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者說

考古者說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鄭嘉勵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59826784
  • ISBN13:9787559826787
  • 裝訂:精裝 / 322頁 / 32k / 19.1 x 13.5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在我社2016年出版的圖書《考古的另一面》之基 礎上修訂而來,新書刪去其中與考古工作關係相對疏離的 文字,增加了大量主題性和專業性較強的文章。修訂後全 書共分四編,分別為:尋墓、語石、讀城、格物。尋墓、 語石兩編,在原書石語、塚書兩輯內容的基礎上增刪修訂 而成;讀城一編,是全新的內容,主要圍繞浙江城市考古 展開;格物一編,則在原書“觀物”一輯內容的基礎上有 所增刪,依然主要是考古行旅或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 聞所感。
 

作者介紹

鄭嘉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文物博物館學兼職教授,從事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的工作與研究,主要著作有《浙江宋墓》《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等,業餘從事雜文寫作,結集有《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記:田野中的歷史人生》等,既為個人的抒情遣懷,也為文物考古工作者與大眾之間情感、趣味與思想之連接。
 

目錄

001自序
 
第一編:尋墓
003上班就是上墳
036道在瓦甓
044風水術的起源
050龍灣好風水
064國寶·重光

第二編:語石
097墓誌八題
127界碑
131禁示碑
135去思碑
139戒石銘
142客星山與三老碑
147摩崖題名
151沈括題名

第三編:讀城
157浙江城市考古漫談
165金華四記
183南宋禦街
188嘉興子城
193嘉興瓶山
197城牆
202麗水大猷街
 
第四編:格物
211吾鄉印象
241寫在瓷窯址考古邊上
264鄉土文物漫談
299騎馬
303車輪
307鬍子史略
310鑒寶記
316考古人的獨白(代後記)
323鳴謝
 
 

自序
 
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自1995年供職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至今不曾跳槽,更無緣改行。

文物考古工作是“屬地管理”的性質,我的田野考古實踐只局限於浙江境內。

以文字出現為界,人類社會大略可分為史前時期和歷史時期。與此相應,考古亦分作史前、歷史時期考古兩大部分:前者探索文字誕生以前的人類社會,據說舊石器、新石器時代佔據了人類歷史的99%以上;歷史時期考古,可粗分為夏商周、漢唐、宋元明考古等,年代越早,史料越少,三皇五帝時代無書可讀,夏商周的歷史主要就靠考古來建設,過去考古界的行話“古不考三代以下”,是說年代越晚近,史料越豐富,考古工作于歷史重建的重要性,恰與史料的豐富程度成反比。很不幸,我從事的宋元明考古,如你所知,該時段與中古、三代最大的不同,正是文獻記載的高度發達,只顧挖土,而不讀書,是行不通的。

按工作性質的差異,田野考古又可分為兩類:一是主動性考古發掘,即為解決特定學術目標而主動開展的工作,比如1999年我參加的寺龍口越窯遺址發掘,初衷就為了建立唐宋越窯青瓷的分期和編年;二是配合基本建設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高速公路通往哪裡,鐵路建至何方,開發區的大工程,均可能涉及地下埋藏的古遺址、古墓葬,於是到處救火,趕在公路通車、專案竣工以前將文物搶救出來。我的考古經歷,十之八九,屬於後者。

配合基建的搶救性發掘,工期緊迫,流動性大,從消極方面來說,主動權並不操之在我,難以有較為重大、系統的考古發現;往積極面說,這些年我去過許多地方,遊歷頗廣,心得亦多。2000年以前,浙江基本建設的規模尚小,每年至多參加一二個考古項目,每個考古隊甚至配備有三五個正式的業務幹部。自從進入新世紀,社會大發展,我每年都有好幾個項目,最忙碌的時候,一年甚至負責過七個考古專案。項目多,人手少,考古隊通常由我獨挑大樑,帶領一二技工,也就是長期從事考古發掘實際工作的農民或臨時工,四處出擊,八方救火——在麗水、溫州、金華、衢州、湖州、嘉興的鄉下野外,少則待數月,多則半年以上,租住老鄉民房,像極了莊稼漢,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與農民工同進共出,生活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和遙遠渺茫的古代之間的縫隙中,戰鬥于經濟建設和文物保護的最前線,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叩問工作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第一線的考古領隊,面對的事務,考慮的問題,絕非書齋裡的讀書人所能想像。從考古專案的申報、青苗損失的補償、民工工資的談判、與老鄉的相處、與工程建設方的工期協商、工作人員的後勤保障、考古發掘記錄的業務本身到後期的文物保護,每個環節,事必躬親,至少都要妥善處理。這些過程很磨人,應付裕如的考古領隊,想必可以勝任鄉鎮幹部、街道辦事處主任的崗位。

