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美麗與海上名流

項美麗與海上名流
定價:408
NT $ 355
  • 作者:高泰若
  • 原文作者:Taras Grescoe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13330514
  • ISBN13:9787513330510
  • 裝訂:平裝 / 302頁 / 16k / 23.8 x 16.6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內容簡介

項美麗(艾米莉·哈恩,1905-1997),宋氏三姐妹授權傳記作家,《紐約客》雜誌終身專欄作家,正是通過其生動翔實的寫作,西方讀者得以更多地瞭解中國。
1935年,項美麗告別一段失敗的戀情,動身前往上海。此時沙遜已經建成了華懋飯店,這個世界一流酒店,上海的地標性建築,吸引了世界各地名流入住。項美麗與沙遜的結識,讓她進入了中國外僑社交圈,海明威、卓別林、孫中山的保鏢“雙槍馬坤”等囊括其中。
 
當她邂逅邵洵美後,一段曠世奇戀隨即展開,真正的上海也經由這位世家子弟鋪陳開來:宋子文、林語堂、魯迅等相繼出現;來自殖民國的富翁、三面間諜、鴉片鬼等熙攘期間;日本對上海的殘暴佔領,背井離鄉的中國農民、日益絕望的白俄和猶太難民不斷湧入……。
 
所有這些,構築了高泰若著的《項美麗與海上名流》既真實又傳奇的歷史巨著,展現了動盪中國、特定時期、一群特殊的人,演繹的一段別樣中國史。
 

作者介紹

高泰若(Taras Grescoe),加拿大作家,入圍加拿大作家信任獎(Writers'Trust Award),已出版五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譯成六種語言,在三片大陸上出版。他也是《紐約時報》《國家地理旅行者》和《衛報》的常駐作者。同時也曾為以下 刊物撰寫專題稿件:《康泰納仕旅行者》《泰晤士報》《芝加哥論壇報》《遠方》《沙龍》《美食家》《美味》和《紐約時報雜誌》
 

目錄

序章 上海市朱家角水鄉,2014年3月28日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上海,1932年1月28日
第二章 中國與世界相會的地方
第三章 沙遜的賭局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聖路易斯,1916年5月27日
第五章 摩登女郎進化論
第六章 大上海
第七章 蜜姬入住
第八章 上海的節奏

第三部分
第九章 上海,1935年4月12日
第十章 華懋和繆斯
第十一章 妙人潘先生
第十二章 黃浦江岸的大都市

第四部分
第十三章 上海,1936年11月3日
第十四章 倭寇的崛起
第十五章 “甜心派”去南京

第五部分
第十六章 上海,1937年8月14日
第十七章 週六過後
第十八章 孤島
第十九章 從瞌睡中醒來

第六部分
第二十章 上海,1941年8月1日
第二十一章 黑暗世界的最後曙光
第二十二章 退房時間
第二十三章 清算
後記
 

上海市朱家角水鄉,2014年3月28日
邵家的位置很好。
朱家角汽車站外,戴著米色畫家帽的人力三輪車夫瞥了一眼我在酒店商務中心列印的黑白地圖,嘴裡咕噥著“好,好,好”。他彈去香煙,示意我坐在他身後的軟墊上。他腳下的膠底鞋踩著車蹬,用全身的重量製造出少許動力。行至六座拱橋的第一座前,他俯下身打開簡易電動機的開關。車爬升到拱橋的坡頂,他停下稍事休息,我們就此欣賞古意盎然的中國景致:陽篷上掛著紅紙燈籠的舢板船在古老水鄉的運河上遊蕩,猶如一幅水景畫。

