使他擺脫命運為他安排的卑微處境。當地的本堂神甫收養了他,傳授他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並幫助他于一八一八年進入格勒諾布爾小修道院。一八二二年,他因重病被迫中斷學業。後來本堂神甫又介紹他去米肖先生家任家庭教師。米肖夫人三十六歲,她貞潔端莊,心地善良,對體弱的家庭教師非常關心,絲毫沒有考慮這會給她帶來怎樣的危險。不到一年時間,米肖先生不得不把他辭退,因為傳說他與女主人發生了戀情。貝爾德孜孜以求的目標是擔任聖職,于是想重入教會,他向里昂和格勒諾布爾等地修道院提出申請,但均遭拒絕。他把失敗歸罪于米肖夫婦,在給米肖夫人的信中揚言要殺了她。七月十五日,他去里昂買了手槍,于二十二日(星期天)一大早帶著裝有兩發子彈的手槍進入布朗格村教堂,趁米肖夫人虔誠祈禱之機向她和自己各開了一槍,兩人均重傷倒地。

司湯達還注意到當時發生的另一樁類似的刑事案件︰青年細木工拉法格殺死了他那位出身高貴的情婦。他把這個青年的某些相貌特征賦予了于連。

司湯達將貝爾德和拉法格的命運作了比較,進而就“人的性格力量和毅力”進行了深入認真的思考。他一直在尋找像中世紀騎士那樣激情澎湃、驍勇無畏的英雄,他現在在下層百姓中找到了他們。他在《羅馬漫步》中清楚無誤地寫道︰“在巴黎上層社會似乎已喪失強烈而持久的感受力的時候,熱情卻在小資產階級中間,在像拉法格這樣的青年中間,激發出一種異乎尋常的力量;這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但由于缺乏財富,他們不得不工作,同其真正的需要搏斗……他們保留著意志力,因為他們有很強的感受力。偉人今後很可能出自拉法格所處的那個階級。拿破侖從前也曾處于同樣的境況︰良好的教育、豐富的想象和極端的貧困。”

《紅與黑》的創作始于一八二八年年底,完成于一八三○年。對司湯達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創作時期,他本人就曾說過︰“在我一八三○年寫作《紅與黑》的時候,說我已變得非常幸福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可以說我那時頗為幸福。”他之所以幸福,可能是因為革命推翻了他切齒痛恨的復闢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七月王朝”。

二、《紅與黑》的藝術特色

《紅與黑》不僅通過對于連從天真盲目到幻滅清醒的全過程描寫,塑造出一個為體現自身價值、追求個人幸福、維護自己尊嚴和榮謄而沖鋒陷陣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生動形象,而且在藝術上也頗具特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真實是文學作品的生命,也是吸引讀者的首要因素。司湯達是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家,一貫主張文學應當表現時代,反映社會現實。所以一,他十分重視把他對社會的準確觀察通過運用大量“真實的細節”藝術地再現時代風貌。他把自己對大革命的熱愛和對拿破侖皇帝的崇拜,對資產階級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的理解,全都賦予了主人公于連,而他本人又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人,這就使于連的形象給人第一層真實的印象。其實,司湯達固然想把于連塑造成他心目中的一個理想的英雄,但他絲毫無意以犧牲真實為代價而去掩飾于連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點,把他描繪成一個盡善盡美的完人。既有理想抱負,敢于向社會和傳統道德挑戰,又有個人所難免的某些不足之處,這樣的文學形象才真實可信。最後,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所言,小說的故事框架和人物雛形均來自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刑事案件,雖然經過了作者的藝術加工,于連已不完全是其原型貝爾德,但于連的藝術真實不僅無損于生活真實.而且遠要高于生活真實。司湯達之所以在小說卷首引用丹東的名言“真實,無情的真實”,看來不是沒有特殊意義的。

