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改寫歷史的100天》不僅僅是一部圖集,它更是一次穿越近現代歷史的視覺旅行——是一段個人的、也是全人類的探索歷程,富有時代感,卻又是永恆的。為了構築這段旅程,蓋蒂圖片社與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從過去 150年中精心選出具有重大意義的100天,以罕見的、或不能遺忘的照片直觀呈現每一個日子,讓讀者從生動的畫面中體會歡樂或憤怒、希望或困惑、成功的欣喜或無邊的絕望。事件親歷者的日記摘錄、攝影師本人的現場記述,更增加了《改寫歷史的100天》的可讀性。擅于講故事的歷史學家尼克‧亞普在教科書羅列的史實之外,深入每一個歷史事件,以獨到的視角發掘出鮮為人知的細節。他的敘述趣味橫生,不只是在傳播知識一一更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我們閱讀,讓讀者在自以為熟悉的事件背後看到以往不知的前因後果。戰爭、罪惡、科技、探索、成就、潮流風尚一切都包含在這100天里發生的事、這100天留給後世的遺產中。


尼克‧亞普︰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及廣播節目撰稿人。其著有《圖說歷史》《一路順風》等近40部歷史和攝影方面的著作。另有短篇小說和旅行雜記發表于《紐約時報》。現居倫敦。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賴斯大學歷史學教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特聘歷史顧問。他的暢銷著作包括《黑根日記》《大洪水》以及與斯蒂芬‧E‧安布羅斯合著的《密西西比與一個國家的誕生》。現與妻子和3個孩子住在奧斯汀。

克里斯‧約翰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第九任主編,因拍攝非洲及非洲野生動物而在攝影界享有盛譽。他在美國《國家地理》上發表過20余篇文章,另著有《狂野之心︰非洲南部的人與獸》L等書。現居弗吉尼亞藍嶺山。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成立于1888年,收藏有幻燈片、黑白照片、色彩照片等各種形式的新老圖片1000余萬張。17個歷史圖片庫中包括有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和愛德華‧柯蒂斯的作品。1947年創建的赫爾頓圖庫現為蓋蒂圖片社的一個分支,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商業攝影誕生之初。赫爾頓在全球同類圖庫中規模最大,擁有1500多個專題的約7000萬張圖片。其收藏仍在以每天數千張圖片的速度增長。
 

