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社會從不缺少藝術。一如講故事和歌唱,描繪、裝飾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鳥兒築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情境影響下,在不同的時代與地域,藝術的表現形式大相徑庭。這些藝術作品的創作意圖是什麼?如今我們又該怎樣去解讀?為什麼在某些歷史年代,藝術得以繁榮,而在其他的時段則沒有?某些藝術作品又為何如此重要?

《藝術通史》開篇深刻的歷史綜述將藝術置于社會與文化演變的時代情境中來觀照。從國家政權社會形成之前及至現在,這種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續。按照年代順序,它逐一回溯了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藝術演進。書中配以豐富的插圖,遴選的代表作品濃縮了每個時代或藝術流變的顯著特征,極具深度的評述觸及了幾乎所有藝術品類,從繪畫、雕塑到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它對史上重要藝術家的理念與作品都給以深入闡述與評價,揭示出藝術家們如何彼此影響以及其作品所蘊涵的意義。關于時代文化和各位藝術家的詳盡大事記,讓《藝術通史》的歷史情境視野更加清晰。

從用色、視覺隱喻到技法創新和傳統的延續,《藝術通史》對入選杰作從多重層面進行詳盡分析與闡釋,讓讀者對這些傳世名作的完整意義有深刻的了解。讀者將驚嘆于印度莫臥兒王朝細密畫的精妙復雜,將為19世紀日本浮世繪的價值所震撼,將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島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論背後的科學依據,將明白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在當年為何會引起轟動。

自最古老的史前時期雕塑和洞穴畫開始,人類便求諸藝術以記錄自己的創作沖動。今天,我們繪畫、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這種內心的願望在繼續揭示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生活。如果你愛好並希望更好地理解藝術,翻閱此書將是你的不二選擇。


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畫家,倫敦藝術大學魯特斯坦‧霍普金斯基金繪畫研究教授。1990年當選為牛津大學拉斯金繪畫學院院長,1998年當選為倫敦皇家藝術學會成員。自1977年開始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

楊凌峰,翻譯學碩士,實力派譯員;懷疑論者,理想主義者。現任職廣州某高校。
 

目錄

序(理查德‧考克)
引言
1|史前至15世紀
2|15和16世紀
3|17和18世紀
4|19世紀
5|1900至1945年
6|1946年至今
術語
撰稿人
引文來源
索引
圖片提供
致謝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藝術的存在。博物館與畫廓興奮地宣稱,無論是飽受推崇的大師杰作還是當代藝術家的新銳作品,都吸引了無數參觀者。人們對各類藝術的興趣不斷攀升,他們常常聚集于令人驚嘆的裝置藝術作品周圍,對其表現出如同盛大宗教慶典中的朝聖者般的熱忱。

驟然間,藝術吸引了人們的強烈關注。面對如此盛況,我卻更多地感到憂慮。作為一個藝術評論者.我直都鼓勵大眾去親身感受藝術,現在看到藝術受眾的數量急劇上升,我理當感到欣慰滿足。然而,越來越多地看到最新的重量級藝術展上觀眾蜂擁而至,目睹在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法國盧浮宮、英國國家美術館永久藏品前瀏覽的人群,使得我更難相信他們對于藝術能保有持久的關注。大部分觀眾在展覽上和美術館里只是走馬觀花,在某些作品前偶爾停留 下,隨即又繼續前行。他們腳步匆匆,看上去並沒打算花足夠的時間來仔細審視任何藝術作品。

