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經典詮釋

朱熹與經典詮釋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林維杰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86689
  • ISBN13:9787561786680
  • 裝訂:平裝 / 25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林維杰先生在德國波鴻大學留學期間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從詮釋學觀點探討朱子解經思想的著作。除了“導言”之外,全書共有九章,分屬四個部分︰意義論、方法論、工夫論與轉向論。


林維杰,台灣彰化人。台灣東海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at Bochum)哲學博士(2000年)。曾任教于台灣南華大學哲學系,現任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學與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詮釋學、儒學與跨文化哲學,尤其關注中國儒學的經典詮釋問題。除了本書所論的朱熹學之外,也留心研究宋明理學整體在解經議題方面的詮釋學內容,提出了象征與譬喻、自主與依他、倫理學與認識論的詮釋學區分。
 

目錄

序言 李明輝
導言
一、詮釋與詮釋學
二、學界研究成果
三、本書各章內容略述
意義論
第一章 物理與文理——格物窮理與讀書窮理的關聯
一、前言
二、理氣問題與理一分殊
三、格物窮理
四、讀書窮理
五、自然與文本
第二章 文理與義理——經典詮釋中意義與真理的交涉
一、前言
二、兩種研究取徑
三、文本與作者的詮釋學關系
四、作者意向與文本意義
五、意義的表現與理解
六、意義、意向與真理的關聯
七、總結
方法論
第三章 詮釋與方法——《讀書法》中的詮釋學意涵
一、前言
二、《讀書法》的詮釋學身份定位
三、《讀書法》論讀書態度與原則
(甲)態度:以物觀物、虛心與切己
(乙)原則:轉化態度
四、《讀書法》論方法
(丙)方法:熟讀與循環閱讀
五、方法與人文科學
第四章 以心比心與經文互解——論《論語》的理解態度與解釋策略
一、前言
二、《論語》的詮釋學問題性
三、理解態度:以心比心
四、解釋策略:經文互解
五、施萊爾馬赫的詮釋學構想以及朱子的難題
第五章 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對《孟子‧萬章》篇的詮釋學解釋
一、前言
二、“知人論世”的兩種解讀立場
三、關于“以意逆志”的初步說明
四、朱子對“以意逆志”一段的解釋
五、兩項原則的內在關聯
工夫論
第六章 知行與經權——作為詮釋學模式的先行分析
一、前言
二、知行問題
(一)伊川論知行
(二)朱子論知行
三、經權問題
(一)經的概念史
(二)經與權
四、知行與經權
第七章 知行與讀書——詮釋與工夫的先後與相即關系
一、前言
二、工夫詮釋義
三、知行與致知涵養
四、由知行到經典詮釋
五、結語
第八章 體與用——朱子體用詮衡定
一、前言
二、體用概念的形式溯源:虛體用的本體論
三、體用概念的內容繼承與轉化
(一)胡瑗論體、用、文
(二)伊川以“理一分殊”解《西銘》之體用
(三)伊川論“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四)橫渠之“心統性情”與伊川之“心兼體用”
(五)邵雍論體用
四、體用概念的新造
(一)周濂溪論太極與動靜
(二)朱子順濂溪之太極動靜而言體用
五、朱子體用論的分判
轉向論
第九章 自主與依他——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
一、宋明儒學之分系及其倫理學意涵
二、倫理問題的轉向
三、朱子:由他律倫理學轉向自主詮釋學
四、陸象山:由自律倫理學轉向依他詮釋學
五、朱陸異同的詮釋學問題性:探究與獨斷、自主與依他
結語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近年來,“東亞經典詮釋傳統”是一個頗受重視且富有成果的研究領域。不論就議題的多元性與復雜性,還是就經典所涵蓋的時間幅度與空間廣度(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日本、韓國、越南等)而言,這個研究領域都值得特別重視。在迄今為止的相關研究成果當中,以台灣大學黃俊杰教授主持的一系列研究計劃最有成效,這包括“中國文化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劃(1998—2000)、“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劃(2000—2004)、“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研究計劃(2002—2005)及“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2006)幾個階段,迄今已出版了專書、論文集及資料集七十余冊。迭些書籍的出版,不僅呈現了黃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長期努力,也代表台灣人文學界在“東亞經典詮釋傳統”這個研究領域的豐碩成果。筆者有幸參加團隊,並主持有關朝鮮儒學的分項計劃。

