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勒內‧瑪麗亞‧里爾(1875—1926),20世紀最有影響的德語詩人,其作品浩瀚,題材涉及廣泛,有詩歌、小說、書信、日志、傳記、藝術隨筆等;一生還譯有大量英、法、美、俄等國的文學作品,可謂多才多藝。

《馬爾特手記》為里爾克創作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它敘述一個出生沒落貴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麥青年詩人的回憶與自白,某種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寫照。

小說由71個沒有連續情節,又不講時間順序的筆記體斷片構成,因為共同的主題——愛、孤獨、恐懼、疾病、死亡、上帝、創造等,集中表達了作者終生關注的各種精神問題,在精神暗流上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有機整體,被譽為現代存在主義最重要的先驅作品之一。

本書系譯者花費多年心血精心翻譯而成,也是國內唯一的全譯本。
 

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附錄
譯後絮語
 

匱乏時代的詩人里爾克 曹元勇

我最早接觸到里爾克是通過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著作。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正在鄭州大學魯樞元先生門下讀文藝學碩士研究生,我和兩位師兄(張月、石向騫)以初生牛犢之勇莽,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翻譯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一部論文集。這就是1989年由當時的黃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語‧思》一書,這也是大陸出版的第一本中文版海德格爾著作。在這部體現後期海德格爾思想和詩意運思理念的文集中,海德格爾把我們正在親歷的時代稱為“匱乏的時代”,因為原本由“天、地、人、神”四者構成的世界中,眾神退場了,而芸芸眾生幾乎認識不到他們本身的必死性,也無力赴死。在這樣的時代,痛苦,死亡與愛的本質被遮蔽,世界滑人了漫長並到處蔓延的‘儲夜”,為此,特別需要有人敢于進入“暗夜”的深淵,身歷其幽暗,身受其熬煎。海德格爾找到了詩人,認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更敢于冒險者”,他們“體驗著病態的、不美妙的事物,因而他們才投身于下界深淵,執著于神聖之物的蹤跡。他們的歌飄過大地,獻給神靈;他們的吟唱充滿景慕,歡呼著存在的完整大地”。海德格爾把這樣的詩人命名為“匱乏時代的詩人”;而在這位哲學家的心目中,里爾克是此類詩人的代表。

譎崎深奧的海德格爾對里爾克的讀解,一方面散射著詩意的光明,一方面又雲遮霧繞,晦澀難解。但是,于我,不宣而至的里爾克卻從此如同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啟示錄、一片豐饒而持久的精神海洋,不斷向我展開,不斷向我饋贈。從楊武能先生翻譯的《里爾克抒情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出版),到九葉詩人陳敬容翻譯的《圖像與花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此書收了里爾克的28首詩和波德萊爾的38首詩)、馮至先生翻譯的《里爾克詩十首》和《馬爾特手記》的片斷(收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代出版的《西方現代派作品選》),再到詩人張曙光翻譯的《飴一個朋友的安魂曲》、《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油印本)和台灣李魁賢先生翻譯的《杜依諾哀歌》、(敏奧爾菲斯的十四行詩》(台灣田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出版),以及卞之琳先生翻譯的《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收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西窗集》),等等。里爾克的這些作品,有的像雷光閃電—般開啟一片精神的天空,有的像春天初綻的玫瑰一樣散發溫馨的芳香,有的則如雲霧籠罩的崎嶇山峰令人難以企及和進入(比如他的兩部像天書一樣的巔峰之作︰《杜依諾哀歌》和《致奧爾菲斯的十四行詩》)。然而,正如許多喜歡里爾克的人所說,閱讀里爾克的作品,尤其是他後期的兩部扛鼎大作,最好不要抱著細究其意義的態度來閱讀,隨著時間的移轉,隨著閱讀的繼續,特別是在你的生命感到孤獨的時候,里爾克洋溢著求索精神的聲音會不期然地闖入你的內心,讓你迷戀,讓你感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