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藝術史

中國攝影藝術史
定價:537
NT $ 467
 

內容簡介

陳申、徐希景所著的《中國攝影藝術史》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攝影藝術史的專著。《中國攝影藝術史》以歷史唯物主義史學觀,把攝影置于特定時期的社會歷史語境、文化生態系統中梳理、研究攝影藝術從1844年傳入至1989 年問近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歷程,揭示社會轉型、思想解放和歷史發展進程中攝影本體的發展,攝影語言、攝影觀念、攝影思潮的變化演進。圍繞攝影事件、攝影家、攝影團體、攝影媒介等進行闡述,以翔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文字約60萬字,圖片約500幅。可謂圖文並茂。


陳申 中國攝影出版社編審、藝術史教授,長期從事出版社管理及中國攝影史研究與教學,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委員,同時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中國攝影史》(合著),中國攝影出版社及台北攝影家出版社出版;《攝影家參考叢書》(主編),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參加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及《中國電影百科全書》,主要學術論文有︰《郎靜山及“集錦攝影研究”》、《後工業時期攝影》及《京劇戲衣概說》等。

徐希景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副教授,多年從事攝影學教育與寫作及中國攝影史研究,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有︰《大學攝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實用攝影學》(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主要學術論文有︰《現代都市文化與中國早期人體攝影》、《中國攝影60年》等。
 

目錄

總序
緒論
第一章 中國傳統的影像觀念與影像實踐
第二章 從匠藝到藝術——早期中國攝影的發展歷程
第三章 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美術攝影”——中國攝影藝術的啟蒙
第四章 第一個繁榮時期——攝影的紀實與藝術
第五章 民族危亡關頭的轉型——戰地攝影的鼎盛
第六章 “雙百”方針與“兩結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主導下的十七年
第七章 十年浩劫——藝術史的特殊時期
第八章 紀實傳統的回歸和多元影像文化的重構——新時期以來的攝影藝術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藝術學大系》總書目
 

作為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學,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已經基本確立了自己的專有研究對象領域,開始勾畫出比較清晰的理論框架體系,並且逐漸形成對自身知識體系追求和學科建設追求的學術自覺。這樣一種發展趨向,對于我們從藝術學學科的角度去對藝術現象作整體性、系統性的把握,從而深入研究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和文化現象客觀存在的人類藝術活動,具有前所未有的意義。這種意義首先是推動了研究視野的開拓與方法的創新,同時更重要的是順應了新的時代藝術實踐對理論變革和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新的時代對藝術的研究,要揭示以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為主體的人類藝術活動這種社會實踐的呈現形態,以及它與人類其他社會實踐的聯系,闡明其特殊的內部規律與外部規律。無疑,藝術學知識體系的完善,將會使當代藝術理論的研究呈現新的天地;同時,藝術學學科體系的確立,也會為我國當代藝術教育進入更高境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天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學的建構,發軔于廣義的藝術學漸進積累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美術史家、藝術理論家康拉德.費德勒(KonradFiedler,1841--1895)首先從理論上對美和藝術作出劃分,雖然他沒有提出藝術學一詞,卻被人尊為“藝術學之祖”。德國藝術史家、社會學家格羅塞(Ernst Grosse,1862--1927)較早將藝術學一詞作為學科名稱使用。他在《藝術的起源》(1894)和《藝術學研究》(1900)中以不同于美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的研究(如指出原始藝術的功利目的),顯示藝術與傳統哲學美學的分離。德國學者瑪克斯‧德索(Max Dessoir.1867—1947)于1906年出版的《美學與一般藝術學》和創辦的《美學與一般藝術學雜志》,倡導了藝術研究與對美和美的知覺的研究的學科區分,主張藝術研究要以“藝術的本質研究”作為根本,但要著眼于藝術的一般事實發生的全部領域,對藝術的各個方面作綜合的研究,並強調一般藝術學要作為與美學並列的一門學問來研究。在德索的倡導下,不少學者也指出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要在廣闊的文化史背景中考察藝術的發展。以此為標志,脫胎于美學的藝術學應運而生,它開始成為一門擁有專門名稱和專有研究對象領域的獨立學科。但是,此後在藝術學研究領域,標志其學科體系整體特征的研究成果並不多,盡管它的方法論被廣泛采用,而形成其完整體系的研究卻一直處于探索之中。因此,我仍將它稱之為廣義藝術學。

