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說的主人公哈勒爾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常常閉門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頓覺大夢初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人性”和 “狼性”並存的荒原狼。之後他應邀參加聚會,發現與會者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而他的反戰言論遭到斥責,更覺自己孤獨;回家時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納,獲得肉欲歡樂;經赫米納介紹他又結識了音樂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瑪麗亞,他在音樂和感官享受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慮。但當他看到赫米納和帕布洛親近時,便“狼性”大發,出于嫉妒將赫米納殺死。

《荒原狼》幻想色彩濃郁,象征意味深遠,被認為有“超現實主義” 風格;托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赫爾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以後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獲諾貝爾文學獎。
 

《荒原狼》是二十世紀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爾曼’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發表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小說問世後,先後被譯成近二十種文字,在文學界和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黑塞出生于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是在具有濃厚宗教色彩和東方精神的環境中長大的。少年時期,黑塞不堪忍受僵化的經院式教育,中途輟學,先後當過工廠學徒、書店店員。他對文學懷有濃厚的興趣,刻苦自學,並開始寫作。二十世紀初,黑塞陸續發表了《彼得‧卡門青特》、《在輪下》、《蓋爾特魯特》等長篇小說,成為知名作家。一九一一年,游歷印度,翌年回國.遷居瑞士,一九二四年人瑞士籍。黑塞著作甚豐,其中重要的有長篇小說《德米昂》、 《席特哈爾他》、 《納爾齊斯與戈爾特蒙》和《玻璃珠游戲》。一九四六年,黑塞獲歌德獎金和諾貝爾文學獎。

黑塞的小說大多以青年為描寫對象,反映他們的生活、苦悶、彷徨與探索。而《荒原狼》描寫的則是中年藝術家的精神危機。小說主人公哈里’哈勒爾自稱荒原狼,一只“迷了路來到我們城里,來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哈勒爾年輕時曾想有所作為,做一番高尚而有永恆價值的事業,他富有正義感,具有人道主義思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的理想破滅了。他反對互相殘殺的戰爭,反對狹隘的民族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卻招來一片誹謗與謾罵,他到處看到庸俗鄙陋之輩、追名逐利之徒,各黨各派為私利而傾軋。他深感時代與世界、金錢與權力總是屬于平庸而渺小的人,真正的人卻一無所有。社會上道德淪喪、文化墮落,什麼東西都發出一股腐朽的臭味。荒原狼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在他看來,周圍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場游戲。他感到非常痛苦孤獨,他煩躁不安,無家可歸,“啊,在我們的世界……要找到神靈的痕跡是多麼困難啊!在這個世界,我沒有一絲快樂,在這樣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個潦倒的隱世者。”

哈勒爾的精神痛苦與危機並不是通過描寫他與現實的直接矛盾沖突,而是通過自我解剖、通過靈魂的剖析,淋灕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荒原狼“失去了職業,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故鄉,游離于所有社會集團之外……時時與公眾輿論、公共道德發生激烈沖突……宗教、祖國、家庭、國家都失去了價值……科學、行會、藝術故弄玄虛,裝模作樣”,使他感到厭惡。這是他與外部世界的矛盾。他的內心也充滿矛盾︰他既有人性,又有獸性,既有高尚光明的一面,又有庸俗陰暗的一面,他憎恨小市民,又習慣于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又擺脫不了秩序。他在魔劇院中剖析了自己的靈魂,看見自己分裂為無數個自我,再次經歷了青少年時的愛情生活。他發現馴獸者、部長、將軍、瘋子在他們的頭腦中想得出來的思想也同樣潛藏在他自己身上,也是那樣可憎、野蠻、凶惡、粗野、愚蠢。于是他決心把邪惡忍受到底,再次游歷自己的內心地獄,淨化自己的靈魂,以求得心靈的和諧。他不再那麼悲觀了,他相信總有一天會學會笑。“莫扎特在等我。”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