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

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樂黛雲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9069994
  • ISBN13:9787309069990
  • 裝訂:平裝 / 33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是“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系列之一。

本書意圖追尋三十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從個人角度搜集本人各階段有代表性的發言和論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期待呈現一片動態的圖景,以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史作一個簡略的探索與回望。


樂黛雲,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兼任教授;曾任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荷蘭萊頓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5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至今,現任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編中法合辦的《跨文化對話》雜志。曾開設“比較文學原理”、“西方文藝思潮”、“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方和西方”、“比較詩學”等課程。

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簡明教程》、《中國知識分子的形和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樂黛雲海外講演錄》(英文版);主編有︰《跨文化個案研究叢書》14卷、《中學西漸叢書》6卷、《迎接新的文化轉型時期》2卷、《跨文化對話叢刊》26卷等。
 

目錄

前言
一 沿著時間的脈絡
比較文學的任務、範圍及其發展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比較文學”條目
中國比較文學的現狀與前景
中國小說敘述模式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關于現實主義的兩場論戰
——盧卡契對布萊希特與胡風對周揚
以特色和獨創主動進入世界文化對話
中西詩學中的鏡子隱喻
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
中西詩學對話中的話語問題
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的發展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與文學研究
在反思和溝通的基礎上建構另一個全球化
中國文化遺產傳遞的三種途徑
21世紀與新人文精神
21世紀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第三階段
比較文學的國際性與民族性
多元文化發展中的問題及文學可能作出的貢獻
文化轉型時期比較文學面臨的問題
二 理論發展的回顧
文化相對主義與比較文學
文化自覺與中西文化匯通
雙向詮釋與比較文學
一次匯通古今中外詩學術語概念的嘗試
——《世界詩學大詞典》序
從“山外之點”看中國文論之“山”
——《中國文論︰英譯和評論》序
差別與對話
“情”在中國
互動認知︰文學與科學
美國夢 歐洲夢 中國夢
——探討世紀之交的人生巨變
三 回眸百年來先賢的真知灼見
中國比較文學的發端(1900—1920)
功績卓著的先行者
——林紓、王國維、魯迅、學衡派、茅盾、 郭沫若、許地山、田漢、徐志摩
在古今中外的坐標上前行
——陳寅恪、錢鍾書、朱光潛、宗白華、梁宗岱
四 展望21世紀的中國比較文學
“歐洲中心論”之後會是“中國中心論”嗎?
文化轉向的風標
文化對話與文化吸引力
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的合與分
通向世界的文學渠道
——《今日中國文學》雜志創刊祝
異國心靈的溝通
——紀念安德烈‧紀德誕生140周年
漫談《詩經》的翻譯
——在“五經”翻譯國際會議上的發言
 

當代中國比較文學作為有建制的學科,復興至今已歷三十余年。三十年間,既有已故前輩大師篳路藍縷在前,又有老中青幾代學人薪火相續、孜孜(石乞 ku)(石乞 ku)在後,為當代中國文學學術創獲了可喜的成就。為了系統回顧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發展的三十年歷程,呈現三十年間一批學科中堅的代表性成果,總結中國比較文學在學科理論的推進、學術領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以及經典個案的闡釋等方面所取得的經驗與有待改進的問題,以期為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留下歷史見證,為推進學科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為比較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有益的參考,在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特編輯出版這套“當代中國比較文學文庫”叢書,以饗相關文史專業的科研教育工作者、高校學生及廣大普通讀者。

博納外來文化,又立足東方本土,獨立思考,這是百年來中國現代學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國比較文學的積極傳統,是這一年輕學科得以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自20世紀初葉對歐洲比較文學理論的早期移譯和開拓性研究開始,尤其是70年代末以來,中國比較文學界相繼接納了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更突破了兩者的西方中心論的狹隘性視野,致力于溝通東西古今的文學與學術文化,為共同構建世界比較文學學術做出了可貴的努力。

中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為異質文化之間的文學研究提供了不盡的源泉;自古以來,中國外有與印度、日本、波斯等國的深遠的文化交往,內有多民族文化長期融合並存、協同發展的歷史,從而培育生長出一種四海一家、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文化價值觀念;近代以後的屈辱歷史,激發了百年來對外國文化、語言和文學的勤奮學習,在陣痛中促成了中國文化與學術的現代轉型。而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萌芽、產生,正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密切相關,它從一開始就在中西兩種異質文化之間展開,跨越了人類文化的區域界限,在古今中外的坐標上進行深入的文學研究,具有更廣闊的世界文學視野。在這個意義上,不論是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是屈辱的近代經驗,都是包括比較文學在內的中國人文學術的豐富資源。而作為現代化的後發國家,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更有理由和責任堅定地促進多元文化的對話、發展,推動世界文學在平等對話和交流中互識、互補、互動,和而不同,融而不一,為把各種文化與文學的特點發展到各自的極致,為豐富全球多元文化和世界文學做出中國學人應有的貢獻。

三十而立,意味著既有所成,亦有所立。中國比較文學三十年來的成就,在學科理論、國際文學關系、比較詩學、華人流散文學、譯介學、文學形象學、文學人類學、文學與宗教的跨學科研究等領域都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而比較文學的活力,始終來自于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它們包括傳統的文藝學、中外國別文學、翻譯學、海外中國學(國際漢學)、文化研究、影視研究以及中華多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等領域。收入本叢書的諸位學人,有中國本士學者,也有的長期在海外知名大學任教工作,他們都以中國文化與文學作為根基,放眼世界文學的廣闊時空,從不盡相同的學科背景出發,以各自的理論方法切入,探討東西方比較文學的諸多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參與並推進中國比較文學的學術發展。他們不僅為學科復興與體系建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也在價值立場、問題意識、理論闡釋、方法探索和範式建構等方面為比較文學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十而立,同時應立有所向,開啟新的學術發展可能。叢書在回顧與總結的同時,有意關注並接納中國比較文學未來三十年發展與提升的原創性成果,在這個意義上,從書又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本叢書首批先行推出十四位學人在學科各發展時期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論文結集,但也將關注具有完整結構性的論著:系統性論述同樣是一個時代學術發展的表征,可以更加充分地對相關論題進行深入探討。

英國著名比較文學學者和翻譯理論家蘇珊‧巴斯奈特曾說過:雖然比較文學在它的發源地似乎已經衰落,但在其他地方卻是一派欣欣向榮。我們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比較文學論著加盟“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一起見證並進一步推動這種欣欣向榮的局面,為未來三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學科發展,為世界比較文學繁榮做出中國學人的貢獻。

謝天振 陳思和 宋炳輝
2011年4月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