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

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我們可以把美洲的歷史簡要理解為這四個時代:本土文明時代、歐洲殖民時代、獨立時代和“美國世紀”。500年前,歐洲航海者“發現”的美洲並非一片蠻荒之地。以墨西哥和秘魯為中心的美洲本土文明已經繁榮了數百年,建立了宏偉的城市。歷史悠久的美洲農業培育出土豆、玉米、辣椒、花生、番茄、煙草等作物,它們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口味。

16世紀,西班牙人滅亡了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並且繼承了它們的權力和財富。此後,歐洲上到王公貴族、商人、冒險家、傳教士,下到失業者和流放犯,紛紛來到新大陸,尋找財富、土地或者自由。大量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這片土地,以彌補殖民地農業的勞力短缺。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開發與鬥爭,美洲大部分成了英國和西班牙兩個王國的領地。

在作者看來,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美洲獨立浪潮,帶來了美洲原初的“分裂”。美國的獨立革命獲得成功,很快建立了統一、民主的國家制度,並且開始向自身的西部內陸擴張。然而,很多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卻陷入了獨裁、分裂、內戰或經濟停滯的困境。

美國在19世紀逐漸崛起之時,就開始謀求美洲的霸主地位,然後更是在20世紀成了世界的領導力量。遺憾的是,“一戰”以來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義舉,卻很少能讓拉丁美洲享受到。我們熟知的切•格瓦拉和卡斯楚的革命事業、哥倫比亞的毒品戰,其背後的大背景,就是美國之霸權和拉丁美洲之掙扎齊頭並進的20世紀美洲。
 

作者介紹

菲力浦•費爾南多-阿梅斯托
知名歷史學者,同時也是家喻戶曉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他的專業範圍跨越環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 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個領域,曾任教於大西洋兩岸的多所高等學府,包括牛津大學、塔夫茨大學、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等,目前是聖母大學歷史學教授。阿梅斯托 共有十多本著作,包括《改變世界的觀念》《文明的力量》《大探險家》等。
阿梅斯托的著作為他贏得不少榮譽,2017年他獲得西班牙給人文學者的至高榮譽——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勳章。各書評媒體對他讚譽不斷,《紐約時報》將他比擬孟德斯鳩、吉本、湯因比、布羅代爾等歷史思想大師。
 

目錄

第一章 大美洲?美利堅? / 001
003 / 獨一的美洲
009 / 大美洲的分化
015 / 例外主義的誘惑
第二章 首次殖民後:美洲最初的“常態” / 021
034 / 文明的中心
046 / 文明的傳播
052 / 環境溫床:沙漠和熱帶
058 / 文明的分佈
第三章 殖民地美洲:分化及其限度 / 059
059 / 傳統優勢的延續
071 / 殖民地宗教
085 / 新世界與舊世界:世界歷史中的殖民地美洲
093 / 舊世界與新世界:殖民經歷如何團結起整個美洲
111 / 殖民地的穩態
第四章 獨立時代 / 113
113 / 轉向內陸
122 / 美洲藝術概覽
127 / 走向獨立
141 / 形勢裂變
第五章 獨立:新的依賴 / 149
162 / 美洲1 9 世紀的並行歷史
167 / 邊疆
173 / 邊界以外的族群
178 / 黑人的歷史
第六章 美國世紀 / 185
187 / 帝國式共和國
195 / 從後帝國主義到反殖民化
200 / 從帝國主義到影響力
209 / 美洲的陪跑失敗者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 219
221 / 法利賽人的收穫
233 / 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 239
 

到底有多少個美洲?曾幾何時,只有一個,至少在西半球以外的旁觀者眼裡是如此。過去,在大美洲還沒分疆定界之前,這片土地很早就擁有某種統一性和完整性。“美洲”這個詞最早在歐洲語言中誕生時是以單數形式出現的。根據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Vespucci,或者,至少是一位如此署名的作家)的報告,在今天委內瑞拉、圭亞那和巴西一線沿岸發現了新的土地,這些土地成為首批被稱為“亞美利加”的地方。1507年,宇宙學家(cosmographer)馬丁•瓦爾德塞彌勒(MartinWaldseemüller)在他製作的一版地圖和隨後發表的論文裡,為紀念亞美利哥而創造出了這個命名,但他很快就後悔了;他意識到,那些被他歸功於亞美利哥的大發現,其實真正應歸功於哥倫布。他在接下來的一張地圖上,停用了這一名稱,但為時已晚。在當時的人看來,在整體都界定模糊的西半球內,“亞美利加”展開了更多不為人知的部分,隨著後續遠征隊一連串更深入的探險活動,這片土地仿佛在不斷擴展。對最早偵察到“新世界”的那批探險家和最早繪製這片疆土的歐洲製圖師來說,它的統一性顯而易見。其中有些人最開始用一道非常狹窄的海峽把它劃分成兩半;而其他人描繪的“新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南美洲,他們把北美洲僅僅繪成亞洲的一個海角。無論如何,將整個西半球呈現為單一大型陸地的慣例在16世紀20年代得以固定下來。

