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箋注

六祖壇經箋注
定價:179
NT $ 156
  • 作者:丁福保 箋注 一葦 整理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日期:2012-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326024
  • ISBN13:9787533326029
  • 裝訂:平裝 / 28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六祖壇經箋注》是丁福保《六祖壇經箋注》的簡體字整理本。《壇經》記載了六祖慧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丁福保的箋注本是研究《壇經》的重要資料,此次簡體橫排整理出版應能較好地滿足佛學研究及愛好者的需要。
 

目錄

六祖壇經箋注序
六祖壇經箋注後序
箋經雜記十四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序
壇經序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箋注
行由品第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禪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六祖能禪師碑銘
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
整理後記
 

考《唐書‧方伎傳》︰後魏之末,有僧號達磨者,本天竺國王之子,以護國出家。人南海,得禪宗妙法。自釋迦文佛相傳有衣缽為記,以世相付受。達磨齎衣缽,航海而來,至粱,詣武帝。帝問以有為之事,達磨不悅。乃之魏,隱于嵩山少林寺。以其法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能于達磨,在中國為六世,故天下謂之六祖。

後閱《全唐文》,見六祖自撰之《金剛經注序》,及其嗣法法海所撰之《壇經序》、王摩詰所撰之《六祖碑銘》、柳子厚所撰之《六祖第一碑》、劉夢得所撰之《六祖第二碑》。余因此而于六祖所傳之禪宗,遂心向往之矣。

夫所謂禪宗者,非六度中第五度之坐禪,乃第六度之般若波羅蜜也。六祖示不識文字相,故平生無著作。惟法海紀述其說法之語,名日《法寶壇經》。在宋時,明教大師有校刊本,題名日《法寶記》。明教大師日︰《法寶記》者,蓋六祖之所說其法也。(見《鐔津文集》十一)稱經者,後人尊其法耳。而非六祖之意也。(見《鐔津文集》三)余謂宗教家各自尊其教,無不名其所崇奉者日經。如墨翟之書,初不名經,而其徒苦獲、鄧陵之屬乃尊之為經。(《墨經》見《莊子‧天下篇》)揚子太玄,其本傳及《漢志》,並未稱經。而當時侯芭之徒亦尊之為經。此外如《老子》之稱《道德真經》、《莊子》之稱《南華真經》、《列子》之稱《沖虛真經》,以及耶教之《聖經》、回教之《可蘭經》,皆其例也。

余于《壇經》,研精覃思者既久,始知與孔子之十翼、子思之《中庸》、孟氏莊氏之書,灑然多有會通之處。爰撮其大要,而為學者告焉。

《壇經》所謂佛性、實性、真如、自本心、自本性、明心見性、禪定解脫、般若三昧、菩提涅�、解脫知見、諸佛之本源、不思善、不思惡、即自己本來面目,皆自性之異名也。又謂自性本不生滅,本無去來,本來清淨,本自具足,本不動搖,如如不動,第一義不動,無有一法可得,皆言自性之體也。即《彖傳》所雲︰艮其止,止其所也。即《系辭》所雲︰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也。即洗心退藏于密也,即天下何思何慮也。即《中庸》所雲︰天命之謂性也。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即《孟子》之萬物之皆備于我也。(即釋氏之自性本自具足)即《莊子》所述孔、顏授受之心齋也。即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也。即《莊子》所述之游心于物之初,及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也。論自性之體,三教之相同者如此。

《壇經》又謂︰自性真空,能生萬法也。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也。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也。引《維詰經》之能善分別諸法相也,引《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皆言自性之用也。即《彖傳》所雲︰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也。即《系辭》所雲︰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即《中庸》所雲︰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即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即《莊子》所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也。亦即庖丁游刃解牛,及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也。

《壇經》又謂︰眾生是佛。佛性本無差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離心無別佛。所以自性自度,自識自見,自淨自定,自悟自解,自修自行,自開心中之佛知見,不假外求,歸依自性天真佛。一悟即見心地上覺性如來。此即孟子性善之說,及人皆可以為堯舜也。亦言性之用也。論自性之用,三教之相同者又如此。自性之體用既已證明,然後再讀《壇經》,以自本性證乎了義,則天機利者一悟即人大圓覺海,天機鈍者亦能得其深處。故謂之圓頓教,謂之最上乘,謂之如來清淨禪,謂之菩薩藏之正宗也。是則六祖者,乃三界之慈父、諸佛之善嗣歟。

若夫《壇經》所載,有何須往生之說,則蓮池大師辯之詳矣。蓮池言︰《壇經》皆他人記錄,故多訛誤。其十萬八千東方西方等說,久已辯明。中又雲但修十善,何須更願往生。夫十善生天之因也,無佛出世,輪王乃以十善化度眾生。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見佛,而但使生天可乎?其不足信明矣。故知執《壇經》而非淨土者.謬之甚者也。蓮池之說如此。余恐學者因《壇經》而疑淨土,故錄其言于簡首,使閱者開卷即知,逆防其趨向之或誤。蓋以修淨與參禪,正不相妨。古德所謂有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六祖、蓮池,各各隨機說法,相需為用,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在學者之善于圓鬲耳。此余所以既注《十六觀經》、《阿彌陀經》,而又為此經之箋注也。箋注時,遇十萬八千十善淨土等說,則引蓮池之言以訂正之。非如效唐人之非《國語》、宋人之糾謬《唐書》、明人之正楊正錢,出己意以詆訾古人也。即六祖答西方之問,其主要在使人淨心則淨土,亦未嘗言無西方也。

余之箋注是經也,折衷眾說,擇善而從。或別書于冊,或書于片紙,或飲行跳格,而書于本經字句之旁,及書眉之上。久之得數萬言。乃使人錄出,分疏于每句之下,仿王逸注《騷》、李善注《選》之例也。其音訓即于每字之下注之,俾學者易于成誦,仿朱晦庵《詩傳》例也。其注作雙行小字,則仿宋本《十三經注疏》之例也。唯是能薄材譾,讀書未廣。豐干饒舌,未免卮言。然區區掇拾(食豆)(食丁),容亦有為初學所未知者。則余敢效宋人之獻曝,曝寧足貴,惟獻焉者之愚誠,有欲已而不能自己者耳。砭頑訂誤,尚有望于後之君子。中華人民建國之八年十月無錫丁福保仲祜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