當然,我志不在當鄉鎮幹部,考古人的底子是讀書人,高尚其名,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我有個習慣,每到一個新地方,集中閱讀當地的方志、文物志和古籍,若以每年去兩三個地方計算,二十年下來,即使讀書再囫圇,積累也必可觀——所以,我常常自詡,考古工作者可能是當下與土地貼得最近、最有“人民性”的人文學者群體之一。然而,放眼海內,當今的人文學者,就數考古學者的文字最枯燥乏味,這是我至今不能明白的事。

傳統的考古工作者,大概只寫三種文章:一是考古報告,客觀報導古遺址、墓葬的發現,甚至可以不需要個人觀點;二是學術論文,對古遺址、墓葬和出土文物的具體問題,有理有據地發表個人觀點;如果還有餘力,把考古發現和學術觀點,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給更多人,這就是第三類的科普文章。

然而,我在田野中的見聞,在閱讀時的感想,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對世味的體悟,卻不能裝進前面提到的三種文體中。所以,這些“額外”的生活就逐漸形成了第四種文體。十多年前,我在杭州本地的報紙上開專欄,後來又在《瞭望東方週刊》上接著開。我非專業作家,亦非書齋裡博覽群書的學者,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地尋找寫作的揚長避短之道,自忖無法在文采、學術上勝於人,只好努力從田野考古的第一手生活中取材。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指引我在田野中發現問題;行路,確保我寫出別人筆下所沒有的文字。

考古人強調田野中的直接經驗,自是職業本色。我只在浙江從事宋元考古工作,具體的實踐必受局限。不必說作論文,便是寫雜文,我也從來不敢寫到浙江以外的地方,不敢涉及唐代以前的事物。田野考古工作者的身份,似乎限定了我的思維,我的實踐紮根於土地,寫作也必須紮根於此。該身份有其壞處,偏安一隅,束縛視野,但也有其好處,田野實踐確保我思想的新鮮度和題材的唯一性。我的文字是“唯一”的,因為主持南宋呂祖謙家族墓地調查、在浙南山區組織文物普查、整理《南宋徐謂禮文書》的生活是唯一的。學者的文字,多數是從話語中產生話語,從文本中產生文本,雞生蛋,蛋生雞,子子孫孫永寶用。而我紮根于田野,努力從常人的經驗出發,思考古人的知識問題,從田野而非書本出發生產新知識和新趣味。這才是考古工作者應該堅守並追求的美德。

說起來,考古的工作物件,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古人生活、生產中的一切,然而高度概括起來,則不出四大類:古墓葬;古遺址,就歷史時期而言,主要是城市考古;手工業遺存,在浙江,主要指越窯、龍泉窯等瓷窯址考古;另有至今尚存於地面上的摩崖碑刻和歷史建築,以明清以降的鄉土建築為主。

本書收錄的文章,多為圍繞以上四類對象的寫作,共分四編。第一編“尋墓”,是古代墓葬題材的寫作,關於浙江宋墓的調查與研究,是我較有心得的部分,如果我們不太忌諱,古墓葬是個極有思想張力的意象,連接著生與死,存在與虛無,過去、現在與未來,程式化的墓葬背後,更有龐大的觀念世界,無盡的生死悲歡,真正一部大書;第二編“語石”,是圍繞古代摩崖碑刻的寫作,搜羅浙江出土宋元墓誌是我的業務工作之一,整理古人遺物,要求客觀公正,然而人非草木,讀得多了,不免有些額外的感慨,不吐不快,貌似有點稀薄的學術性,內裡則是文藝性的;第三編“讀城”,是圍繞城市考古的寫作,2015年以後,我的工作重心逐漸由宋代墓葬轉向唐宋城市考古,工作中的想法,一時無法寫成考古報告或論文,便先寫成雜文的格式;第四編“格物”,是考古行旅或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多以古物為由頭,個別篇章出以“科普”的面貌,實仍為第一人稱的抒情遣懷。

以上分類只是聊備一格,個別篇目容或界限曖昧,難以截然歸類。然而,這組文字終歸有其共性,即以說古代物事為主,且多取材於本人的直接生活經驗,將田野、讀書、考古、歷史、個人情感、生活體驗,整合起來,煮一鍋百味雜陳的文字。雜文雖小,也要儘量呈現個人完整的喜怒哀樂,是我一貫的追求。

這組文字,有的寫於十年前,有的成文於前不久。十年來,個人的趣味和思想多有改變,但我始終想做成一件事,即證明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體驗密切相關。考古是人民的事業——文物承載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生活的家鄉或城市的靈魂,凝結著無數代人的創造和情感。假如這組散漫的文字存在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考古與我們的情感、趣味和思想有關,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我們自身的生活環境。這也許可算我至今未敢全忘的初心吧。

書稿完成後,依照慣例,本該向名家求序,以高身價,遂請《讀庫》編輯張立憲(老六)老師賜序。老六說,“不要找人寫序,不論是我,還是其他什麼人。做一本只屬於自己的乾乾淨淨的書。書中最好都是自己的文字,他人的意見,只能在書本之外呈現”。

我從善如流,故自序如上。

鄭嘉勵
庚子孟春於老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