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上看見深淵︰新經典主義文學對話錄

于天上看見深淵︰新經典主義文學對話錄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殘雪 鄧曉芒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142116
  • ISBN13:9787532142118
  • 裝訂:平裝 / 30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于天上看見深淵︰新經典主義文學對話錄》根據作家殘雪與哲學家鄧曉芒的數次對話輯錄而成,兩人分別從文學和哲學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度進入對諸多問題的探討,話題涉及中西哲學、美學、文學,中西文化比較,宗教和無神論及自然主義,文學創作心理,作家批評家和欣賞者的心靈結構或層次,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文學和現實的關系,信仰與生命的關系,藝術與認識的關系,文學在人類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與作用,等等。 作為兄妹,殘雪與鄧曉芒在血緣及思想成長經歷上的聯系,令兩人基于各自領域豐富的學識而作的跨領域的拓展性討論,較之一般對談更具親和性和啟發性,亦為對話這一文體結構,添加了更為豐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張力。十一篇對話——不僅對于對話者,同樣對于讀者——像是十一次思想維度的拓荒,而《于天上看見深淵︰新經典主義文學對話錄》,正是這一冒險活動的備忘錄。


鄧曉芒,著名哲學家,康德“三大批判”中譯版的主要譯者,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研究專家。哲學研究與思考之外,鄧曉芒亦一直致力于在哲學層面對文學創作予以評論和審視,長期關注國內文學創作的動態,視文學為哲學領域的一種拓展,為國內哲學界此方面不多的嘗試者。其以哲學視野評論文學作品的三部著作《靈之舞》、《人之鏡》、《靈魂之旅》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 殘雪,本名鄧小華,是中國最早從事實驗文學創作並風格始終如一的女性作家,其創作的《蒼老的浮雲》、《黃泥街》等小說以怪異的語言、結構表達充滿誘惑而又堅實的思想,大大豐富了漢語言文學創作。近年來,殘雪試圖通過對卡夫卡、卡爾維諾的深度解讀,以及對哲學原典的再閱讀,將哲學思辨作為文學拓展的工具。
 

目錄

審美與自然(代序)/殘雪
2009/08/24 文學藝術中的宗教感,理性,審美機制,認識論,弗洛伊德
2009/08/24 中西藝術精神,海德格爾和胡塞爾,藝術的起源,藝術和哲學中的否定與肯定
2009/08/25 認識論的層次,藝術中的矛盾,批判與歌頌
2009/08/25 感性和理性在藝術中的關系,夢和非夢,感性直觀和理性直觀
2009/08/26 文學藝術應在人類認識論發展中佔據一個什麼位置?
2009/08/27 現代主義文學的精神層次
2010/04/26 審美活動到底是不是認識活動?藝術家應如何看待生活?
2010/04/26 如何閱讀康德哲學
2010/04/26 從哲學到文學,從文學到哲學
2010/04/27 “千年文學備忘錄”和哲學文學中的自然
2010/04/27 關于創造中的時空結構
2010/04/28 文學作品中的深層結構
跋/鄧曉芒
 

當我寫下這個題目,我便回憶起我同曉芒進行這場對話的初衷。那是2009年8月,在那個時候,我腦子里面關于審美活動的概念還是很模糊的。雖然長達三十年的審美活動已經給我帶來了豐富的經驗,雖然我已深深地認識到了某些先驗的原則在我的創作活動中所起的作用,而且我多年里寫下的文學評論都是出自這些原則,但是,我還沒有對這些體驗進行全盤的總結,並讓這些認識上升到純理論的高度。仿佛是無意,又仿佛是命運的巧合,曉芒在哲學和美學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我們兄妹有了進行這樣一場共同的突破的可能。他的高度的理性的、前瞻的眼光,他對于西方古典哲學和美學的精深的理解,他的新銳獨特的創見,都為我們的這次對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多年以來我就發現了在我的審美活動中有一個先驗的機制在起作用。起先,這個機制主導著我的創作,十幾年之後它又主導著我的文學批評活動。在這兩種活動中它的作用有相似之處,也有些不同之處。我和曉芒在談話中反復地討論了這個機制。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將它稱為邏各斯和努斯的共體的那個審美機制,人的高層次自我意識的機制。關于它有這樣一些關鍵詞:情感經驗,自我意識,知性直觀,反思性運用,分裂,統覺,縱向交流,本質,審美層次……

