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想要什麼

科技想要什麼
定價:348
NT $ 303
 

內容簡介

凱文‧凱利向我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科技觀。他認為,作為整體,科技不是由線路和金屬構成的一團亂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統,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時期。正如生物進化呈現出無意識的趨勢,科技也是如此。通過追蹤這些長期趨勢,我們可以對“科技想要什麼”有所理解。

在《科技想要什麼》一書中,凱文?凱利預測了未來數十年科技的12種趨勢,包括創造大腦這一得寸進尺之舉。不過,為了讓人類創造的世界實現收益最大化,需要對這種全球體系產生的問題和代價保持敏感。凱利詳細講述了值得我們學習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義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凱利的新科技理論提供了三種實踐經驗︰通過傾听科技的需求,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準備,迎接必將到來的科技;通過采用主動融合原則,我們可以駕馭科技,使之發揮最大作用;通過遵從這種類生命系統的長期規則,我們可以獲得它的全部饋贈。

凱利令人吃驚地宣稱,現在人類已定義的生命形態僅包括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細菌、真細菌六種,但技術的演化和這六種生命體的演化驚人相似。技術應該是生命的第七種存在方式。技術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獨立于生命之外的東西。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誰是網絡時代的主角?

很多人一定會舉出微軟的比爾‧蓋茨、雅虎創始人楊致遠、亞馬遜網站的創始人杰夫‧貝佐斯、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或者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等互聯網業界的大腕。

但誰會想到真正“蠱惑”人心的其實不是福布斯榜上的富豪們,而是他們幕後一批數字時代的“傳教士”和“彭吹手”。而被稱為“技術狂熱分子樂園”的《連線》雜志編委會就是這批鼓吹手中的頂尖選手,他們堪稱“互聯網時代的精神教父”。而本書的作者凱文‧凱利卻是這些“精神教父”的領頭人。

他影響了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連線》雜志的總編克里斯‧安德森、《黑客帝國》的導演沃卓斯基兄弟、電影世界的領跑者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他參與創辦了《連線》雜志、發起第一屆黑客大會、創作《失控》……他是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

1952年,凱利生于美國東北部的賓夕法尼亞州。19歲,他從羅得島大學退學。接下來,他做了8年左右的獨立攝影師,去過亞洲十幾個國家。1979年,27歲的時候,凱利去中東的耶路撒冷,在那里成為基督徒。之後,他騎自行車穿越美國大陸。然後,《連線》開始進入KK生命,並以一種預告未來的方式切入時代脈搏。凱文‧凱利參與創建《連線》雜志,在前7年里擔任執行主編。他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科學》、《時代》和《華爾街日報》以及其他許多出版物上發表文章。已出版著作包括暢銷書《失控》和《新經濟的新規則》。
 

目錄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第一章 我的疑惑
第一部分 起源
第二章 發明我們自己
第三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
第四章 外熵的擴展
第二部分 規則
第五章 大發展
第六章 注定的發展方向
第七章 趨同性
第八章 傾听科技之聲
第九章 選擇必然
第三部分 選擇
第十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
第十一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
第十二章 尋找歡樂
第四部分 方向
第十三章 科技的軌跡
第十四章 無限博弈
致謝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 文/段永朝(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室)

知道亞洲象會用長鼻子卷著枝條拍打蠅蟲,也知道塞武紀曾有動物種群的大爆發,這叫知識。

盯著岩蟻的窩,看著忙忙碌碌的工蟻搬食物,贊嘆這精靈的神奇;望著燕子口餃蟲兒給雛燕喂食,心里涌過一陣陣暖意,這叫情感。

穿越數十億年時空,想象夜幕中飄落的微塵,或許是千年滄桑的遺跡;掩卷長思,跳躍的音符總能激活大腦某個部位的顫動,冥想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去向何方?”這叫智慧。

凱文‧凱利的這本新書《科技想要什麼》,既富含知識,又充滿激情,更富有智慧。

思想的行者

1952年,凱文‧凱利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71年在羅得島大學念書一年後即輟學,後成為自由攝影師。

20歲至27歲間,凱文‧凱利遠足亞洲,在日本、韓國、中國台灣、菲律賓、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伊朗等地游歷。27歲在耶路撒冷,凱文‧凱利經歷了一次神奇的體驗,他覺得自己的壽命只有6個月,于是孝順父母,廣為布施,看望親友,然後在萬聖節之夜“死”去。

回到美國後,這個在精神上經歷過一次“死亡”的人,騎自行車跋涉5000英里,橫穿整個美國,體驗生命的光輝。

在接下來的30年里,他用自己的方式熱烈擁抱著這個飛速發展、眼花繚亂、日益技術化的世界,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和智慧,在思想光輝的盡頭、在人跡罕至的邊疆,發掘著暗藏在強大技術力量背後的生命之音。

1981年,凱文 凱利創辦了自己的雜志《步行》(Walking Journal)。他曾是《壘球評論》、《信號》、《壘球概覽》的編輯和重要的撰稿人,他的文章在《經濟學人》、《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科學》雜志等重量級媒體上廣受贊譽。他參與創辦的全球電子鏈接WELL(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迄今仍然是最具人氣、最有智慧的社區之一。

