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評傳(上下)

孟子評傳(上下)
定價:396
NT $ 345
  • 作者:楊澤波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5059013
  • ISBN13:9787305059018
  • 裝訂:514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儒學發展史上,孟子擔當著「第二小提琴手」的重要角色。但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以及孟學內涵豐富而曲折,後人不僅對孟子生平事跡爭論繁多,就是對孟子思想也多有歧解。面對孟學研究的這兩大困難,《孟子評傳(套裝上下冊)》一方面盡量汲取前人的成果,對孟子生平事跡中諸如師承、生卒、游歷、著作等重要問題,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盡可能澄清有關的爭論;另一方面,又不局限於前人的注疏,努力返回本經,探求孟子思想的本意,盡可能消除對民本、經權、義利、人性、養氣等問題的誤解。此外,《孟子評傳(套裝上下冊)》將孟子思想列為王霸、經權、義利、舜跖、人性等五辨進行討論,打破了一般從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研究孟子的呆板模式,較好地把握了孟子思想的特色和原貌,體現了作者刻意求新、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讀來有嚴謹有序、耳目一新之感。


楊澤波,哲學博士,教授。1953年生,河北省人。長年堅持自學。1985年通過中央電視大學中文專業大專自學考試。翌年以同等學歷考取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1989年獲碩士學位,同年直升攻讀博十,1992年畢業,獲博士學位。潛心盂學研究有年,其博十論文《孟子性善論研究》列入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並在海內外發表關於孟子以及其他方面的學術論文四十余篇: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生平篇
第一章 孟子生平事跡
一、孟子的名字
二、孟子的故鄉
三、孟子的先世
四、孟子的師承
五、孟子的弟子
六、孟子的游歷
七、孟子的生卒
第二章 《孟子》作者考辨
一、《孟子》的作者
二、《孟子》外書問題
思想篇
第三章 王霸之辨
一、王霸之辨的緣起
二、聖王:王道主義的前提
三、保民:王道主義的措施
四、關於王道主義理解的三個問題
第四章 經權之辨
一、理論前導
二、孟子論經權
三、義與命
第五章 義利之辨
一、「義」「利」稽求
二、治國方略意義的義利之辨
三、人禽之分意義的義利之辨
四、道德目的意義的義利之辨
五、「只准言義,不准言利」辨正
第六章 舜跖之辨
一、舜跖之辨與理想人格
二、理想人格的層次
三、理想人格的典范
四、理想人格的實踐
五、理想人格的動力
六、舜跖之辨的意義
第七章 人性之辨
一、基本概念釋義
二、性善論的基本思路
三、性善論的主要原則
四、性善論的現代詮釋
┅┅
影響篇
後記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沖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產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