維杰先生2000年在德國波鴻(Bochum)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理解與道德實踐:朱熹的儒學與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之比較》已涉及朱熹的經典詮釋方法。近年來他繼續深化這方面的研究,撰寫了一系列的論文。在這段期間內,他經常參加這個團隊的活動,並且陸續在我們舉辦的學術會議中發表論文。本書即是他在這段期間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中將近半數章節(第四、五、七、八章)脫胎于他在這些學術會議中所發表的論文,可視為他與這個團隊互動的結果。身為這個團隊的一分子,筆者樂于見到本書被納入“東亞文明研究叢書”中。

朱子與經典詮釋的關系可分別從“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兩個角度來理解。就“東亞儒學”而言,朱子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是中、日、韓、越的共同文化因素。在宋明儒學的發展過程中,朱子學實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朱初以來的儒學發展到朱子,成為一個集大成的系統。盡管朱子生前便已面對湖湘學派與陸象山的挑戰,到了明代,陽明學的聲勢甚至凌駕于朱子學之上,但幾乎所有的問題與爭論均環繞著朱子學的基本觀點。如果我們將宋明儒學的發展比擬為一個沙漏,朱子學便是中間最狹窄的頸部:上層的沙均匯集于此,下層的沙則由此流出。朱子以後的儒者不論是否贊成他的基本觀點,都必須加以回應。在朝鮮儒學的發展中,朱子學更是居于獨尊的地位;相形之下,陽明學始終受到壓制。在日本儒學的發展中,陽明學雖足以與朱子學分庭抗禮,但朱子學依然是德川儒學的主軸。朱子學在東亞儒學中的這種關鍵性地位,大概只有康德哲學在近代西方哲學中的地位可堪比擬。

就“經典詮釋”而言,朱子不僅遍注群經,也有不少反思“為何注經”的論述,以及一套關于注經的方法論。對于其注經、解經的作品(如《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迄今已有不少相關的研究成果;但對于其注經、解經的方法論反思,仍是一個有待開拓與深化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不僅需要對朱子的相關文獻下功夫,也需要掌握詮釋學的基本問題。對于後者,現代西方的哲學詮釋學可以提供極有用的思想資源,而這正是林先生所擅長的領域。

本書是一部從詮釋學觀點探討朱子解經思想的著作。除了“導言”之外,全書共有九章,分屬四個部分:意義論、方法論、工夫論與轉向論。書中首先點出朱子的解經思想系以其《大學》詮釋的“格物窮理”(“讀書窮理”)為基本架構,然後闡述“義理詮釋”須以“文義詮釋”為前提(意義論),而文義之詮釋和理解需要具備有效的原則和正確的態度(方法論),並且在掌握經典內容的過程當中從事“實踐與修養”(工夫論),而完成經典的詮釋。這些內容環環相扣,最後導致朱子解經的“自主”性格(轉向論)。在詮釋方法中,朱子的“自主性”與陸象山的“依他性”,形成另一種“詮釋學意義的朱陸異同”。林先生在書中特別申明這種詮釋學意義的轉向是“弱義的轉向”,它必須奠基于“倫理學意義的朱陸異同”,即朱子的“道德他律”對比于陸象山的“道德自律”。除了上述的要點之外,本書還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論點,例如文本意義與真理掌握的順序、解經法與修養論的融通、詮釋與工夫的相即與先後關系,以及詮釋學的模式意義(知行、經權與體用)等,勝義紛披,值得經典詮釋的研究者參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