目錄


前言
關于本書
1851年5月1日
萬國博覽會開幕
1854年10月25日
巴拉克拉瓦與“輕騎兵沖鋒”
1857年11月18日
逃出勒克瑙
1858年1月30日
布魯內爾的“海上巨獸”下水
1859年6月30日
布隆丹跨越尼亞加拉瀑布
1863年7月3日
葛底斯堡的“皮克特沖鋒”
1865年4月14日
林肯總統之死
1869年5月10日
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竣工
1869年11月17日
蘇伊士運河開通
1871年3月18日
巴黎公社起義
1889年5月6日
埃菲爾先生的鐵塔宣告建成
1890年12月29日
翁迪德尼大屠殺
1897年6月22日
維多利亞女王
執政60周年慶典
1900年1月24日
斯皮溫山戰役
1903年12月17日
在基蒂霍克起飛
1905年5月28日
對馬海戰 64
1905年6月14日
“波將金號”嘩變
1908年9月27日
亨利‧福特的T型車下線
1909年4月6日
羅伯特‧E‧皮里︰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1909年7月25日
路易‧布萊里奧飛越英吉利海峽
1911年7月24日
發現馬丘比丘
1911年12月14日
羅阿爾德‧阿蒙森︰
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
1912年4月14日
“泰坦尼克號”沉沒
1913年6月8日
埃米莉‧戴維森之死
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茨‧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5年4月24日
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1917年10月25日
攻打冬宮
1917年11月20日
第一場坦克戰
1919年1月4日
斯巴達克同盟起義
1919年6月28日
簽訂《凡爾賽條約》
1922年10月28日
墨索里尼進軍羅馬
1922年11月26日
開啟圖坦卡蒙陵墓
1927年5月21日
林白飛越大西洋
1929年10月29日
華爾街大崩盤︰黑色星期二
1929年11月29日
理查德‧E‧伯德飛越南極
1930年4月5日
甘地完成鹽路長征
1934年10月16日
毛澤東的長征開始
1936年8月3日
杰西‧歐文斯奪得百米冠軍
1936年12月10日
愛德華八世遜位
1937年4月26日
轟炸格爾尼卡
1940年5月10日
納粹在西線發動閃電戰
1940年9月7日
倫敦大空襲開始
1941年12月7日
日軍襲擊珍珠港
1943年1月31日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投降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
1945年4月11日
美軍解放布赫瓦爾德集中營
1945年8月6日
廣島原子彈爆炸
1947年8月15日
印巴分治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建國
1948年6月24日
柏林封鎖開始
1949年2月1日
哈勃首次使用海耳望遠鏡
1950年9月15日
仁川戰役
1952年7月2日
索爾克啟動
小兒麻痹癥疫苗測試
1953年2月28日
發現雙螺旋
1953年5月29日
人類首次征服珠穆朗瑪峰
1954年3月9日
愛德華‧R‧默羅向參議員
約瑟夫‧麥卡錫開炮
1956年9月9日
埃爾維斯‧普雷斯利
亮相《埃德‧沙利文劇場》
1957年9月4日
伊麗莎白‧埃克福德在小石城
1957年10月4日
蘇聯發射“衛星一號”
1959年1月2日
古巴革命者的勝利
1959年7月17日
發現東非人
1960年1月23日
“的里雅斯特號”
探索馬里亞納海溝
1960年9月26日
第一場總統競選電視辯論
1962年10月24日
古巴導彈危機解除
1963年8月28日
向華盛頓進軍
1963年11月22日
約翰‧F‧肯尼迪遇刺
1967年6月1日
《帕伯軍士孤獨之心
俱樂部樂隊》發行
1967年6月5日
六日戰爭爆發
1967年7月7日
尼日利亞軍隊進駐比夫拉
1968年5月14日
巴黎大罷工︰革命迫近
1968年8月20日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9年7月20日
人類登上月球
1969年8月15日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開幕
1972年2月21日
尼克松總統訪華
1972年9月5日
“黑色九月”與
慕尼黑慘案
1974年8月9日
尼克松總統辭職
1975年4月30日
西貢陷落
1977年10月26日
最後一例天花
1979年1月7日
波爾布特倒台
1979年11月4日
伊朗人質危機開始
1980年8月31日
波蘭團結工會獲得承認
1985年5月16日
臭氧層空洞警報發布
1985年7月13日
“拯救生命”慈善演唱會
1986年1月28日
“挑戰者號”失事
1986年4月26日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
1987年5月4日
世界衛生大會
通過艾滋病防控策略
1989年11月9日
柏林牆的倒塌
1990年2月11日
納爾遜‧曼德拉獲釋
1991年8月6日
第一個網站開通
1997年2月22日
克隆羊多莉與媒體見面
1997年8月31日
戴安娜王妃之死
1998年12月19日
克林頓總統遭彈劾
2000年9月28日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爆發
2001年9月11日
9‧11
2003年3月20日
入侵伊拉克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海嘯
2005年8月29日
“卡特里娜”颶風
 

著《改寫歷史的100天》寫2005年9月那一頁,新奧爾良那片被卡特里娜颶風摧毀的房屋屋頂,我的感覺仿佛是齲夢重演。三級颶風襲來時,因為我的愚蠢決定,我和家人被困在了密西西比河邊的一幢高層建築上,直到險情解除。我們運氣還好,保住了命。可我留卜了後遺癥,至今仍在潛意識里拒絕正視這場風暴。狂風過去以後,我們撤到安全地帶,脫離了危險,但我無法擺脫的——始終糾纏不去的——是在那時產生的一種時間停滯的感覺。我大腦里的時鐘停在了那年的8月29日上午8點30分前後,從那以後幾乎一直處在停擺狀態。身為三個孩子的父親,我強迫自己往前走。必須走。向前,為了將來努力奮進,這應該是我最明智的選擇。我不介意以一個親歷者的角度來講述這件事,但我不會讓這一件事毀掉我的一生。

所以,我沒有想到,書中戴維J菲利普拍攝的照片竟會讓我流下了淚,擾動了颶風凍結時間之後被我封存的一種情緒。我看過四五部有關卡特里娜的紀錄片,面對慘痛的畫面並沒有太多情感波動,白認為對災難場景已經有了免疫力。(只是看到下九區和湖景區沒入水下的鏡頭,我的喉嚨里像堵了一個硬塊。)然而,簡簡單單一張淒涼屋頂的照片,談不卜生動,卻讓我剎那之間心如刀割。那屋頂上漆著幾個白色的字︰ “愛你,孩子。”拍攝日期是9月3日。

卡特里娜颶風橫掃過新奧爾良時,我們同在高樓大廳里的一台發電機旁,我一次次對嚇壞了的女兒說︰“愛你,孩子”機械得像在背書。我不記得當初白己怎麼會想到說這句話。每次對女兒重復,我都覺得話里隱隱透著不真誠。可是,好像也只有這幾個字才能帶給她些許的安慰。我已經恐懼到了麻木的狀態,恨自己讓家人陷入這種危險,我想讓他們安心。當死神敲響你的大門,你會本能地去安慰自己所愛的人,盡快地、盡可能地向他們表達愛意。