中國廣義的藝術學的醞釀,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風東漸背景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概念和藝術體系形成的過程。據現有資料,“藝術學”的學科名稱,在我國最初出現于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俞寄凡譯日本黑田鵬信的《藝術學綱要》一書,此後中國一些學者相繼在文章著述中使用“藝術學”這一學科稱謂。如宗白華從德國留學回國任教,即曾以“藝術學”為題在大學講課,並留下講稿。…此後,張澤厚于1933年由光華書局出版了《藝術學大綱》,陳中凡1943年9月在《大學月刊》發表《藝術科學的起源、發展及其派別》的論文,闡述作為學科的藝術學和藝術科學。盡管他們對藝術學研究的方法論等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意見,但他們主要是以國外藝術學的基本話語體系作演繹,沒有對中國藝術學本身的體系建構、研究對象領域提出多少創見。其間應當提到的是蔡儀1942、年出版的《新藝術論》,他以現實主義藝術理論體系的建構,顯示了我國藝術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可以說,從20世紀20年代起的三十多年內,從廣義的藝術學角度講,有不少學者從這一學科的視角對藝術這一人類獨特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研究並取得了些許成果。

今天,當我們以國際的視野來看藝術學研究的當代進展時,不能不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誕生一百多年的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藝術學的研究,與藝術自身多樣化形態的迅猛發展相比,無論是從具有創新性的藝術學研究成果、代表性的理論大師還是從推動這一學科遞進發展的理論等方面來看,都相對遜色得多,尚沒有形成具有整體性的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近一百多年來,在藝術的學術領域與藝術學相伴而起有時甚至是並用的一個詞是“藝術科學”。黑格爾1817—1829年在德國海德爾堡大學講演“美學”,第一講就提出“藝術的科學在今日比往日更加需要,往日單是藝術本身就完全可以使人滿足,今日藝術卻邀請我們對它進行思考,目的是不再把它展現出來,而在用科學的方式去認識它究竟是什麼。”格羅塞在他的《藝術的起源》中,詳細闡述了“藝術科學的目的”與“藝術科學的方法”,並將“藝術史和藝術哲學合起來,定義為現在的所謂藝術科學”。從19世紀的德語國家建立起的“藝術科學”(kunstwissenschaft),旨在將藝術研究變成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作出反映的像自然科學那樣有規律可循的系統科學。“藝術科學”這一概念,也被引入了中國的藝術研究領域,像前面談到的陳中凡《藝術科學的起源、發展及其派別》即指出︰“藝術科學(Science of art),或簡稱藝術學,是對于藝術作科學的研究。”幾十年來,“藝術科學”一詞一直被我國的一些學者在藝術研究領域中使用。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作為構成“藝術科學”的最重要的分支“藝術史”基本上取代了“藝術科學”的內容,各大學研究藝術的系科大都名為“藝術史系”(Department ofArt History)。同時,由于藝術史首先在德國其後在西方一些國家逐步學科化,許多學者不斷創造性地擴展藝術史的研究視野和探索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西方藝術史研究帶來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影響,基本上沖淡了藝術科學一詞,與此相聯系,也使得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整體認知顯得無足輕重。

而在我國,由于藝術學及其體系本來就是從西方引進,諸多探索也還沒有與中國傳統的具有獨特審美理想和評價標準的藝術理論交融和對接,所以它尚不具本土生命力且自身理論基礎薄弱。到上世紀40年代末,我國藝術學作為獨立學科的自身知識體系的建構陷入沉寂。及至新中國成立,雖然以一批重要的藝術理論家、美學家為代表的學者,在藝術理論研究、藝術評論和美學研究領域收獲了不少優異的成果,但由于政治上“左”的影響,特別是“文革”中“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極端化,反映藝術規律和體現科學方法的整體性的藝術學研究根本無從談起。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才開始致力于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並呼吁確立藝術學的學科地位。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