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孝道的再生產︰話語與實踐

社區孝道的再生產︰話語與實踐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黃娟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26875
  • ISBN13:9787509726877
  • 裝訂:平裝 / 27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社區孝道的再生產︰話語與實踐》是關于孝道的民族志。作者黃娟在對一個中原農村社區進行深入田野工作的基礎上,展現了人們如何在應對孝的困境的過程中再生產了孝道。這一研究對于突破以文本分析的方式研究孝道的局限,發掘傳統孝道所包含的人文價值,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社區孝道的再生產︰話語與實踐》適合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的學者與研究生閱讀。同時本書對于國家相關政策(計劃生育與火葬)在農村推行過程中的遭遇有生動的描述,希望政策制定和執行者能夠透過本書加深對農村社會生存邏輯及農民心態的了解。


黃娟 (1977-)湖北黃岡人,人類學博士,200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現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在《甘肅社會科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篇,並有文章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博士論文《社區孝道的再生產︰話語與實踐》獲湖南省第14屆優秀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資助。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課題的界定︰孝道的困境與再生產
二 作為人類學研究對象的孝道
三 問題與文獻
四 本書的框架
第二章 田野點介紹
一 古寨村︰作為共同體的村莊
二 社會交往
三 村莊養老的主要模式
第三章 孝與報︰作為代際互惠關系的孝道
一 關于代際互惠的爭論︰房屋糾紛的故事
二 代際不對稱互惠
三 三方互惠︰從不對稱趨于對稱
四 不完全回報與人生終極意義的實現
五 社會變遷與孝道的再生產
第四章 孝與禮︰社區禮治秩序下的孝道
一 對不孝的懲罰︰一場尷尬的葬禮
二 孝的社區評價︰人情、面子與孝
三 孝的維持
四 孝的傳承
五 商品經濟下禮與孝的再生產
第五章 孝與忠︰國家生死控制下的孝道
一 火葬與偷埋
二 傳統葬禮的意義
三 計劃生育與“撈小孩”
四 國家的視角與農民的博弈
五 孝與忠的困境︰國家力量與孝道
第六章 結論︰孝的民間意義
一 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孝道
二 孝道實踐中的神聖之物
三 社區之神與孝道的再生產
四 社會變遷下的孝道重建
參考文獻
致謝
 

主流媒體都把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中國啟動改革開放的標志,其實尋常百姓記憶里的標志性事件和受益群體很不單一。例如來自河北農村的筆者記憶最深的就是三中全會前一年即1977年初冬農田水利建設工地上廣播的一條消息︰國家當年恢復高考並鼓勵高中畢業生和同等學力適齡者報考。雖然今日中國高校最欠改革,但它當年這種率先撥亂反正,否定教育的階級性而肯定公民性,邁向憲政體制和公民社會的壯舉誠屬功不可沒。

本書作者黃娟那年夏天出生在湖北黃岡市可謂逢時。黃岡地處長江中游吳頭楚尾,自古人杰地靈,曾給近現代中國貢獻過董必武等政治家,熊十力等哲人,李四光等科學家,聞一多等詩人,還有胡風、王亞南、葉君健等人文學者。這些都跟當地的中學教育發達有關,而當地的中學教育又與晚清名臣、在湖北當過“學政”和湖州總督的張之洞“中體西用”教育方針有關。黃娟在黃岡中學受教,1996年作為湖北高考的語文翹楚進入武漢水電大學外語系學英語,2002年到中央民族大學跟王建民教授攻讀人類學碩士學位,2005年人中國人民大學跟胡鴻保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均如期獲得學位。現在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教。

海洋讀研究生時跟王、胡同學,跟黃娟一輩誼屬師生,平時交往也多,所以社科文獻出版社要推出這部《社區孝道的再生產》時,就得到她的作序之請。海洋平日讀書也少,進境也慢且低,一時想不出前輩學人給人寫序時該是何等心境,因而只能悍然冒昧些發夫子之道。

寫序首先是義務或“學術孝道”︰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向父母老師和賢達學習,自己當上老師就應知恩圖報以示反哺傳承之意。其次是人生的一個標志︰人過更年期到了回光返照之際,就會對年輕同事的能力和作品油然而生欽羨、禮贊和推薦之念,因而願意作序。最後是一點兒小特權︰搭乘作者的便車,圍繞作品的主題,講些磨礱砥礪的話,爭取在“大變革的時代尋找共識”。但特權從來不是好用的東西︰用短了不能盡興,用長了又會倒掉作者、編者、讀者的胃口,因此只能長話短說。海洋確認《社區孝道的再生產︰話語與實踐》是黃娟作為中央民族大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的學術處女作。它由黃博士的學位論文修訂而成,是多年心血結晶,學術質量自不待言。筆者推薦它的三個好處。

第一是文字順暢簡潔,對于當今學界炫臭炫長不知伊于胡底的文風而言,本書可謂振衰起弊的一個範本。第二是布局結構有美感。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講究科學其表人文其里、人文為體科學為用,此書可稱樣板。第三是選題重大敘事從容,顯示出作者舉重若輕的能力和風範。本書以傳統孝道在農村的再生產為題,提出了當今中國的人口和文化命運的問題,並從目標社區找到一些答案。