我第一次看到卡特里娜颶風的這張照片,是在國家地理學會寄來的《改寫歷史的100天》彩色校樣里。與學會圖書部合作的這些年里,我參加過幾個很好的項目,比如2000年全程考察密西西比河的旅行。這樣本特別篩選出來的圖片集,我想必然會是精彩的。收到樣稿時,我把它往我的車里一扔,開車去了離家不遠的一間咖啡館,滿懷期待地準備放松心情,看一場堪稱視覺享受的歷史圖片展,給德克薩斯中部這個沉悶的陣亡將上紀念日的周末增添一點調劑。

起初的幾張照片,配上尼克‧亞普的優美文字,的確賞心悅目。無論1851年世博會的水晶宮,還是1859年走鋼索的藝人查理布隆丹跨越尼亞加拉大瀑布,都是如此。可是再往後,美國內戰尸橫遍野的畫面帶來了一絲烏雲,接著是翁迪德尼大屠殺,然後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這些照片中間也穿插著充滿智慧和奇跡的場景,如林白飛越大西洋,人類征服珠穆朗瑪峰,喬納斯索爾克帶來造福世界的小兒麻痹癥疫苗。但是,災難和絕望佔據了多半的頁面。書中呈現了一些歡樂時刻;埃爾維斯‧普雷斯利亮相《埃德沙利文劇場》以及人類第一次行走月球。然而,剛剛看過原子彈摧毀廣島,《藍色麂皮鞋》的輕快調子很難讓人高興起來。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笑臉也無法抹去印刻在腦海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場的斷壁殘垣。不知為什麼,似乎愉快的畫面是沒有味道的;而看到世界貿易中心在滾滾煙塵中倒下,我和大多數讀者一樣,想轉過頭去避開那股嗆人的氣味。那一幕讓人痛到不敢回首。

所幸書中還有更多讓人振奮精神的照片,可以緩解心頭重壓。柏林牆在德國人堅定舉起的大錘下坍塌——重溫這個場景不會感覺心痛。當納爾遜曼德拉握拳做出勝利的手勢,我們仿佛真正看到了人權事業的進步。就連理查德‧尼克松在中國用筷子的樣子也讓我莞爾(生活的荒誕總是讓人想笑)。

然而,我們畢竟放不下那些縈繞腦海的畫面,一代又一代人拍攝的影像。每一幅都引人深思。比如赫拉德克利恩拍攝的比夫拉饑荒。那些營養不良的孩子,有的腹部鼓脹,有的骨瘦如柴,單是看著他們,我就感到一陣羞愧。這是一張1967年拍攝的照片,但這也完全可能是昨天在蘇丹、安哥拉或多哥拍下的一幕。幾乎每個星期,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都要在《紐約時報》的專欄版懇請讀者為了孩子們、為終止達爾富爾的戰爭出一份力。可是比起這種號召,克利恩的照片帶給我的內心沖擊更加強烈。直白的、過目難忘的畫面訴說著物質世界里令人不安的法則和現象,讓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無法忽視。

閱讀《改寫歷史的100天》,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偏好,會偏愛其中的某一張圖片,一幅直指心靈的歷史畫面。不過,書中也有一些照片講述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斯蒂芬費里拍攝的克隆羊多莉就是一例。畫面本身簡單明了︰這是第一只由成年同類的體細胞克隆而來的哺乳動物。科學家以這種方式培育出一只綿羊,對生物學研究的未來是極大的震動。多莉已不在人世,但它的照片依然鮮活。它的出現究竟帶來了科學的進步還是人道精神的退步,唯有時間能夠告訴我們答案。

這本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留下了歷史的一個片段,包含了一個故事。攝影是一個窗口,透過它可以看到人類的靈魂和我們共同拼搏掙扎的痕跡。照片將那些已被時光埋沒的事件清晰呈現在我們眼前。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在一個每分鐘都有10億封電子郵件傳往各地的世界里,這些影像卻可以將我們的目光留住。書中介紹的每一位攝影師都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家,一流的藝術家。為攝影師指引方向的往往是個人運氣和直覺反應,但除了這兩點,他們還必須全面掌握時代的潮流動向。一名攝影師,首先是人類的一員,其次才是攝影師。我禁不住猜想,不知這些才華橫溢的人在記錄戰爭,疾病和死亡的同時,心靈上留下了怎樣的傷痕。

書中每一張照片的光與影,即便只是一只綿羊在鏡子里照出的影像,都代表了一門藝術不斷發展的腳印,正是這門藝術幫助人類認識了自己。這本書充分展示了圖片的說服力和赤裸裸的真實感。對于由此獲得的發現和認知,我們唯有心存感激。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
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