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起,文化學和歷史人類學框架下的“文化記憶”(das kulturelle gedchtnis)研究在德國蓬勃展開。文化學對“記憶“的研究不是從神經學或者腦生理學的角度出發的,而是將記憶看成是一個和文化、歷史等範疇緊密相連的概念,它以關于集體起源的神話以及與現在有絕對距離的歷史事件為記憶對象,目的是要論證集體的現狀的合理性,從而達到鞏固集體的主體同一性的目的;它的傳承遵循著特定而嚴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號系統或者演示方式,如文字、圖片和儀式等;由于其對集體的主體同一性起著極其重要作用,所以存儲和傳播都會受到嚴格控制,對這一控制權的掌握一方面意味著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權力。

  《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分三部分︰第一編基礎理論涉及“文化記憶”的學術演進和關聯概念;第二編展示由記憶理論生發出的視角和問題,包括“記憶作為文化學的核心概念”、“什麼是文化文本?”“回憶的真實性?”、“論回憶的隱喻”等;第三編討論文學文本是如何作為文化記憶的媒介的。編選宗旨力圖在展現發展脈絡的同時又反映國外尤其是德國文化記憶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馮亞琳︰四川外語學院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主任、德語系教授。教育部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德國文學研究,著有《德語文學與文化——闡釋與思辨》、《君特‧格拉斯小說研究》等專、編、譯著二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66篇,包括“記憶的構建與選擇——交際記憶與文化記憶張力場中的格拉斯小說”、“歌德教育思想的再解讀”、“卡夫卡小說中的另類空間”等。

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英美文學專業教授,德國文化記憶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著有《集體記憶與記憶文化》(Kollektives Gedachtnis und Erinnerungskulturen)、《記憶小說——以一戰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作為20世紀20年代英國和德國記憶文化的媒介》(Gedachtnisromane:Literatur uber den ersten Weltkrieg als Medium englischer und deutscher Erinnerungskulturen in den 1920er Jahren)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基礎理論
 文化記憶 [德]揚‧阿斯曼
 昨日重現——媒介與社會記憶 [德]阿萊達‧阿斯曼揚‧阿斯曼
 記憶的三個維度:神經維度、社會維度、文化維度 [德]阿萊達‧阿斯曼
 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集體記憶與歷史記憶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歷史與記憶之間:記憶場 [法]皮埃爾‧諾拉
第二編 問題與視角
 記憶作為文化學的核心概念 [德]阿萊達‧阿斯曼
 什麼是文化文本? [德]阿萊達‧阿斯曼
 回憶的真實性 [德]阿萊達‧阿斯曼
 論回憶的隱喻 [德]阿萊達‧阿斯曼
 德國受害者敘事 [德]阿萊達‧阿斯曼
 猶太人徐斯 [德]奈阿邁‧謝菲
第三編 文化記憶與文學
 文學研究的記憶綱領:概述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安斯加爾‧紐寧
 文學作為集體記憶的媒介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
 20世紀20年代文學作品和記憶文化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
 互文性 [德]奧利弗‧沙伊丁
 回憶的模仿 [德]米切爾‧巴斯勒 多羅塞‧貝克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