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

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
定價:672
NT $ 585
  • 作者:梅新林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123691
  • ISBN13:9787208123694
  • 裝訂:833頁 / 普通級 / 1-1
 

內容簡介

以創立中國文學地理學為學術宗旨,力圖通過文學與地理學的跨學科研究,深入揭示中國文學地理的表現形態與演變規律,系統建構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學術體系。作者重點圍繞決定和影響中國文學地理最為關鍵的五大要素,從文學家籍貫分布的「本土地理」出發,依次向流域軸線、城市軸心、文人流向等三個層面展開,最后歸結為「區系輪動」模型及演化的探討。全書博采數據統計、邏輯推繹、時空還原、交叉綜合等多重方法,力求宏觀思辨與實證分析相統一,對於推進中國文學研究的學科交融與學術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本書曾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獎等省部級獎項。

梅新林,男,1958年10月17日生,浙江溫嶺人。現任浙江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學術兼職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編委、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學刊》編委、《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特約編委、浙江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從事中國文學與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與管理工作,已出版《紅樓夢哲學精神》、《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中國游記文學史》、《教育文化學》等8部學術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文學評論》、《教師教育研究》、《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重要報刊上發表論文100余篇。曾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目錄

總序

導論
一、選題宗旨
二、學術回顧
三、理論構想
四、體系建構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土文學的地理變遷
第一節 先秦文學地域化的漸進歷程
一、族團性「文學創作」時期的地域分布I
二、集體性「文學創作」時期的地域分布
三、個體性「文學創作」時期的地域分布
第二節 秦漢至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一、秦與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二、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三、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四、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五、東晉十六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I
六、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第三節 隋唐至南宋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一、隋代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二、唐代前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三、唐代后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四、五代時期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五、北宋與遼代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六、南宋與金代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第四節 元明清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一、元代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二、明代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三、清代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第二章 流域軸線與文學地理
第一節 本土文學地理與流域軸線
第二節 黃河流域文學軸線
一、黃河流域文學軸線的先發優勢
二、自西徂東之第一波
三、自西徂東之第二波
四、自西徂東之第三波
五、自西徂東之第四波
第三節 長江流域文學軸線
一、長江流域文學軸線的次發優勢
二、中游突破之第一波
三、聚合下游之第二波
四、聚集下游之第三波
五、聚集下游之第四波
第四節 珠江流域文學軸線
一、珠江流域文學軸線的后發優勢
二、以非本土文學家為主體之第一波
三、以本土文學家為主體之第二波
第五節 運河流域文學軸線
一、運河流域文學軸線的「交通」優勢
二、南北分叉之第一波
三、南北直貫之第二波
第六節 流域文學軸線與濱海連線

第三章 城市軸心與文學地理
第一節 流域文學軸線與城市軸心
一、流域文學軸線與城市分布
二、城市軸心體系的模式與層級
第二節 雙都文學軸心之一:首都
一、首都在文學地理中的主軸心功能
二、黃河流域東西移動的首都文學軸心
三、兩河流域交互移動的首都文學軸心
四、運河流域南北移動的首都文學軸心
第三節 雙都文學軸心之二:陪都
一、陪都在文學地理中的副軸心功能
二、與首都呈東西走向的陪都文學軸心之一
三、與首都呈東西走向的陪都文學軸心之二
四、與首都呈東西走向的陪都文學軸心之三
五、與首都呈南北走向的陪都文學軸心
第四節 區域中心城市的文學軸心功能
一、諸侯國各都城區域中心城市與文學軸心
二、州郡制下的區域中心城市與文學軸心
三、道路制下的區域中心城市與文學軸心
四、行省制下的區域中心城市與文學軸心
第五節 邊地城市的發展與文學「邊界」的拓展
一、邊地城市與文學「邊界」:全方位拓邊型
二、邊地城市與文學「邊界」:局部性拓邊型
第六節 江南市鎮的文化積累與文學活動
一、江南市鎮的商一士轉型途徑
二、江南市鎮的文人群體聚合
三、江南市鎮的文學活動空間
四、江南市鎮文學的特點與意義
第七節 城市空間布局與文學活動舞台
一、城市空間布局的原則及實踐變化
二、城市文學活動的空間分布與重心轉移

第四章 文人流向與文學地理
第一節 城市文學軸心與文人群體流向
一、「京都情結」與文人群體流向
二、文人群體流向的趨勢、動力與圖式
第二節 向心型的文人群體流向
一、求學與向心型文人群體流向
二、應舉與向心型文人群體流向
三、仕進與向心型文人群體流向
四、授業與向心型文人群體流向
第三節 離心型的文人群體流向
一、隱逸與離心型文人群體流向
二、流貶與離心型文人群體流向
第四節 交互型的文人群體流向
一、游歷與交互型文人群體流向
二、遷居與交互型文人群體流向
第五節 文人群體組合與文學流派

第五章 文學地理的區系輪動
第一節 文人群體流向與文學區系輪動
第二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一次區系輪動
第三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二次區系輪動
一、西周時期三秦一中原區系的連動
二、春秋時期向齊魯核心區系的東遷
三、戰國時期齊魯與荊楚核心區系的呼應
第四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三次區系輪動
一、秦西漢三秦一中原核心區系的再次連動
二、東漢時期中原核心區系的內聚與擴散
三、三國時期中原核心區系的內聚
四、西晉時期中原核心區系的繼續內聚
五、東晉時期向吳越核心區系的南遷
六、南朝時期吳越核心區系的內聚
七、十六國北朝時期內外區系的三向流動與東西對應
第五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四次區系輪動
一、唐代前期三秦一中原核心區系的再次連動與外擴
二、唐代后期三秦一中原區系連動的調整與南移
三、五代時期核心區系的南移與擴散
四、北宋時期中原核心區系的高度內聚與頻繁外移
五、南宋時期向吳越核心區系的再次南遷
六、遼金時期「外圈」文學區系的拓展與內移
第六節 東西向南北的第五次區系輪動
一、元代燕趙一吳越核心區系的對峙、對流與南移
二、明代吳越一燕趙核心區系的再次連動與南移
三、清代燕趙一吳越核心區系的繼續連動及東遷

主要征引文獻及參考書目
后記一
后記二
叢書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