終於,我們在一座設有圍牆的建築物前停了下來。環繞圍牆的是一條護城河,還有幾座吹笛孩童踩在鯉魚背上的奇異雕塑。我重讀了一遍邵洵美的外孫女小珠發來的最後一條消息。

“進入墓園後,看向左手邊第三個塊區。我祖父的墓就在第一排的中間。”一位身著黃褐色僧袍的和尚為我指路,示意我穿過一座屋簷上彎的門廊。我走向墓碑林立的分區,從最外一排能看到一小片用柵欄圍起的草坪,棕色點綴其間。
我在第12個塊區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眼前是一對年輕男女的正式結婚照,與拋光的花崗岩墓碑表面相平。其他墳墓的遺照大多黯淡無光:男人無一不是身穿西服,女人則是清一色的蓬鬆卷髮和褶邊上衣。相形之下,這張照片上的兩人身著立領絲綢禮服,構圖精妙,凝練出時代的優雅。照片中的女人狀似煙圈的鵝蛋臉幾近完美,同照片的橢圓邊框十分相襯;綹綹黑髮順著額間的弧度整齊地垂落,剛好與烏黑的細眉齊平。她的嘴角一側有淺淺的梨渦,微笑同她身邊的男人如出一轍,平靜而滿足,蘊藏著這對年輕而親密的伴侶彼此共用的童年秘密。
照片中的男人更為引人注目。他的頭髮烏黑,自高昂飽滿的額頭向後梳得熨帖,眼睛一如仰慕者所形容的那般,是“白玉盤上的黑葡萄”。儘管是中國人,卻有著長長的鷹鉤鼻和方正的下巴,鼻孑L向後優雅地收攏,嘴唇圓潤飽滿,倒像是中東人。照片中的他剃去了鬍鬚,然而人們更常見他留有薄薄一層八字鬍或山羊胡的樣子,配上常穿的長衫,他便成了地中海浪漫主義英雄和東方神秘人物的結合。一半是魯道夫·瓦倫蒂諾(RudolphValentino)飾演的酋長,一半是早已被遺忘的好萊塢明星華納·歐藍德(WarnerOland)飾演的傅滿洲,中西結合的他極具魅力。

墓碑上記錄著這對夫婦的姓名和生辰(她生於1905年,而他比她小一歲),除此之外,還有他們的忌日。不同于周圍墓碑背後的一片空白,他們的鐫刻著四列文字,共計二十八個朱砂色的漢字。我拍了照,決定回到酒店後將這段碑文翻譯出來。一個謎團驅使我來到中國,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絲線索。

就現在而言,謎團尚未解開。我的尋蹤之旅就結束于這座位於上海遠郊的小小墳墓了。

埋葬在此處的人名為邵洵美。他生時,說滬語的人喚他為“ZauSinmay”。如今,滬語依然是上海地區1400萬人日常交流的主要語言。“二戰”之前,他是為西方的幾十萬讀者所知的潘先生。在他們的眼中,潘先生是一位迷人而帶有奇幻色彩的詩人和出版家,子女眾多,妻子忍辱負重,父親是百無一用的浪子。他在20世紀30年代末的不幸遭遇曾被寫成一系列短文刊登於《紐約客》雜誌,令當時的美國公眾對這位神秘莫測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人性化的瞭解。對於他的文學仰慕者而言,邵洵美是最早將19世紀末的歐洲文學引進中國的人。在暢銷的影射小說《孫郎心路》(StepsoftheSun)中,以他為原型的孫雲龍是位多情卻濫情的戀人,他一邊吞吐著鴉片,一邊朗讀著詩歌,讓女英雄桃樂西·皮爾格瑞姆為其神魂顛倒。
 
1937年,第一支日本侵略軍登陸長江人海口,克里斯多夫·伊合伍德(ChristopherIsherwood)和W.H.奧登(W.H.Auden)結伴抵達中國,為《戰地行紀》的寫作搜集資料。對他們二位而言,邵洵美是“ZinmayZau”先生,他的詩歌被翻譯並收錄于這本獨一無二的遊記之中。這在當時在世的作家裡,僅此一例。同時,他也是漫畫出版界的先驅。革命前的上海,漫畫出版物在民眾間頗為流行。那時,邵洵美和他的家族常常作為漫畫人物的原型出現在中外漫畫家的筆下,如每週連載的連環畫《王先生》,便講述了一位身無分文的貴族想方設法躲避債主以保住顏面的滑稽故事。

在與密蘇裡探險家艾米麗·“蜜姬”·哈恩(Emily“Mickey”Hann)相遇之前,他已搖身一變成為出版公司的老闆,雖用著當時全國最先進的德產凹版印刷機發行彩色週刊,卻仍是一副穿長衫留鬍鬚的民國文人打扮。

