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

生而為人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享譽世界的心靈導師,美國《時代周刊》稱之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五大聖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時期開始專門的靈性修煉,以後成為徹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導人們認識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生而為人》匯集了克里希那穆提對于生命形式的主要言論和觀點,旨在告訴讀者︰我們既然生而為人,就應該學會真正去觀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還原真理,回歸寧靜。

《生而為人》匯集了20世紀偉大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對于生命形式的主要言論和觀點,他以深沉博大的智慧告訴心靈正日益困頓、迷惑、疲倦的人們︰既然我們生而為人,就應該學會真正去觀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從而還原真理的本性,回歸真我與寧靜。他用緩慢而清晰的話語,啟發人們自我覺察和探索,放下自我、宗教與民族的局限和制約,通過個人的意識轉化,獲得單純而開放的心靈。其中大量文獻內容為首次出版。
 

目錄

編者序 沒有界限的哲學
第一章 學說的核心
傾听
學說的核心
真理是一片無路可走的陸地
除了個人觀點還有真理嗎?
只有無盡的觀察
對知識上癮的人無法發現真理
沒有技巧
你必須通過關系之鏡尋找真理
人類在自身中構築充當安全圍牆的意象
意象控制著思想、關系和日常生活
不要成為過去的奴隸
思想總有局限
意識的內容是我們的全部存在
人對生命的理解決定于大腦中早已建立起來的概念
脫離意識的束縛,你便獨一無二
無選擇的覺知
自由存在于對日常生活及行為不加選擇的覺知之中
思想即為時間
時間是人心之敵
在觀察中發現自由的欠缺
思維的突變
肯定,實質就是完全否定
思想者與思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區別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區別是一種幻覺
打破鏡子
第二章 詞語與意思
詞語
意義
第三章 無為而無不為
觀察
常問“是什麼”
提出一些基本問題但不去尋找答案
未知之美
關于經常討論的問題
附錄
 

當我們談到“哲學的復興”時,它意味著什麼昵?意味著將哲學再次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還意味著用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表述哲學的內涵。反過來,這就需要哲學家具有一種熱情,以便盡可能清晰和全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不具備這種資格的人就不必參與哲學的復興了。

哲學的復興還要求在使用“哲學”這個詞時,使用其原始和真正的意義——愛智慧。人們可能會意識到,“哲學”這個詞平時用得很少,但仍然出現在《簡明牛津英語詞典》當中。1995年出版的這部詞典對“哲學”的解釋是︰“經驗、知識以及對其進行批判運用的能力。”該詞典前一版的解釋是︰“聰明地運用知識。”

這些定義與克里希那穆提的核心觀點——我們暫時稱之為他的“哲學”——令人驚奇地相似!他一次又一次地指出,需要時再運用知識與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不需要知識與經驗時,生活會要求我們審視之後再行動。的確,這听起來並非那麼簡單,它對于我們觀察與行為的方式具有深刻的暗示,不管是涉及個人生活,還是社會和政治領域。這些暗示以及妨礙人類大腦在已知和未知領域正常與協調工作的機理,正是克里希那穆提所不懈探索的。

克里希那穆提還是一位本義上的哲學家,因為他再次掀起一場關于真理本質的討論,這種討論歷史上古已有之。對此,有些人似乎認為這簡直是無可救藥的過時與天真,而另外一些人則是期待已久。但總的來說,盡管彼拉多曾經說過表示懷疑的話︰“什麼是真理?”但在眾多的實際問題上,我們都關心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其中既包括個人關系的對與錯,也包括國家之間爭端的對與錯。不管是否喜歡,真理的概念闖人了我們的生活。同樣重要的是,幾年前一家主流出版社對一般讀者進行了一項調查,以了解什麼問題最讓其感興趣,最後發現真理位居首位。

同樣清楚的是,美國公眾對電視報道的O.J.辛普森案庭審表示密切關注,至少有一部分是因為觀眾有機會對證據進行權衡,以辯明真理。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控方出示了一段表明科學嚴密的錄相,錄相中一位法學家在一條馬路上發現了一處血跡。當錄相結束時,被告及其辯護律師立即要求重放這段錄相,並宣稱該錄相恰恰證明了這位法學家的無能。這足以讓任何陪審團迷惑不解,毫無疑問,這件事顯示出人類認識的關鍵性問題——我們不一定按照同一種方式去尋找什麼是“真的”。這種現象有時並沒有什麼關系,可以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有時我們會發現這讓我們感到困惑和煩惱,但有時也會導致人類消滅自己的大量同類。

因此,有人可能會認為,通過探求真理這個問題,克里希那穆提回到了哲學的根本。然而,在前進的道路上,他打破了我們這個時代在哲學、心理學、科學與宗教之間極為嚴格的學術界限。克里希那穆提會提出來自人類活動的任何領域的任何問題,認為這些問題關系到我們看待自己、他人、生活和宇宙的方式。大家不必為感受那種讓人欣喜的自由感而去同意他的看法。

克里希那穆提明確反對別人將自己稱為哲學家,並且極為尊重哲學的本義,即“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真理和智慧的熱愛”——本篇介紹的標題中所使用的正是這個意義。他為什麼反對現在通行的“哲學”用法昵?這也許在他1986年去世前幾年的一次談話中可以發現一絲線索。他曾將這個問題向他的讀者提了出來︰“什麼東西超越時間的範圍?什麼東西是一切創造的源泉?”我們許多人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而有些人則馬上認為這是個形而上學的問題而不予考慮。他的回答是什麼呢?讀者期待著,但他沒有給出回答,相反,他探討的是能夠研究這一問題的人的本質。

在這個專家充斥的年代,我們並不習慣這種做法。如果我們參加一堂關于現實本質的哲學課,或是看一場關于人類大腦與計算機區別的講座時,我們期待的是解釋與回答。我們不想听到關于大腦特征的論述,尤其是如果我們受過許多正式的、費用可能非常昂貴的教育。我們可能會感覺有些失望,甚至感覺受到冒犯。

當代哲學家通常認為自己的任務是闡述自己的語言分析、理論和概念,而這相對來說也並不費勁。他們不會暗示學生首先要有一種精神狀態,研究這些問題要在這種精神狀態中進行。但是,這正是克里希那穆提反復暗示的。因此,大家的第一反應也許是發現這種暗示自以為高人一等,甚至傲慢無禮。但是,請看一下目錄前面的引文所列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第一句語錄主張讀者應該具有檢驗和挑戰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話是否正確的能力;第二句警告不要把他當作權威;第三句則宣稱生活是我們所有人的最高導師。請注意,所有這三我順語錄都非常尊重普通大眾而非僅僅某位精英人士的實際和潛在能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