歐洲人的思想首度接觸到美洲這一概念的頭幾年,好像乾脆要把整個西半球否認掉,把承認它存在的主張當作欺騙或錯覺,不予理會;或者將其歸為亞洲的一部分,因為這樣做更簡單。西半球的存在從而顯得更為非同尋常,而且更加新奇。在古代和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曾猜測,在西面海洋的荒僻深處存在著一片未知的大陸。可這只是少數人的執念,遭到懷疑者的嘲笑。有觀點認為,有個無比廣闊而獨立的地方,猶如一個“新世界”,一直都沒被人看到過,等待著被發現,但這樣的想法對舊世界的人來說似乎難以置信。在海上英雄傳奇故事充當科幻作品的中世紀,連這些故事的作家普遍都更偏愛給大西洋點綴上星星點點的島嶼,將其作為英雄們冒險之旅的背景。當時,推測性海圖的繪製者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15世紀流傳下來的一些地圖中,也描繪出了一片西方大陸,並以黃昏之神赫斯珀洛斯女兒們的名字命名,這靈感來自大力神的傳說,傳說中大力神為搶奪金蘋果襲擊了她們的花園。)
15世紀,宇宙學家在審查跨洋航海專案的時候,大多對通過探險活動發現新大陸的可能視而不見。他們認為,自己熟知這個世界的全部。即使是發現美洲的哥倫布,也不願意相信有這樣的地方存在。雖然他的地理觀念總反復無常,還傾向于根據讀者的幻想和偏見來變換主意,但總體上他堅持認為,這個世界太小,再無法容納下一個未知的半球;那個他宣稱發現的“新世界”,在他自己的估算中,其實只不過是這個舊世界裡一個新的組成部分——歐亞大陸東端的盡頭,古人曾苦苦搜尋的“印度群島”。

然而,大約在哥倫布航行之前的一個世紀,有觀點認為像美洲這樣的陸地可能確實存在,這一觀點贏得了一定的市場。這要部分歸因於廣義上的文藝復興運動,即在西歐範圍內對古代經典文本富有進步意義的重新發現。在古代,主流的地理傳統就已經認識到世界大概有多大了。西元前3世紀,希臘有位圖書館長叫厄拉多塞(Eratosthenes),他曾測量過地球,而且相當準確。他測出的赤道長度值,相當於現代度量體系中的40000千米(赤道長度現代的測量值是40075.02千米。——譯者注),其中,綜合運用了三角法(這絕對可靠)以及實地測量(這部分還有待商榷)。總之,很明顯還有空間可以容納下“另一個世界”,即“對蹠地”(theAntipodes),這是對此抱有信仰的地理學家們對它的稱呼。

