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列:二戰始末(美國觀點)》中威廉森•默里、阿倫•米利特關注的始終是那些從事戰爭的軍事組織對各種行動的指揮。沒有忽視驅動戰爭的戰略和政治決策,但最令人感興趣的是軍事效果問題。

試圖解釋陸軍、海軍和空軍的戰場表現;面對非同尋常的困難,陸軍上將和海軍上將們做出的決策;導致戰斗和戰役結果的潛在因素;相距數百公里或數千公里分別進行的戰斗之間的內在聯系。

試圖解釋軍事決策是如何制定的,以及這些決策如何導致了不同的戰斗結果。以一種不同於當局者的方式去了解各種事件所展現的本來面目。

在所有的例子中,此書都試圖以軍事領導人和政治家在他們必須采取行動時理當了解的情況為基礎,對他們的決策做出判斷。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災難的源起
第二章軍事行動中的革命(1919—1939年)
第三章德國的陰謀(1939—1940年)
第四章德國的勝利(1940年)
第五章地中海與巴爾干半島的佯攻(1940—1941年)
第六章巴巴羅薩(1941年)
第七章亞太戰爭的起源(1919—1941年)
第八章日本的征服之戰(1941—1942年)
第九章亞太戰爭(1942—1944年)
第十章大西洋戰役(1939—1943年)
第十一章德國生死攸關的一年(1942年)
第十二章聯合轟炸機攻勢(1941—1945年)
第十三章日本海軍力量的毀滅(1943—1944年)
第十四章殺戮時刻(1943—1944年)
第十五章進軍法國(1944年)
第十六章歐洲戰場的終結(1944—1945年)
第十七章日本帝國的毀滅(1944—1945年)
第十八章太平洋戰爭的終結(1945年)
第十九章戰爭中的人民(1937—1945年)
第二十章戰爭的后果
結語:回顧
附錄一:軍事組織
附錄二:戰爭的實施
附錄三:武器
附錄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
參考書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現代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戰爭。它不但繼續了一戰對士兵的殺戮,而且將屠刀直指無辜的平民,其規模自三個世紀以前的「三十年戰爭」以來,在歐洲聞所未聞。

在東線,二戰的可怕之處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戰斗。有時,德國國防軍與蘇聯紅軍之間的殊死搏斗似乎永無止境。從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到1944年5月初的克里米亞半島戰役,投入成千上萬士兵的軍事行動日以繼夜地持續着。

隨后,經過不到一個半月的停火,在1944年6月底,蘇聯軍隊襲擊了德國軍隊,東部戰場的激烈戰斗片刻未停,直到希特勒政權垮台。1944年6月以后,西線爆發了一場類似的戰爭。在進攻日,英美聯軍在諾曼底海岸發起水陸兩棲攻擊,開始了在歐洲北部的軍事行動,這些行動一直持續到1945年5月才告結束。

世界大國和小國之間的激戰,又因民族主義的種族思想而加劇,因千百年來構成戰爭特征的對榮耀、貪欲、恐懼和復仇的渴望而加劇。納粹德國信奉的世界觀建立在一種「生物學」的世界革命的基礎上——直至1945年5月初於柏林的「元首地堡」自殺為止,阿道夫•希特勒一直鬼迷心竅地追求這種革命。納粹的目標是消滅猶太人和其他「次等種族」,奴役波蘭人、俄國人和其他斯拉夫人,復興雅利安人——即德國人——的世界統治者的恰當地位。到戰爭結束時,納粹已殺害和處死了至少120萬名非德國平民和囚徒。

在亞洲,隨着日本在1937年夏季全面侵入中國,日本開始了一場燒殺擄掠的戰爭,其殘酷程度自13世紀初蒙古人侵之后聞所未聞。當日本人對中國士兵和百姓使用細菌武器和毒氣時,他們又給屠殺增添了一項新內容。

面對軸心國力量的這種史無前例的大舉侵略活動,其他國家又以暴還暴,以牙還牙。到戰爭結束時,慘遭對陣雙方殺害的平民百姓的人數以二比一的比例超過了死於戰場的人數。西方因德國人十惡不赦的罪行而對他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進行的懲罰,以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部隊所發起的「聯合轟炸機攻勢」為頂點。

四年的狂轟濫炸,繼之以地面入侵,差不多毀壞了中部歐洲除布拉格和維也納之外的所有城市。德累斯頓、漢堡、華沙、柏林和科隆,像其他城市一樣,變成了一堆瓦礫。帶有種族氣息的復仇心態也許促使美國做出決定,用燃燒彈轟炸東京,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_殺死了成千上萬的平民,使這些城市變成一片廢墟。

然而,盡管如今大多數60歲以下的自由民主黨人都對這些轟炸戰役深惡痛絕,但在歐洲的「聯合轟炸機攻勢」和對日本的轟炸,不僅反映了西方的一種道德信仰,而且反映出這樣一種深信不疑的看法:這種空中打擊可以終止一場對士兵和平民來說都變得日益恐怖的戰爭。

歸根結底,除了拿起武器戰斗,否則是不可能戰勝納粹德國、日本帝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美國、英國、蘇聯和它們的盟國不得不於全球各地的空,中、陸地和海上與對手展開較量。僅憑道德的正義感是打不了勝仗的。邪惡的動機不一定是自身破壞的起因。一旦介入,戰場上就只剩下必須要贏或輸的戰爭。因為軸心國的行動和戰術技能(這些技能又因瘋狂的民族主義和思想信仰而在戰場上得到強化),以及警察國家的控制,贏得這場「正義的戰爭」被證明是一件令人灰心喪氣的事情。

