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比較文學第三階段

邁向比較文學第三階段
定價:204
NT $ 177
  • 作者:曹順慶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9078071
  • ISBN13:9787309078077
  • 裝訂:平裝 / 18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輯“學科理論建設”,主要探討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新發展,提出了比較文學第三階段的學科理論問題;第二輯探討了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理論主張及其方法論體系;第三輯“變異學研究”,創造性地提出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拓展和加深了比較文學研究的視野和深度;第四輯“跨文明研究”,緊扣比較文學第三階段的基本特征,從跨文明的角度探討了建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相關問題。本書由曹順慶著。


曹順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帶頭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跨世紀優秀人才,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論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美國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淡江大學客座教授;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出版了《中西比較詩學》、《中外比較文論史》、《比較文學史》、《中國文化與文論》、《兩漢文論譯注》、《中國古代文論話語》、《中外文學跨文化比較》、《比較文學論》、《比較文學學》等著作2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目錄

代序:比較文學與學術創新——曹順慶教授訪談錄
第一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設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重新規範比較文學學科領域
比較文學的問題意識:以“和而不同”的尷尬現狀為例
從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史看文化軟實力
建構比較文學學科研究新範式
第二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基本理論特征及其方法論體系初探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30年
中國學派:比較文學第三階段學科理論的建構
中國比較詩學30年
第三輯: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
變異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重大突破
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跨越性”特征與“變異學”的提出
第四輯:比較文學跨文明研究
“文明沖突”與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
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轉折與建構
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的可比性問題
跨文明研究:21世紀中國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朱利民(以下簡稱朱):曹老師,您好,您是我國第一位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博士,從碩士論文《(文心雕龍)中的靈感論》到博士論文《中西比較詩學》再到現在的比較文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經歷了較為明晰的學術轉向,學界中人對您的了解和關注更多的也是在比較文學方面,您能否談談您早年在中國古代文論方面的研究?您如何看待您的學術轉向呢?

曹順慶(以下簡稱曹):談到轉向,其實我個人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16歲考上文藝兵,在部隊文工團先拉二胡,後拉小提琴。1976年,作為最後一批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我被推薦到復旦大學中文系的文學評論專業學習。當時復旦大學有一批資深的名教授,如劉大杰、陳望道、朱東潤、蔣孔陽、趙景深等,都是大師級的人物,因此,復旦大學的古典文學研究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正是在學術大師魅力的感召和濃厚學術氛圍的影響下,我從一名工農兵學員出身的古典文學熱愛者,經過幾年踏實的學習,慢慢成長為一名有志于古典文學研究的青年。大學期間,我就寫了一些研究古代文論的文章。記得第一篇文章是關于孔子美學思想的,曾經給蔣孔陽等老師看過,經過他的指導和修改,後來收錄在復旦大學一個學生論文集里。1980年畢業的時候,我打算考研究生,一則出于對古代文論的研究興趣,想挑戰一下自己;二則年輕氣盛,想改變一下人們對我們工農兵大學生的印象,因為當時很多人對工農兵大學生存在明顯的偏見,認為工農兵學員都是“白卷”英雄,是當時制度下的產物。但是,由于當年復旦大學這個專業不招生,只有四川大學的楊明照教授招收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碩士,所以我就報考了四川大學。

剛到四川大學的時候,楊老師給“七七級”的大學生上《文心雕龍》,我就跟著旁听。楊老師上課只帶一個小筆記本,上課時先把《文心雕龍》原文背誦一遍,然後再逐字逐句地講解。楊老師的背功很好,听課的學生都很驚訝。要知道,楊老師當時已是70多歲的人了。楊老師學術功底很扎實,治學嚴謹。他的書房叫“學不已齋”,記得我每次去找楊老師的時候,他每次都在伏案寫作,桌上放著一套“十三經”。我後來曾經寫了一篇《知無涯,學不已》的文章來介紹楊老師,也是激勵自己秉承楊老師嚴謹勤奮的治學精神。我把自己拓寬古代文論研究路子的想法告訴楊老師之後,他很贊同我的看法,認為在目前這樣一個語境下,沿著典籍校勘的治學路子繼續研究古代文論已經不好走了,不妨把視野放得開闊一些,可以嘗試著走走中西比較的路子。而當時的古代文論研究的確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

有人對我說,你既然跟著“龍學”泰斗楊明照教授學習《文心雕龍》,那你為什麼不接著楊教授的《文心雕龍》研究往下做呢?這樣既不會引起現在這麼大的爭議,又能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接著楊老師的治學之路繼續研究《文心雕龍》,確實是可以的。我跟著楊老師學習中國古典文論,背誦《文賦》,《文心雕龍》、《詩品》、《滄浪詩話》,打下了較好的文化典籍基礎;在古代文論方面我也做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我的碩士論文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6集)上發表後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看了該文後還專門給我寫信,說讀了我這篇文章後很受啟發。因此,我相信我在古典文論研究上也能做出成績。

但是,在學習研究古代文論包括寫作碩士論文的同時,我一直在思考治學方法問題,古代文論研究的路子是否應該拓寬。比如對“風骨”的研究,討論了近半個世紀,仍然沒人把它說清楚,反而越說越糊涂。有人認為“風”是形式,“骨”是內容;有人說“風”是內容,“骨”是形式;還有人說“風”既是內容也是形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後來我干脆不看這些論述了,找原文來讀,發現讀原文其實很好理解。于是我就想,為什麼很好懂的東西反而越說越糊涂呢?西方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概念呢?後來我發現,西方文論中朗吉努斯的“崇高”就與之相似,而且將兩者對照著解讀,原先的困惑豁然開朗。那麼,能否沿著這樣的思路,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古代文論研究呢?怎樣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學理論的精華,為我們的古代文論研究所用呢?這樣,慢慢就形成了比較清晰的中西比較的思路,並且開始自覺地走中西比較的路子。

1981年發表在《江漢論壇》的《亞里士多德的Katharsis與孔子的發和說》是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也是我進行中西比較詩學的開始。後來,又相繼在《文藝研究》、《學術月刊》等刊物上發表了《物感說與模說》、《論西方現代派文藝與中國古代文藝表現說》等多篇文章,都延續了這樣的學術思路。我的博士論文選擇了中西文學理論的對照研究,就是後來出版的《中西比較詩學》,它是大陸第一部以“比較詩學”命名的專著。該書出版後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肯定,更加堅定了我在比較詩學方面努力的決心。從那以後,我就一直沒有放棄過比較文學的研究。

1992年,受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哈佛大學的邀請,我先後到康奈爾、哈佛大學訪學。這期間,我結識了著名的學者艾布拉姆斯、宇文所安、喬納森‧卡勒,深切地體驗了西方文化。通過這種方式,我對西方的文化和學術大致摸了個底。1994年回到四川大學之後,結合我在美國的一些感受和國內的研究現狀,進行了一些思考。當時醞釀的主要有兩個問題︰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和“失語癥”及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問題。後來發表的《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與重建中國文論話語》(《東方叢刊》1995年第3期)、《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文藝爭鳴》1996年第4期)、《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基本理論特征及其方法論體系初探》(《中國比較文學》1995年第1期),便對“失語癥”、重建中國文論話語以及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些文章後來都引起了討論,引用率很高(但這些文章實際上都是1994年寫的),初步奠定了我學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和“失語癥”以及重建中國文論話語。這些年我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漸漸形成了以師生為主的一個學術團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