他的美國戀人在《紐約客》雜誌上對這段浪漫關係的率直講述讓他一躍成為國際名人。每當外國知識份子的郵輪停靠在上海,他們都會要求一睹他的風采。邵洵美是法國頹廢詩人筆下最浮豔的東方幻想的化身。
上海一眾作家裡,這位劍橋才子的生活方式無疑令人驚歎。
……
我笑了。詩謎般的碑文,真真是邵洵美的做派。
他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唯美主義者之一。然而,不同於維克多·沙遜爵士和蜜姬,他的命運軌跡仍不為西方所知。自首次上海之旅開始,我幾乎掌握了所有與蜜姬生活與事業相關的線索。在印第安那州的布隆明頓,我拜訪了莉莉圖書館,那裡的“哈恩手稿區”存放著上萬份資料。我耗時數月埋頭研究這些珍貴的文字,包括出版的和未出版的,以及全面記錄她生活的信件。這些文字的載體也隨著時代演變:由最初的印度墨水,到後來洋蔥紙上的印字和西聯電報,再到90年代初點陣式打印機列印的電郵。在達拉斯南衛理公會大學的戴高禮圖書館,我花費整整一周的時間,拍攝維克多·沙遜爵士35篇日記中滿滿當當的文字快照。他妻子的侄女親切地歡迎我的到來,帶領我拜訪老沙遜的宅邸,向我講述她姑姑那位四海為家的丈夫的逸事,展現他對速度與新奇的熱愛,一直延續到人造衛星與貓王盛行的時代。而恰恰相反,1949年以後邵洵美的生命歷程,卻從未有人對西方詳述。

歷史和政治共同造就了邵洵美一生命運多舛:他先是沒了棲身之所,又沒了賴以為生的印刷機和家族財富,最終名譽也毀於一旦。在這一連串的悲劇之後,又發生了什麼?這首墓碑背後的詩,雖然沒有給予我任何答案的提示,卻令我堅定了深入挖掘的決心。

據我所知,邵洵美的經歷,也是上海的經歷。一個短暫而閃耀的時期內,這裡曾經是地球表面最國際化的城市:有研究羅素哲學的儒家學者,有學習唐代詩人書法的美國農場男孩,還有在法租界與秘密盟會的殺手進行街頭槍戰的越南偵探,各式各樣的複雜人物齊聚一堂。在那個沒有電郵、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年代,有野心的、詭計多端的、絕望的人們逃離過去來到上海,改頭換面,重新開始。也是在上海,女服務員變成白俄公主,貧農之子成為江湖惡霸。同樣是在上海,巨大的貧富差距帶來的嚴峻考驗改變了亞洲的意識形態,其影響力延續到21世紀的全球地緣政治。

“南京路20號華懋飯店”,形形色色的生命軌跡都交匯于這短短一行地址。1929年的開業,便預示著這座城市黃金時代的啟幕。而8年之後,旋轉門外的一場爆炸又標誌著老上海榮光的落幕。一併完結的還有“華懋(Cathay)”一詞中所蘊含的西式浪漫,西方想像中那神秘而頹廢,變幻卻雋永的東方。

我放在邵洵美墳前的那支筆,上面鐫刻著“和平飯店”的字樣。這是中國共產黨接手華懋飯店之後定下的名字。在“和平(Peace)”取代“華懋(Cathay)”之前,中國經歷了漫長而嚴酷的侵略、佔領、戰爭和革命,三條熱烈的生命被時代大潮席捲,經歷分離轉徙,人生軌跡遭遇巨變。故事的幾位主人公中,只有一位逃過洶湧的時勢,得以見證歷史作用下上海的變遷。

歷史由人類書寫,為讀者而寫就,最終成就真實世界的物理結構。對於歷經磨難而屹立至今的上海而言,歷史更是街道上潦草的塗鴉,是一磚一瓦的紋路。歷史不僅僅止於紙上乾坤,這也正是我決定重返上海的原因。那些曾在此度過完整而鮮活的一生的人,他們所留下的印記,值得我去發現和挖掘。

我從五樓的窗戶望去,外灘在晨曦之中漸漸蘇醒。70年前,時由英國掌管的海關大樓上方的西敏寺鐘聲響徹外灘,與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鐘遙相呼應。這個清晨,當鐘面指向7點,大樓上方的揚聲器開始播放《東方紅》。

即便白日才剛剛開始,下方的道路已經開始顯露這座偉大的亞洲城市的生機。慢跑的人繞過放龍形風箏的人和架起熱鍋開賣煮玉米的攤販,開闢出自己的跑道。戴白帽的交警呵斥在人行道上騎自行車的老人,老人沖他安詳地一笑。我穿上外套,走出門去,開始在街道中徜徉的另一天。

我知道,邵洵美故事的謎底就在外面的某個地方,就在上海的街磚巷瓦之間。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