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

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
定價:204
NT $ 177
  • 作者:蔡振豐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84678
  • ISBN13:9787561784679
  • 裝訂:平裝 / 23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本書作者為台灣大學蔡振豐,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將丁若鏞四書學置于東亞儒學的視野中進行比較研究;二是厘清了丁氏四書學的基本性質與天主教義的差距;三是將丁氏思想放在東亞社會轉型過程中去衡量。


  蔡振豐,1962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以魏晉玄學、佛學及儒、道兩家思想為研究領域,兼及東亞儒學研究。

主要著作有《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一一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等。
 

目錄

序言 黃俊杰
第一章 問題與方法
 第一節 四書學的方法概念
 第二節 時代的轉折與朱熹四書學在東亞的變化
 第三節 丁若鏞在東亞學術上的意義及本書的章節安排
第二章 丁若鏞與朱熹四書詮釋取向之異
 第一節 注解的內容與詮釋的路徑
 第二節 朱熹與丁若鏞的詮釋之異︰以《論語》中對管仲的評價為例
 第三節 義理取向的詮釋系統與意義取向的詮釋系統
 第四節 四書的文本結構內含兩類詮釋的系統
第三章 丁若鏞人性論與洙泗學、朱子學及西學間的距離
 第一節 對丁若鏞學術定位的兩種看法
 第二節 丁若鏞性嗜好說的來源及特色
 第三節 丁若鏞的心性論及其上帝一詞的使用
 第四節 性三品說在丁若鏞四書學中的理論位置
 第五節 丁若鏞的人性論為對孟子心性論的回歸
第四章 人性論的延伸--丁若鏞四書詮釋中“仁”、“心”、“性”、“天”的理論意義
 第一節 圍繞在孔子“仁”說中的重要概念
 第二節 丁若鏞“仁”說中“交互主體”的動、靜二態義
 第三節 由主體性到交互主體性︰“嗜好之性”與“可仁之理”
 第四節 “性、道、教”解釋架構下的“天”、“人”關系與“天”在丁若鏞思想中的理論地位
 第五節 “仁說”及“事天說”為對主體性、交互主體性與超越性的追求
第五章 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的開展--丁若鏞的文質論
 第一節 以王者的禮樂刑政為主之儒學解釋與丁若鏞論說的傾向
 第二節 朝鮮學者對文質問題的三種解釋傾向
 第三節 星湖李瀵對“忠、質、文”的考辨及其影響
 第四節 丁若鏞文質論的要義
 第五節 丁若鏞文質論的價值
第六章 丁若鏞《中庸》詮釋之特色--與日本古學派的對比
 第一節 對《中庸》的質疑及定位
 第二節 日本古學派對《中庸》的詮釋
 第三節 伊藤仁齋與荻生徂徠《中庸》詮釋的思想史意涵
 第四節 從比較的觀點論丁若鏞的《中庸》詮釋
 第五節 丁若鏞與日本古學派在詮釋上的差異
 第六節 丁若鏞對日本古學派的態度
第七章 丁若鏞的《大學》詮釋及其四書學架構
第一節 《大學》的價值與日本古學派的看法
第二節 丁若鏞的《大學》詮釋
第三節 由丁若鏞《大學》詮釋論其四書架構
第四節 丁若鏞對四書學的整體構想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從東亞儒學的發展論丁若鏞四書學的發生意義
第二節 丁若鏞四書學在東亞儒學中的意義
第三節 從東亞秩序的變革論丁若鏞四書學的時代意義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這部書,是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蔡振豐先生近年來研究東亞儒學的重要成果。承蔡先生的好意讓我先拜讀全書稿本,並希望我寫下讀後感言作為本書的序文,我很高興看到蔡先生這部著作的出版,自然樂于從命。

海峽兩岸中文學術界關于朝鮮儒學的研究,尚處于起步的階段,有關丁(茶山,1762—1836)的研究論著更少,現在蔡先生這部書的出版,為中術界的朝鮮儒學研究向前推進一大步,功不可沒。

我通讀這部書稿,為振豐在朝鮮儒學與茶山學研究所做出的卓越成績欣喜不已。我覺得,這部書最突出的成就有三︰

第一,本書將丁茶山的四書學置于東亞儒學的廣袤視野中進行比較研究,並衡論其價值。丁茶山是十八世紀耒十九世紀初期朝鮮儒學實學派思想家,除了政治事功外,畢生遍注群經,著述宏富,如《周易四箋》、《易學緒言》、《論語古今注>、《孟子要義》、《中庸自箴》、《大學公義》、《喪禮四箋》、《經世遺表》、《牧民心書》等書,均收入《與猶堂全書》,在東亞儒學史上有其既承舊而又開新的地位。