1999年,著名導演沃卓斯基在拍攝大片《黑客帝國》(Matr ix)時,凱文 凱利的著作《失控》(Out of Control)曾被指定為全體演職人員必讀的三本書之一。

他是一位思想的行者。

技術元素與第七王國

20世紀無疑是科技大發展的世紀。電報、電話、電視、電腦的快速普及,衛星、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的飛速發展,抗生素、基因藥物、化學合成制劑的大量發明,高速公路、鐵路、大型客機的廣泛使角,還有數不清的科技產品、科學發現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元素,滲透到各個角落。

科技已經包圍、席卷了人的工作與生活。

對科技產品的贊嘆和恐懼,交織在一起,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理情結。長期的大眾傳播和科學教育,在面對這種兩難困境時,往往表現得束手無策。或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操縱科技背後的“利益之手”,或者將空泛的進步理念寄托在未來更高、更快、更強的科技發明。

無論哪一種,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科技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科技只是人的產物,是工具;人可以,並且應當駕馭它。

凱文‧凱利的這部書,試圖顛覆這種定見。

在他看來,與人類共同進化的,被稱做“技術元素”的這支力量,並不是晚近數百年、幾千年的產物,而是伴隨著生命演化數十億年的整個過程。

漫長的生物進化中,猿人、智人和現代人與環境的關系、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其實無一不與“技術元素”的醞釀、發育、演化有關。

這個除微生物、菌類、植物和動物的“第七王國”,貌似擁有了自己的自主進化能力,孕育出自己的傾向性、組織性和活力,與生物界和人類交織纏繞、共生演化。

“保持差異的努力與熵的拉力之間的斗爭,創造了自然界的奇觀”,這種從物理學底層獲得的啟示,預示著“進化,乃至技術元素,遵循由物質和能量的本質決定的固有方向”。

這一“固有方向”仿佛有意地將生物引導到一個高度復雜的、精巧的方向,比如眼(目青)、翅膀、雙足、回聲定位系統,以及螞蟻、蜜蜂、嚙齒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互助行為。更重要的是,這種“趨同進化”是跨物種的。

承認科技發展仿佛有固有的“方向”,第一眼會被視為“擬人”的寫作手法。

的確,這部偉大著作中,隨處可見這種“擬人”的手法。但是,細細體察凱文 凱利的良苦用心,你會覺得並非這麼簡單。

那種認識到科技已經顯露出“自己的傾向性”的人,極有可能像泰德-卡欽斯基(見本書第十章)一樣,對科技侵蝕、奴役這個世界抱有深切的反感。然而,卡欽斯基無疑是徹底拒絕技術的極端典型。

與卡欽斯基試圖終止科技進程的魯莽做法不同,阿米什人(見本書第十一章)有選擇、有節制地運用技術元素,通過集體的選擇方式,最大限度地適應科技的進化節奏,仿佛是另一種深刻的隱喻︰科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或者災難,往往是人的局限所致。

但是,凱文‧凱利的思考,並未就此止步。

科技想要擁抱生命

海德格爾對技術的批判理論,以德國哲學特有的思辨精神,指認出科技背後“異化”自然、異化人的力量,認為這個世界充滿悖謬︰科技顯示著人的智慧,同時也放大著人的貪婪;科技在逼索自然呈現、展示更多的內在元素的同時,也在將人逼進一個冷峻的“座架”。

海德格爾認為,這種貌似宿命的技術現實,本質上是人所無法控制的,但獲得拯救的機會也恰在于此︰“救渡乃植根並發育于技術之本質中。”

與海德格爾思想異曲同工的是,在凱文 凱利看來,這種勢不可當的力量,並非簡單地將科技劃分為“好的”和“壞的”就可以安枕無憂。

嵌入到人的認知和行為間無法剝離的“技術元素”,仿佛與人擁有同樣的心跳和呼吸,它想要沖破重力、混亂、混沌的束縛,尋求最大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它表現出的組織活性、親和力,需要人仔細傾听,細心捕捉,並與之共舞。

比如復雜性,技術元素的復雜性在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各種技術血液中被添加了信息層,經過重組用于更復雜的產品”。

比如多樣性,多樣性往往是雜亂無章的另一種說法,但“多樣性提高是健康的征兆”。

比如自由,凱文‧凱利指出,自由的含義並非可以率性而為,而是“選擇的自由”。

在凱文‧凱利看來,“技術元素向共生性的發展推動我們去追逐一個古老的夢想︰在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使集體的能力最大化”。

在他的眼里,網絡“就像你的情人”,“技術元素準備操縱物質,重組它的內部結構,為其注入感知力”。

總之,科技想要擁抱生命,它想要進化、想要秩序、想要充滿神奇、充滿活力的未來。

與科技結緣

凱文‧凱利被譽為賽博文化的先知和游俠。然而,從這本書里試圖尋找任何確定性的答案,是徒勞的。

凱文‧凱利的思想精髓在于︰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視那些外在于個體的一切事物,不把它們看成是“死寂”的、無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脈動,與這個世界一同呼吸,積極投身于這個世界無窮的博弈中,擁抱生命,感受生命。

用全新的視角體察生命,把技術元素盡括其中︰與科技結緣,這就是啟示。

與科技結緣的新型“人一技關系”,借用荷爾德林的詩句,是這樣一幅畫面︰“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