進行二戰不僅需要動員和裝備大量軍隊,還需要將這些部隊部署到遙遠的地方——對美國來說,要跨越兩個遼闊的海洋。它還需要在三個方面創建軍事力量:在陸地和海洋的上空;在整個大陸板塊;在海面和海底。德國憑借1940年5月的空中和地面部隊的閃電戰,率先走上聯合軍種作戰的道路。

但同盟國適應了這種作戰方式,並形成了最終證明優於德國的自己的空地作戰部隊。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同盟國的兩棲部隊——融空中、陸地和海上部隊於一體的部隊——使在非洲、意大利和法國的登陸行動成為可能。太平洋地區的空中—海上—海底—兩棲海上戰役宣告了日本的末日。

后勤優勢是同盟國獲勝的關鍵,美國「民主武庫」的角色帶來了迥然的不同。美國不僅承擔了太平洋海戰的大部分責任,隨着戰爭的進展,還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在歐洲的作戰任務,而且美國的「租借」計划也對其盟國的軍事行動和它們戰時經濟的運轉產生了根本性影響。與此相反,德國和日本顯然受到它們最初取得的軍事勝利的誤導,沒有動員它們自身的經濟力量,直到1942—1943年它們大勢已去。它們竭力與同盟國抗衡,不久便招致盟國空中和海上部隊對其經濟體系的打擊。

盡管同盟國的經濟力量為它們的最終勝利加重了砝碼,加強並加速了1943—1945年的軍事行動勢頭,但事實證明,物質優勢本身從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隨着沖突泊勺加劇,有關對手的能力和意圖的情報對交戰國來說日益,重要。在情報大戰中,同盟國力量勝券在握。對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完全錯誤的估計,使納粹德國空軍喪失了它僅有的一點實現它在不列顛戰役中的目標的機會。更糟的事情接踵而至。

在計划入侵蘇聯的過程中,德國對蘇聯承受失敗的能力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其結果是,盡管德國在「巴巴羅薩計划」的初始階段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戰績,莫斯科前線卻出現了災難性的僵持。緊接着這次失敗,希特勒又決定對美國宣戰——這是基於對美國同時與兩個敵手交戰的經濟和軍事潛力的完全誤解而導致的戰略失誤。

隨着戰爭的持續,同盟國漸漸在情報方面超出了對手。憑借通過破譯德國和日本的電碼而獲得的情報,英美指揮官得以使戰爭按照有利於自己的一面發展,組織聲東擊西的行動。俄國利用秘密特工和信息情報取得了同樣的結果。盡管在聯合軍種、后勤和情報方面具有優勢,同盟國仍面臨艱巨的任務,需要在使勝利者和戰敗者同樣精疲力竭的殘酷的你死我活的戰斗中,一個城鎮一個城鎮、一個島嶼一個島嶼地摧毀敵人。

在這場斗爭中,同盟國對軸心國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們有能力制定出平衡結果與手段的戰略決策。在開始時,同盟國制定戰略決策的能力並不比自己的對手強幾分。也許最初的失利為同盟國提供了其所需的振聾發聵的經驗教訓,隨着戰爭的持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戰略。相反,德國從未動搖過自己在制定計划方面具有優勢的信心——事實證明,這種狂妄自大是致命的。

在本書中,我們關注的始終是那些從事戰爭的軍事組織對各種行動的指揮。我們沒有忽視驅動戰爭的戰略和政治決策,但最令人感興趣的是軍事效果問題。我們試圖解釋陸軍、海軍和空軍的戰場表現;面對非同尋常的困難,陸軍上將和海軍上將們做出的決策;導致戰斗和戰役結果的潛在因素;相距數百公里或數千公里分別進行的戰斗之間的內在聯系。

因此,我們書寫了一本檢驗戰略與行動的交互影響的二戰史。我們試圖解釋軍事決策是如何制定的,以及這些決策如何導致了不同的戰斗結果。我們意識到,作為歷史學家,由於能夠接觸到作戰雙方的文獻和記錄,我們能夠以一種不同於當局者的方式去了解各種事件所展現的本來面目。在所有的例子中,我們都試圖以軍事領導人和政治家在他們必須采取行動時理當了解的情況為基礎,對他們的決策做出判斷。

我們還相信,處於不同領導層的個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理查德德•溫特斯中尉(他以一個班大小的部隊俘獲了一個德軍炮兵連及其在猶他海灘后的保護連),到德軍裝甲部隊指揮官埃爾溫•隆美爾和漢斯•馮•盧克(他們用三周多一點的時間便摧毀了法國軍隊),再到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威爾(他使一群高級指揮官一致聚焦於打敗德國國防軍),人人都在事件的進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我們試圖鑒別並討論那些制定了扭轉戰爭趨勢的決策人。盡管我們寫的不是一部凡夫俗子的戰爭史,但我們並沒有忽視軍隊中成千上萬的士兵,他們承擔着執行那些決策的可怕重任。

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在戰爭的全面分析中吸收了最近30年中可以獲得的專家研究成果。20世紀70年代初期「情報人員」的披露及其行動意義直到最近才與同盟國其他制勝因素取得了同等地位。蘇聯解體之后,蘇聯檔案的部分公開改變了西方對東線戰爭的了解——很久以來,這一歷史事件一直是從德國人的角度進行闡釋的。作為從自身最誠實的軍事經歷中受益的老兵,我們相信,我們所寫的三戰史公正地評判了那次戰爭的復雜性和意義。這也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威廉森•默里
阿倫•R•米利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