中國的孝道與人口生產自古史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以來就密不可分。黃娟用人類學方法研究孝道是一個大膽嘗試。作者在書中體現的不僅是學科理論方法,更有人類學虛心下學的“自卑”理念。她說長沙岳麓書院門口有一座自卑亭,每次從那經過都會不由自主地低下頭。具體到孝道研究,當大傳統的文本解釋在歷史風雲變幻之中顯得模糊不清、混沌不定之際,我們就應按照“禮失求諸野”的中國古人之道,用人類學方法到邊疆邊區農村的民間文化小傳統中去發掘仍在實踐的孝行以認知孝道。而這樣的“求索”不只是滿足好奇心和自優感的采風或居高臨下的問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用心去感悟。首先要做的,就是丟下書生自以為是的架子,參與到居民的生活中去虛心求教。黃娟的孝道研究與傳統文本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用材料引出問題,甚至問題意識也是從生活實踐和觀察思考中生發出來的。

黃娟的這部書稿以“做人”為主線,試圖回答“什麼是人,人應該怎樣實現有尊嚴有價值的生活”這樣一個問題。她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詮釋了做人的意義。做人就是中國人的孝道內涵。人生在世的目的不僅在于個體意義的尋歡作樂和價值實現,還要通過生育來延續個體生物小命和社會文化大命。而人的生命意義上溯至天地祖先,下延續及子孫後代,在這樣一個縱向的鏈條中。個人很渺小,因而必須靠文化價值和社會群體。正是對群體或共同體生命尊嚴的信仰使人們心存敬畏行事謹慎,自覺地服從于一種沿襲至今的“道”,並內化于日常生活實踐中,以神、祖先與鬼的象征與儀式貫穿在人們的思想與行動中。從學科角度講,這個“道”就是超越時間的結構。它賦予人們縱向上信仰生命價值,追求完美生活的精、氣、神,橫向交往中充滿以他人為本,意在維持長久和諧關系的人情味。簡言之,共同體的人道幫助個人融入社區,構築成每個共同體的靈魂或集體意識。這種縱橫兩向的生命意義正是傳統孝道的內涵,也正是今天社會治理和道德建設的缺環。

道德建設離不開信仰,對于生命本身即人心人性人倫人道的信仰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色,是謂天人合一。中國文化大傳統不借助外在形上的神來建立信仰,而把集體意識建立在包括祖先和子孫後代在內的良知和互惠上,此即儒家的“仁性”。筆者體會,今日中國以人為本的要旨應該是在交往互動中以他人為本,而且不僅要以他人的民生,還要以他人的民權和民德為本。此即哈貝馬斯意義上的互主性(inter—subjectivity),此即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此即立人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的現代化從西方引進了太多的東西,唯獨沒有辦法將神的信仰引進並扎根于中國的土壤。信仰的真空導致現實生活中道德的敗壞。今後中國欲重建家庭孝道,必先重建社會上的誠信互惠之心。任何人缺少了對于祖先和子孫的責任和誠信,使生命價值只剩下個體現世的利益算計,都會摧毀自己的幸福感和終極意義源泉。

劉再復先生近日總結康德哲學的三大問題是︰人是什麼,即認識論問題;人該做什麼,即倫理學問題;人希望什麼,即宗教學問題;我們把這三大問題歸成一堆兒就是人心人性和人的需求。人性基于進化過程中的選擇和淘汰,是跨文化的人類普同思維和行為。人類在生物文化並行進化的作用下生成,必然會有兩條生命且必須要做三種生產。兩條生命三種生產就是我們理解的人性和人的需求。

何謂兩條生命?人類作為自然之子都有個體線性的生物小命。由于生物小命有時而盡,所以我們要只爭朝夕地追求功利,因而會相信權力相信金錢,進而要追求現代化和文明。由于生物小命只有一次,而且每天都與前一天不同,沒有遭受報應的後顧之憂,所以大家都會有追求享樂、逃避責任和跟人打交道時想做一錘子買賣用過就扔的動物沖動。但人類不是如此單純的動物,我們除了要肉體享樂還要精神上的榮譽、承認、尊嚴和尊重。由于這些東西既不能自我授予又不能從其他動物中獲取,所以我們只能通過生育、撫養和孝道來維持一條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不斷轉世輪回的社會文化群體大命。

何謂三種生產?一是生物即生育,二是經濟即撫養,三是社會文化道德即始于盡孝道的道德誠信。我們個人可以追求享樂逃避責任做一錘子買賣對人用過就扔,但世道人心和社會環境會因我們而變壞,其結果就是把親人朋友和祖先後代都放到狼群里面。其實個體逃避責任和懲罰也是一種假象︰你年輕少壯時不盡孝道不積功德,到老年也會生活在沒有孝道和功德的境況里。

本書為孝道研究提供了一個具體而微的生活視角,也能讓讀者領略到人類學的魅力。我借此機會祝賀黃娟同學出版專著,希望她在維系兩條生命從事三種生產方面再接再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