從一方面來說,觀眾不願多逗留也非常好理解。不同于電影、音樂、戲劇和文學,大部分美術作品都讓我們有一種誤解,覺得看一眼畫面就足夠了。顯然,觀賞畫作不像讀一本書、坐在劇院看電影或者在音樂廳听演奏那樣需要花費數小時。我們只是打量展示在面前的作品,片刻之後就判斷出該作品是否值得鑒賞。這種簡便的評判方式看來是被普遍采用的。畢竟,耗費漫長的時間看完一部史詩劇目卻最終意識到那是部無聊的劣作,當然不是什麼愉悅的體驗。理所當然地,人們更願意迅速快捷地評判美術作品,以免在繁復花哨的細節上浪費精力。在美術館參觀,如果我們采取這樣的策略,就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那些藝術作品。漫不經心的瞥視和尋根究底的審視有天壤之別。如果不打算在作品前駐足並完全專注于畫面,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進八作品所呈現的強大想象空間,我們怎麼可能體會到杰出藝術的精妙之處?要深入理解藝術家如何用創作闡釋人類的存在與生活,唯一的途徑就是對其作品進行持久的、富于洞見的品鑒。然而,要在個深廣層面上體悟這些藝術影像則並非易事。現代文化因迅捷的視覺刺激而繁盛,快捷、急促的影像洪流時刻沖擊著我們的注意力。一個城市居民,無論他看向哪里,街道、地鐵、商店櫥窗,到處都是廣告。廣告侵佔我們的眼球,逼迫我們做出最快的信息反饋。即使我們能回避這種密集的視覺轟炸,那日益智能的手機也必定會隨時響起,以聲音、語詞和(不斷增加的)影像等綜合手段來逼迫我們做出即時反應。這種多媒體侵擾雖然在形式上規模較小,但在密集程度上卻毫不遜色于廣告。

無休止的信息轟炸,盡管能刺激腎上腺素,引發持續而短暫的興奮,但對我們養成長時間專注觀察某事物的習慣,卻毫無幫助。藝術作品能立刻俘獲我們的眼球,純粹的視覺感受通常也是即刻產生的。最初的視覺誘惑之後,觀眾仍需要確保注意力不被分散。只有對畫面進行持續詳盡的觀察,我們才可能真正進^並徜徉于作品的內部世界,但做到這一點卻很不容易。以相當長的時間去仔細品鑒藝術品,其實是件高難度的事情,需要慢慢學習與把握。通常來說,初步瀏覽過眼前的影像後,我們就輕易得出結論,沒什麼好看的了。然後我們會覺得不耐煩,想離開。不過,還是有必要抵制這種念頭的。如果我們停下來,讓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滲八我們的意識,那麼藝術就有可能向觀眾透露真相。但這對我們來說,也並非易事。對幅影像加以恰當的審視與探索,需要全神投八、潛心冥思,而這種慢節奏的靜思與當代都市生活所催生出的浮光掠影式的觀看模式完全抵牾。培養敏銳的、八木三分的洞察力,也沒有什麼現成的、確定的程式與途徑。與每一件作品的交流都有其特定的方式。如果我在此提出某種通用的鑒賞模式,那必定是自欺欺人。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爭辯說某些美術展覽現場的聲頻解說可以讓觀眾很快對作品有定的認識。只是,當耳朵里充斥著誘導性的解說,明確告訴你應該怎樣去觀賞一件藝術作品時,你如何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呢?這些解說必定只會讓觀眾養成被動消極的欣賞習慣。

本書旨在為以上困惑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方案。讀者只需在家靜靜翻閱此書,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間,就能發現一個可信賴的藝術鑒賞向導。書中雖涉及漫長的歷史時段和數量驚人的藝術創作流派,但始終遵循一個重要的根本原則,那就是聚焦于個體影像作品的深八分析。全書的核心是對收錄的大師杰作的豐富內涵加以闡述。通過欣賞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讀者將大有收獲。不過,有點我們必須謹記,那就是閱讀本書的時機,應該是在去博物館和美術館親身觀賞作品之前或者之後。以全身心的熱情與專注去鑒賞藝術,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將給我們數倍的回報。我們對原作真品的直接體驗,是無可替代的,也不該受到任何觀點的干涉。這一點,也是藝術鑒賞的根本。

理查德‧考克(Richard Cork)于英國倫敦

藝術史學者、藝術評論家、編輯、藝術傳播與策展人曾為劍橋大學的斯菜德(專享津貼)美術教授與倫敦科陶德藝術學院亨利‧摩爾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經常為英國廣播公司(BBC)錄制藝術展覽類報道與評論節目,對旋渦畫派有獨到研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