在15世紀,“人文主義者”都推崇古典學所提倡的一套以人為本的課程,他們中有一些人提請人們關注古代有關對蹠地的推測。1423年,古代地理文本中最富啟發性的一部來到“拉丁基督教世界”:斯特拉波(Strabo)的辯護書,這部著作於西元前1世紀在希臘寫成,維護了自荷馬時代以來的傳統世界圖景。根據斯特拉波的猜想,這塊未知大陸的位置,大致是在哥倫布和其他大西洋航海家可能期待找到它的地方。“也許,”他寫道,“同在這個溫帶,有人居住的世界實際上有兩個,甚至更多,尤其在大西洋上接近雅典所處緯度的區域。”以斯特拉波的整體思想為背景,這一言論似乎只是出於諷刺;但是,要從一個來自陌生年代和文化的文本中發現諷刺本身就非常困難,而哥倫布同時代的一些人就把這段話當真了。當哥倫布第一次橫渡大西洋歸來時,人文主義地理學家便開始猜測,他已經到過對蹠地。聽聞這一消息的人越多,這種確信就越堅定。美洲大陸及其島嶼的各個組成部分——不管到底有多廣袤,到底擁有多麼豐富的多樣性——至此都融為了一體。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美洲視為一體就是個錯誤的認識。哥倫布抵達之前,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對這片土地太過熟悉了。統一的西半球是被強加的概念,在其背後推波助瀾的,是那些對其廣袤程度幾乎毫不懷疑的想像,或是那些急於把它縮小至可控版圖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讓追尋東方香料的商人毫不費力地湧向這裡。舊世界人們的頭腦中似乎在排斥美洲疆域大小和複雜程度的真相。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有關美洲的真相真正沉澱下來並被完全理解。16世紀20年代中期,維拉紮諾(Verrazano)以為他可以從大西洋這邊的卡羅來納海岸直接看到太平洋。16世紀的大多數地圖都把北美擠壓成狹長的部分。17世紀初,在佛吉尼亞殖民地的英國殖民者想當然地以為能夠通過越野行軍抵達“南海”(SouthSea)。早期在密西西比河中巡航的航海家們還指望這條大河匯入一片沖刷著中國海岸的大海。

大家對美洲的疆域大小和多樣性的認識日漸增長,並開始蓋過現實,可人們頭腦中的想法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仍沒有放棄“統一說”的觀念;美洲依舊被認為是一整塊廣闊的土地。在西班牙王室控制的美洲地區,熱愛自己的土地的克裡奧爾人(Creole)都自稱“美洲人”,而此後很久這一稱謂才成為現今美國領土內的通用詞彙。17—18世紀,在對這片大洲的象徵性描寫中,始終只有一個美洲。18世紀出現了一場“新世界之爭”,即知識份子之間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辯論,討論如何對美洲及其產物進行分類,即使是這場辯論,也主要是基於對整個西半球的一般化概括。歐洲評論家們都將美洲當作一個整體來評價;喬治•路易•布豐(Georges-LouisBuffon,1707—1788)和科尼利厄斯•德•波夫(CorneliusDePauw,1734—1799)都嘲笑美洲是一片有退化作用的土地,認為這裡只孕育出了發育不良的物種、劣等的人種(軟弱的男人,不敏感的女人)和倒退的文明,與此同時,他們把這些令人不安的特點賦予整個西半球。科尼利厄斯在他的《美洲民族的哲學研究》(RecherchesphilosophiquessurlesAméricains)一書中指出,巴塔哥尼亞巨人和聰明的休倫族印第安人、達連灣的白化病人、亞馬遜河沿岸的亞馬孫人一樣都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人代表的只是一類幻像罷了,他們讓西半球看起來非常美妙,但他聲稱,那裡實際上卻糟糕透頂。他如此概括當地的氣候:那裡寒冷潮濕,潮氣和腐爛無處不在。而作為美洲的辯護者,安東莞—約瑟夫•貝內蒂(Antoine-JosephPernéty,1716—1801)則提倡對其做出平等而對立的概括,堅持認為那裡的氣候到處都很宜人。這種說法和科尼利厄斯的說法都不太有助於人們了解美洲的真實情況。

總之,不論喜歡還是討厭,人們仍然將西半球視為一個整體。根據美國開國者們的想像,他們希望創立一個最終有可能包含了整個新世界的政治聯合體,用傑弗遜的話來說,就是讓他們自己的共和國成為“全美洲從南到北”的“搖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繼任者們保留了這一傳統;門羅主義也將美洲視為一個單一的特權競技場,認為這裡只歡迎美國的干預和霸權。如今,也存在這一信條的弱化版,將美國以外的美洲都描繪成“山姆大叔”的“後院”。)某些原住民部落甚至也逐漸接受了外人眼中的一元化視野,並慢慢生出一種團結感,使他們到現在能夠欣然接納異族人,而對他們的祖先來說,這些人都是敵人或者陌生人。馬普切人(Mapuche)和密克馬克人(Micmac),尤皮克人(Yupik)和雅馬納人(Yamaná)如今都屬於“美洲原住民”。其中有些原住民甚至還認為分享“龜島”(TurtleIsland,是印第安土著居民對北美大陸的稱呼——譯者注)值得稱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