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卷)
定價:516
NT $ 387
 

內容簡介

相較於1945年前的經典現代藝術,西方當代藝術在后現代思潮下呈斷裂式的推進與革新之勢,以更激進的形式、更前衛的理論探討藝術與現實、藝術與感知、藝術與身體等話題。

當代藝術瓦解了繪畫、雕塑、攝影的傳統分類,打破了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之間的界線;借助新的形式、材料或媒介拓展「藝術」概念,采用新技術手段擴大造型藝術的邊界,並重新考察與塑造觀者(藝術接受者)的角色,以此不斷回應一再出現的藝術終結論。

與本書上卷的寫法不同,下卷謀篇布局的特色在於,以實驗型藝術家個人所提供的創作個案為中心來展現當代藝術。

本卷第一部分,即繪畫—雕塑—實物—裝置,由烏爾里希•萊瑟爾所寫;第二部分,即建築,由諾伯特•沃爾夫所撰,建築部分占本卷篇幅的四分之一。

烏爾里希•萊瑟爾(Ulrich Reißer),1961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為自由作家,同時擔任文字和圖畫編輯。已發表有大量文章、展評和藝術評論,並參與撰寫了多部展品目錄冊和辭典,研究重點是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現代主義藝術。

諾伯特•沃爾夫(Norbert Wolf),1949年生於德國里根斯堡,1992年獲慕尼黑大學教授資格,此后曾在德國多地擔任客座教授,並從事專業類書籍和文章的撰寫。已發表有大量文章,內容涉及中世紀宗教藝術、泥金插圖手抄本、委拉斯開支、皮拉內西、浪漫派繪畫、歐洲風景畫、19世紀藝術和藝術理論等。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繪畫—雕塑—實物—裝置
導論
現代和后現代的定位
后現代的「怎麼都行」
意識到藝術的一個終結
杜尚效應
作為藝術指稱模式的身體
媒介時代的藝術
抽象主義成為國際風格
攻擊性和內在性
傑克遜•波洛克
沃爾斯
雕塑中的邊界行走者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亨利•摩爾
亞歷山大•考爾德
紐約畫派的純粹主義者
伴以身體動作的抽象表現主義
威廉•德•庫寧
羅伯特•馬瑟韋爾
弗蘭茨•克蘭
色域繪畫
克萊福特•斯蒂爾
伯奈特•紐曼
馬克•羅斯科
約瑟夫•阿爾貝斯
海倫•弗蘭肯塞勒和紐約畫派的末代
肯尼斯•諾蘭
莫里斯•劉易斯
弗蘭克•斯特拉
阿德•萊因哈特
歐洲的不定形藝術
原生藝術、斑點派、另類藝術
讓•杜布菲
讓•福特里埃
藝術團體「眼鏡蛇」
材料試驗
安東尼•塔皮埃斯
阿爾貝托•布里
抽象與身體動作
艾米里歐•維多瓦
安東尼奧•紹拉
暗碼與符號
亨利•米肖
漢斯•哈通
現實與對藝術的感知
越界——走向實物
羅伯特•勞申伯格
賈思培•瓊斯
新的視覺現實:自然、光線、運動、非物質化
盧齊歐•封塔納
藝術團體「零社」及動態擴張
伊夫•克萊因
皮耶羅•曼佐尼
新寫實主義與現成品原則
阿爾芒
讓•丁格利
妮基•德•桑法勒
丹尼爾•斯波利
波普藝術——平凡之物的啟示
波普的搖籃——英國的「獨立小組」
英美的波普藝術
理查德德•漢密爾頓
艾倫•瓊斯
湯姆•韋瑟爾曼
安迪•沃霍爾
羅伊•利希滕斯坦
克萊斯•奧登伯格
極簡藝術——關於中立的幻象
唐納德•賈德
卡爾•安德烈
丹•弗雷文
索爾•列•韋特
觀念藝術
從「藝術與語言」到珍妮•霍爾策
約瑟夫•科蘇斯
馬塞爾•布達埃爾
藝術與生活——關於行動主義(第二輪)現代藝術
偶發藝術、事件藝術、行為藝術
「具體」美術協會
激流藝術
約瑟夫•博伊斯
行為藝術、身體藝術及其借助媒介的排演
瓦莉•艾斯波爾
維也納行動派
維托•阿肯錫
克里斯•伯登
吉娜•佩恩
於爾根•克勞克
作為行為藝術者的觀者——閉路裝置
布魯斯•瑙曼
丹•格拉漢姆
后現代的新自由:「當姿態成為形式」
地景藝術
羅伯特•史密森
瓦爾特•德•瑪利亞
邁克爾•海澤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
貧窮藝術
羅伯特•莫里斯
雅尼斯•庫奈里斯
米開朗琪羅•畢斯托雷托
馬里奧•梅茨
痕跡保留——后現代的模擬與媒介批評
安妮和佩特里克•普瓦里埃
尼克勞斯•朗
約亨•格爾茨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媒介取向與對現代主義的修正
介於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繪畫
格爾哈特•里希特
西格瑪爾•波爾克
格奧爾格•巴塞利茲
安塞姆•基弗
攝影而非繪畫
貝恩特和希拉•貝歇爾
貝歇爾學派
傑夫•沃爾
現實與虛擬性——顯示器圖像與影像投影
白南准
比爾•維奧拉
……
第二部分建築
附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