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蟠所著的《農業科技史話》從中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對動植物的馴化、引進和利用,傳統農具的創新和演進,中國傳統農業科學體系等方面加以闡述,揭示了中國傳統農業和農業科技的豐富內涵和巨大成就。
《農業科技史話》以豐富的史料和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了中國古代農業多元交會的博大體系以及這一體系所孕育出來的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最深厚的物質基礎,是我們的祖先留給當代中國和世界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目錄
引言
一 多元交匯源遠流長——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1.發生的多源和發展的多元
2.長城內外︰農區與牧區
3.淮河南北︰旱農與澤農
4.從東北到西南︰農牧交錯
5.我國傳統農業諸階段及其農學遺產
二 海納百川品類繁富——動植物的馴化、引進和利用
1.從“五谷”到新大陸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
2.日見興旺的經濟作物家族
3.琳瑯滿目話園圃
4.“六畜”、家蠶及其他
三 精巧實用簡而不陋——傳統農具的創新與演進
1.農具質料的幾次重大變革
2.耕播整地農具
3.收割加工工具
4.農田灌溉工具
四 精耕細作天人相參——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體系
1.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
2.對“天時”的認識和掌握
3.對“土”的認識和土壤環境的改造
4.動物生產中對環境的適應與改善
5.良種選育與種子處理
6.提高農業生物生產能力的其他途徑
7.以“三才”理論為核心的農學思想
參考書目
一 多元交匯源遠流長——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1.發生的多源和發展的多元
2.長城內外︰農區與牧區
3.淮河南北︰旱農與澤農
4.從東北到西南︰農牧交錯
5.我國傳統農業諸階段及其農學遺產
二 海納百川品類繁富——動植物的馴化、引進和利用
1.從“五谷”到新大陸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
2.日見興旺的經濟作物家族
3.琳瑯滿目話園圃
4.“六畜”、家蠶及其他
三 精巧實用簡而不陋——傳統農具的創新與演進
1.農具質料的幾次重大變革
2.耕播整地農具
3.收割加工工具
4.農田灌溉工具
四 精耕細作天人相參——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體系
1.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
2.對“天時”的認識和掌握
3.對“土”的認識和土壤環境的改造
4.動物生產中對環境的適應與改善
5.良種選育與種子處理
6.提高農業生物生產能力的其他途徑
7.以“三才”理論為核心的農學思想
參考書目
序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佔,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人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踫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佔,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人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踫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