今年以來,我開始發奮閱讀康德的“三大批判”,我發現這種閱讀給我帶來了很多有益的收獲。康德的思維方式在那個時代給思想界帶來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它第一次將自然變成了人的自然,確立了主體的能動作用。我預感到我們今天的文學藝術界,美學界和哲學界也需要另一場這樣的變革,我已經看到了那種可能性。我的主要的精神營養來自西方的文學藝術。也許因為我是一個理性(我所指的“理性”相當于自我意識)氣質很濃的藝術家,而我又具有東方文化的底蘊,所以我在看待西方文學之際具有一種特殊的眼光,而這也許是某些國內外先輩文學家們所缺少的。我很想將我的認識告訴我的讀者,讓他們也能具有我這樣的眼光,然後通過操練掙脫傳統的束縛,抵達文學藝術的核心。

我認為康德的精神基本上同我這種文學創造是吻合的。他強調的是主觀能動性,和人作為人的反思性能力。像我的這種創造真是一刻也離不了這種精神。但曉芒和我也通過談話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康德等人的審美觀的某些方面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的需要了。文學藝術在不斷發展,不斷向時代提出新問題,並且文學藝術的理論,和文學藝術本身,也應該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同哲學合為一體,成為實踐哲學中最為本質的那個部分。康德認為人是因為有道德而成為自然的目的的;我們認為人是因為有生命意識而成為人的。並且,在生命意識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審美是當中最為本質的活動。這當然是一種高標準,但這也是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認識使命。這種認識不是規定性的機械論認識,而是一種理性認識——即采用反思性的方法去重構經驗,就像哥白尼當年所做過的那樣。當今世界藝術的潮流,時代的精神,正是基于這種反思性。這種理性認識(也包括道德意識)的領域,既是我們人類的精神世界本身,也是整個自然的本質。而關于美的認識,則是這個本質的核心。

沒有任何一種認識是比對于美的認識更為能動,更為激發生命力的了。在這種認識活動中,關鍵詞是表演和反思性深入,是冒險生存。生命的本質不就是這樣的嗎?所以審美是人的最高級的本能,它也是使人性得以向著至善發展的基礎性活動。由于有了它,人和動物才被區分開來。我們可以說,它就是自我意識本身,它的規律就是服從理性統覺原理的、最高的規律。在康德那個時代,也許哲學家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而今天許多一流的藝術家的反復實踐已經將這個反思性認識的結構凸現出來了,它應該是當令我們人類對于自己,對于我們身處的自然的全新的、超越性的認識,也是我們時代的精神的顯現。這就是,哲學認識與審美認識合成了同一個高級的理性認識論。這種理性實踐認識是一種反向的認識,它是朝著我們心靈世界的突進。一般的看法是,內心的世界是小世界。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小世界有無限的層次,有純精神的邏輯和規律,並且它通向一個比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外部”更為廣闊的、隨我們的認識而可以無限擴展的巨大世界。我感到當代精神的發展將會朝著這個方向突飛猛進。當我進行這種審美活動時,我腦海中常會出現某種莫名的、令自己深深感動的抽象境界。在我看來,那種境界就是終極的、美的理念。這個理念也許同哲學的理念有相似之處,但也許更帶情感性。雖然它帶有感性色彩,但它又不等于黑格爾所說的那種“理想”,而是實實在在的理念。因為它是排除了一切具體經驗的、高度抽象的詩意的概念。它也就是我們藝術家所朝思暮想的“美”。也許只有這樣的認識論,才能適應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人性之謎和自然之謎,使我們有可能將已經破碎的世界重新整合起來,使生命的活動重新成為有目的的活動。

審美機制就是人性機制,也是人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機制,它還是使人的生命體驗中最根本的那個部分得以實現的機制。自然將這個機制事先在人的本體中形成——從客觀目的論來講,自然是為了通過人來實現自己的本質而將人塑造成具有此種認識能力的個體的——讓它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這個機制有一個特殊屬性,這就是它是在交流當中啟動,然後起作用的。所以它的啟動和運作需要最高的主觀能動性,也需要頻繁的交流活動作為其動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是徹底地倚仗于人的主觀活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