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本草綱目(白話彩插經典版)

圖解本草綱目(白話彩插經典版)
定價:408
NT $ 322
 

內容簡介

《本草綱目》由明代著名醫學家、博物學家李時珍所撰,是中國最具世界性影響的藥學及博物學巨典。

《圖解本草綱目》剔除了原著中許多被當代科學證明的有毒害藥品、失傳藥物,仍不失其“大全”的容量。500多幅精確逼真的彩色手繪圖極具實用和審美價值,1031幅金陵本珍貴古圖也是古刻本中的罕見珍品。其藥食同源的思想更是影響至今,成為中國文化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對食物的選擇及養生方式。

《本草綱目》由明代著名醫學家、博物學家李時珍所撰,是中國最具世界性影響的藥學及博物學巨典。它集中國古代醫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為一體,同時廣泛涉及相關的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等領域,成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巨著,曾被英國生物不家達爾文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
 

目錄

本書閱讀導航
中醫藥的起源和歷代成就
如何鑒別中藥材
歷代諸家本草
第一卷 序例
神農本經名例
七方
十劑
氣味陰陽
五味宜忌
五味偏勝
四時用藥例
標本陰陽
升降浮沉
六腑六髒用藥氣味補瀉
五髒五味補瀉
髒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第二卷 序例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相反諸藥
服藥食忌
妊娠禁忌
飲食禁忌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張子和吐、汗、下三法
第三卷 百病主治
諸風
痙風
項強
癲癇
卒厥
傷寒熱病
溫疫
(日者)

火熱
諸氣
痰飲
脾胃
吞酸嘈雜
噎膈
反胃
嘔吐
呃逆
霍亂
泄瀉


心下痞滿
脹滿
諸腫
黃疸
腳氣

轉筋
喘逆
咳嗽
肺痿肺癰
虛損
寒熱
吐血衄血
齒衄
咳血
諸汗
健忘
驚悸
煩躁
不眠
多眠
消渴
遺精夢泄露
赤白濁
癃淋
溲數遺尿
小便血
陰痿
強中
囊癢
大便燥結
脫肛
痔漏
下血
淤血
諸蟲
腸鳴
心腹痛
脅痛
腰痛
疝(�貴)
痛風
頭痛
眩暈
眼目




口舌
咽喉
音聲
牙齒
須發
狐臭
丹毒
風瘙疹痱
瘍癜風
癭瘤疣痣

癰疽
諸瘡上
諸瘡下
外傷諸瘡
跌僕折傷
諸蟲傷
諸物哽嚏
婦人經水
帶下
崩中漏下
胎前
難產
產後
陰病
小兒初生諸病
驚癇
痘瘡
小兒驚癇
第四卷 水部
雨水
露水
冬霞
臘雪

夏冰
流水
井泉水
節氣水
醴泉
玉井水
溫湯
碧海水
鹽膽水
山岩泉水
熱湯
生熟湯
甑氣水
第五卷 火部
陽火
陰火
燧火
桑柴火
炭火
蘆火
竹火
艾火
神針火
火針
燈火
燈花
燭燼
第六卷 土部
白堊
土蜂窠
蚯蚓泥
螺螄泥
伏龍肝
煙膠
百草霜
第七卷 金石部
金石之一 金類


生銀
自然銅
銅青

粉錫
鉛丹
蜜陀僧

勞鐵
鐵落
鐵銹
金石之二 玉類
珊瑚
瑪瑙
玻璃
水精
雲母
白石英
五色石英
紫石英
金石之三 石類
丹砂
水銀粉
粉霜
銀朱
雄黃
方解石
燻黃
鍛寒水石
滑石
五色石脂
爐甘石
石鐘乳
浮石
金石之四 石類
陽起石
慈石
代赭石
禹余糧
石膽
砒石
礞古
花乳石
姜石
蛇黃
金石之五 石類
食鹽
戎鹽
玄精石
樸硝
芒硝
玄明粉

蓮砂
石硫黃
綠礬
第八卷 草部
第十卷 谷部
第十一卷 果部
第十二卷 木部
第十三卷 蟲部
第十四卷 鱗部
第十五卷 介部
第十六卷 禽部
第十七卷 獸部
附錄1
古今醫學常用度量衡對照表、重量單位對照表
古代醫家用藥劑量對照表
附錄2
索引
 

《神農本草經》[掌禹錫說]舊說本草經三卷,神農所作,而不經見,漢書‧藝文志亦無錄焉。漢平帝紀雲︰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木本草者,所在軺傳,造詣京師。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于此。唐‧李世勛等以梁七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推以為始。又疑所載郡縣有後漢地名,似張機、華佗輩所為,皆不然也。按淮南子雲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仲景、華佗等以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由是見于經錄也。

[韓保升說]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雲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