以刻畫內心世界作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是《紅與黑》另一重要的藝術特色。用司湯達自己的話說,他所看重和潛心研究的是人的“性格力量和毅力”,換言之,他要著重表現的是“性格力量和毅力”在人的社會表現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只要留心小說中的人物,尤其是于連、德‧雷納爾夫人和瑪蒂爾德等主要人物,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話語,內心獨白或作者的分析無不把他們當時的內心活動勾畫得清清楚楚,使讀者不僅能看到他們的行動,而且能看到他們何以那樣行動。正因為作者的眼楮凝視著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才很少在他們的外貌特征上浪費筆墨,而是只作極簡要的、最不可或缺的說明,以至人們通讀小說之後甚至不知道于連頭發和眼楮的顏色,不知德‧雷納爾夫人和瑪蒂爾德小姐穿的是什麼衣服。這種忽略人物外貌特征、精心刻畫其內心世界的手法,在十九世紀初期文學中如果不能說絕無僅有,至少也十分罕見。但也恰恰因為作者細致描繪了于連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才使他在文學形象的畫廊里格外光彩奪目,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運用伏筆或暗示這一文學表現手法,是《紅與黑》的另一藝術特色。于連在去德‧雷納爾先生家之前先去了教堂,在那里發現一張紙片,上面寫著︰“路易‧讓雷爾在貝桑松伏法,死刑執行及臨刑前的詳情……”奇怪的是,此人姓氏的後兩個字竟跟于連的姓氏“索雷爾”後兩個字完全相同;瑪蒂爾德跟于連談到過她的一個前輩博尼法斯-德‧拉莫爾和瑪格麗特王後的私情,以及瑪格麗特捧著其情夫被砍下的頭竟毫無懼色。這幾段描述就為後文于連被砍頭、瑪蒂爾德捧著他的頭將他安葬的情節埋下了伏筆,使人預感到于連的悲慘結局,不出得為之心跳。此外,于連那天還在教堂的祭台前發現,一片灑落在地上的聖水經紅色帷幔反光照射,看上去像血,這片像血的聖水就是對後文于連在此刺殺德‧雷納爾夫人這一情節的暗示。另一伏筆是于連發現的那個山洞,他曾說那是個連聖賢都向往的永久安息之地,這就暗示了他不足之處,這樣的文學形象才真實可信。最後,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所言,小說的故事框架和人物雛形均來自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刑事案件,雖然經過了作者的藝術加工,于連已不完全是其原型貝爾德,但于連的藝術真實不僅無損于生活真實.而且遠要高于生活真實。司湯達之所以在小說卷首引用丹東的名言“真實,無情的真實”,看來不是沒有特殊意義的。

以刻畫內心世界作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是《紅與黑》另一重要的藝術特色。用司湯達自己的話說,他所看重和潛心研究的是人的“性格力量和毅力”,換言之,他要著重表現的是“性格力量和毅力”在人的社會表現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只要留心小說中的人物,尤其是于連、德‧雷納爾夫人和瑪蒂爾德等主要人物,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話語,內心獨白或作者的分析無不把他們當時的內心活動勾畫得清清楚楚,使讀者不僅能看到他們的行動,而且能看到他們何以那樣行動。正因為作者的眼楮凝視著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才很少在他們的外貌特征上浪費筆墨,而是只作極簡要的、最不可或缺的說明,以至人們通讀小說之後甚至不知道于連頭發和眼楮的顏色,不知德‧雷納爾夫人和瑪蒂爾德小姐穿的是什麼衣服。這種忽略人物外貌特征、精心刻畫其內心世界的手法,在十九世紀初期文學中如果不能說絕無僅有,至少也十分罕見。但也恰恰因為作者細致描繪了于連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才使他在文學形象的畫廊里格外光彩奪目,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運用伏筆或暗示這一文學表現手法,是《紅與黑》的另一藝術特色。于連在去德‧雷納爾先生家之前先去了教堂,在那里發現一張紙片,上面寫著︰“路易‧讓雷爾在貝桑松伏法,死刑執行及臨刑前的詳情……”奇怪的是,此人姓氏的後兩個字竟跟于連的姓氏“索雷爾”後兩個字完全相同;瑪蒂爾德跟于連談到過她的一個前輩博尼法斯-德‧拉莫爾和瑪格麗特王後的私情,以及瑪格麗特捧著其情夫被砍下的頭竟毫無懼色。這幾段描述就為後文于連被砍頭、瑪蒂爾德捧著他的頭將他安葬的情節埋下了伏筆,使人預感到于連的悲慘結局,不出得為之心跳。此外,于連那天還在教堂的祭台前發現,一片灑落在地上的聖水經紅色帷幔反光照射,看上去像血,這片像血的聖水就是對後文于連在此刺殺德‧雷納爾夫人這一情節的暗示。另一伏筆是于連發現的那個山洞,他曾說那是個連聖賢都向往的永久安息之地,這就暗示了他本人隨後被葬在那里。司湯達運用這一手法,或許是想讓其主人公于連始終處于悲劇氛圍之中,即使這有悖于他的初衷,但它起到的這種作用卻是肯定無疑的。

《紅與黑》整部小說只圍繞于連一人展開,作者精心選擇外省小城維里耶爾、省城貝桑松和京城巴黎作為他的活動天地,讓于連帶著讀者去一步步、一層層地認識社會。有了他,某個天地才出現在讀者面前;沒有了他,這個天地及其中活動的人物也隨之消失。比如,于連一旦離開維里耶爾,德‧雷納爾先生和他的小城就極少再被提及;于連一旦停止給費爾瓦克元帥夫人寫假情書,這位貴婦也就從書中消失了。作品這種嚴謹的結構、分明的層次和主題的突出,無疑也是其一大藝術特色。

至于語言,由于司湯達崇尚樸實無華、毫無裝飾的美,厭惡浮華艷麗或過于夸張的修飾,因而他的語言樸實自然,如日常口語一般,讀來令人感到十分親切。

總之,司湯達以他對時代的深刻認識和精闢分析,運用他成熟的藝術技巧為我們留下了《紅與黑》這部傳世之作,塑造出于連這樣一個獨具魅力的藝術形象。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于連不應當也不可能被視為可以效仿的楷模,但他畢竟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學形象銘記在人們心中。為此,我們將永遠感謝和敬仰他的塑造者——一代文學巨匠司湯達。

劉志威
一九九五年五月于西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