丁茶山以注解的形式重新解釋儒家經典,貌似守舊實則開新。如何恰如其分地衡斷丁茶山在東亞儒學史的地位?這是重要的研究課題。振豐在本書中對丁茶山四書學的析論,完全從第一手資料出發,不僅對茶山四書學進行細致的探討,而且也建立一套宏觀的論述。本書將丁茶山的四書學放在廣袤的東亞儒學視域中加以考量,除了將丁茶山的四書詮釋與中國學者互作比較,更取之而與日本古學派伊藤仁齋及獲生徂徠的四書解釋對勘,以突顯丁茶山四書學的特殊之處。振豐自言他之所以選擇與日本古學派作比較研究,實著眼于丁茶山自言受古學派的影響甚深,而且茶山的四書注解中亦多有引用日本古學派儒者的意見。

正因為振豐很成功地將丁茶山放在東亞儒學的脈絡中分析,所以他能從比較的視野為茶山思想定位。朱子學是東亞近世儒學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朱子既將漢唐諸儒及北宋諸老先生的學問融于一爐而冶之,又為此後東亞儒者建立新典範。自十三世紀以後,東亞各國儒者可以闡朱、諍朱,可以反朱、批朱,但絕不能繞過朱子而建立學問體系。自十七世紀以後,日韓諸儒早年多半浸潤于朱子學之中,中年以後始起而反朱,德川日本古學派之反朱子四書學的跡象尤為明確。丁茶山的四書學在過去許多學者的著作中亦多被歸入反朱子學的陣營,然而,振豐經過詳細研究之後告訴我們︰丁茶山雖然反對朱子的“理’’、“氣”架構,但並不反對朱子所提出的“人心”、“道心”的區分,茶山對《四書》在儒學史上的貢獻也大致遵從朱子的判斷,所以,振豐認為茶山的四書學不應被歸入東亞近世的“氣學”或“反朱子學”的陣營,而應以“後朱子學”視之。振豐在本書所提出的上述看法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本書第二點貢獻在于厘清茶山四書學之基本性質仍與天主教義有相當差距。十七世紀以後,隨著西學東來,東亞儒者開始與猶太基督宗教文化有所接觸,各國儒者的“四書”詮釋間或出現西學及西教之思想問題,由于丁茶山曾接受天主教,因此茶山四書學中所見的“性”、“天”、“上帝”等概念是否受天主教的影響,在韓國學界至今仍是爭訟不休的問題。振豐在本書中透過茶山四書學的理論類型及其四書詮釋文本的分析,認為丁茶山的四書學!接近于洙泗舊學,而遠于天主教義,對于西學在茶山思想中的角色,頗有厘清之效果。

本書第三點貢獻是將茶山思想放在東亞從“傳統’’向“近代”轉化的光譜之中衡量。振豐在這個問題意識上取徑于二十世紀日本思想史重要前輩學者丸山真男(1914—1996)的學說。丸山真男建立德川思想史的發展循“宋學斗山鹿素行、伊藤仁齋→獲生徂徠→本居宣長”的系譜。(丸山真男指出︰徂徠學的興起瓦解了作為德川日本封建體制之意識型態基礎的朱子學思維方式,奠定了日本的近代意識。)丸山真男的學問以十九世紀德國觀念論與1960年代以後歐美學界的現代化理論作為背景,他的學說雖然受到他的晚期弟子及並世學者的批判,但仍是研究東亞儒學的人所不可不參考的學說。振豐從丸山真男的問題意識出發,他在本書中主張丁茶山的四書學雖不是完全站在“反朱子學”的立場,但也未必不能展現近代意識。振豐在本書中提出三點細部論證:第一,本書認為丁茶山的天人觀並不是天命下貫式的天人觀,因此不應被理解為“自然”的“天人的連續性思維”。第二,丁茶山強調孟子的心性論,帶出了道德行為或行動而產生的“善”,而非自然而有之善。第三,丁茶山除了強調主體性外,亦強調主體間性,除了賦予茶山所論的“禮樂刑政”的依據之外,也具有部分的“社會契約論”的雛形。本書提出的這三項論述值得我們思考。

整體而言,海峽兩岸中文學術界關于東亞四書學的研究論著,仍以中國朱子學與四書學的著作為數最多,有關德川日本四書學的研究論著次之,而且集中在日本古學派諸儒的四書學,有關朝鮮時代朝鮮四書學研究最少。蔡先生這部新著的問世,正好彌補了東亞四書學研究的這個重大缺口,其有裨益于學界自不待言。我欣喜于本書的出版,更期待本書帶動更多朝鮮儒學新論著的問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