《名醫別錄》[李時珍說]神農本草藥分三品,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梁‧陶弘景復增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三百六十五種,謂之名醫別錄,凡七卷。首敘藥性之源,論病名之診,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果菜一品,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書神農,墨書別錄,進上梁武帝。弘景字通明,宋末為諸王侍讀,歸隱勾曲山,號華陽隱居,武帝每咨訪之,年八十五卒,謚貞白先生。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唐本草》[時珍說]唐高宗命司空英國公李勛等修陶隱居所注神農本草經,增為七卷。世謂之英公唐本草,頗有增益。顯慶中,右監門長史蘇恭重加訂注,表請修定。帝復命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等二十二人與恭詳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谷、菜、有名未用十一部,凡二十卷,目錄一卷,別為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共五十三卷,世謂之唐新本草。蘇恭所釋雖明,亦多駁誤。

《藥總訣》[禹錫說]梁‧陶隱居撰,凡二卷。論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采蓄時月之法。一本題曰藥象口訣,不著撰人名。

《藥性本草》[禹錫說]藥性論凡四卷,不著撰人名氏。分藥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主病之效。一本雲陶隱居撰。然其藥性之功,有與本草相戾者,疑非隱居書也。[時珍說]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所著也。權,扶溝人,仕隋為秘省正字。唐太宗時,年百二十歲,帝幸其第,訪以藥性,因上此書,授朝散大夫,其書論主治亦詳。又著脈經、明堂人形圖各一卷。

《千金食治》[時珍說]唐‧孫思邈撰,千金備急方三十卷。采摭素問、扁鵲、華佗、徐之才等所論補養諸說,及本草關于食用者,分米谷、果、菜、鳥獸、蟲魚為食治附之,亦頗明悉。思邈隱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歲卒。所著有千金翼方、枕中素書、攝生真錄、福祿論、三教論、老子、莊子注。

《食療本草》[禹錫說]唐同州刺史孟詵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舊為百二十七條,凡三卷。【時珍說】詵,梁人也。武後時舉進士,累遷風閣合人,出為州司馬,轉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辭。卒年九十。因周禮食醫之義,著此書,多增益。又撰必效方十卷,補養方三卷。唐史有傳。

《本草拾遺》[禹錫說]唐開元中三原縣尉陳藏器撰。以神農本經雖有陶、蘇補集說,然遺沉尚多,故別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日本草拾遺。【時珍說】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一人而已。

《海藥本草》[禹錫說]南海藥譜二卷,不著撰人名氏,雜記南方藥物所產郡縣及疾之功,頗無倫次[時珍說]此即海藥奉草也,凡六卷,唐人李淘所撰。殉蓋肅、時人,收采海藥亦頗詳明。又鄭虔有胡本草七卷,皆胡中藥物。今不傳。

《四聲本草》[禹錫說]唐蘭陵處士蕭炳撰。取本草藥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四聲相從,以便討閱,無所發明,凡五卷。進士王收為之作序。

《刪繁本草》[禹錫說]唐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刪去本草不急及有名用之類為五卷。開元以後人也。無所發明。

《本草音義》[時珍說]凡二卷,唐‧李含光撰。又甄立言、殷子嚴皆有音義。

《本草性事類》[禹錫說]京兆醫王杜善方撰。不詳何代人,凡一卷。以本草藥名類解釋,附以諸藥制使、畏惡、相反、相宜、解毒者。

《食性本草》[禹錫說]南唐陪戎副尉劍州醫學助教陳士良撰︰取神農、陶隱居,恭、盂詵、陳藏器諸家藥關于飲食者類之,附以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髒腑之法。【珍說】書凡十卷,總集舊說,無甚新義。古有淮南王食經一百二十卷,並有崔浩食九卷,竺暄食經十卷,膳饈養療二十卷,昝殷食醫心鑒三卷,婁居中食治通說一卷,陳直奉親養老書二卷,並有食治諸方,皆祖食醫之意也。

《蜀本草》[時珍說]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土,取唐本草參校增樸釋,別為圖經,凡二十卷,昶自為序,世謂之蜀本草。其圖說藥物形狀,頗詳于陶、蘇也。

《開寶本草》[時珍說]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取啟蜀本草詳校,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刊正別名,增藥一百三十三種,馬志為之注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七年,復招志等重定,學士李防等著詳。凡神農者白字,名醫所傳者墨字,別之,並目錄共二十一卷。

《嘉(�右)補注本草》[時珍說]宋仁宗嘉(�右)二年,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同諸醫官重修本草。新補八十二種,新定一十七種,通計一千二條,謂之嘉祜補注本草,共二十卷。其書雖有校修,無大發明。

《圖經本草》[時珍說]宋仁宗既命掌禹錫等編繹本草,累年成書;又詔天下郡縣,圖上所產藥物,用唐永徽故事,專命太常博士蘇頌撰述成此書,凡二十一卷。考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如江州菝 乃仙遺糧,滁州青木香乃兜鈴根,俱混列圖;棠毯子即赤爪木,天花粉即括樓根,乃重出條之類,亦其小小疏漏耳。頌,字子容,同安人,舉進士,哲宗朝位至丞相,封魏國公。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