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的智慧(上):時空變遷中的神話

神話的智慧(上):時空變遷中的神話
定價:250
NT $ 225
  • 作者:JOSEPH CAMPBELL
  • 原文作者:Peter F. Drucker
  • 譯者:李子寧
  • 出版社:立緒
  • 出版日期:1996-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453019
  • ISBN13:9789578453012
  • 裝訂:平裝 / 2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當代神話研究的領域中,喬瑟夫.坎伯是其中的一名異數。他是少數幾位非學院出身,卻又躋身大師之列的學者之一。同時,他更是極少數能夠在專業領域之外博得大眾聲譽的神話學人師。

  本書選集了坎伯最後十三篇精彩演講,其中包括:人類與神話的起源、美洲印第安人神話、亞瑟王傳奇與古代希臘的神祕宗教、甚至是東方的佛教、與歐西里斯的神話等。從西方到東方,從心理學到靈魂學,在這裡,神話不再是交溶在怪力亂神的文本,而是關於所有人類共同處境的篇篇詩句。

  對坎伯而言,在這些神話中,他所關心的與其說在於情節的鋪陳,不如說是情節背後的神話智慧。畢竟,「神話主要的功能是使我們與現在身處的時代與環境發生意姦,而非數千年前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時代。」

  因此,在坎伯的眼中,耶穌基督的再生不是內體的復活,而是精神生命的重生。釋迦佛陀的苦難不是外在的磨難,而是內省的誘惑。毀滅之神溼婆左手冒出雌雄烈火,燒去的不是凡俗的肉身,而是內心對肉身的執著。大地與聖河、犧牲與祝禱、英雄的行徑與先知的聖蹟,都是我們冥想的隱喻。透過對這些隱喻與象徵的思考,我們才能在日常生命與神話的情境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繫。

  現代社會所失去的並不是神話的故事本身,而是解讀神話的本能。人類並下單純為了聽故事而讀神話,人們讀神話是要尋找其中的意義。在神話中接觸永恆,發現自我,參悟生死,體觀神性。換句話說,透過神話,人們學習生命的智慧,咀嚼存在的經驗,思考自然的奧祕。

 

目錄

  • 時空變遷中的神話李亦園
  • 坎伯與「神話」的復活:一個「後啟蒙」的趨勢閻振瀛
  • 喬瑟夫.坎伯的神話研究李子寧
  • 混沌初開:人類與神話的起源 。
  • 土地的傳奇:美洲印第安人神話
  • 在海中洗淨我們的武器:新石器時代諸神
  • 法老王的統治:埃及、出埃及記與歐西里斯的神話
  • 神聖之源:東方的常青哲學
  • 開悟之道:佛教
  • 東方的本我到自我:拙火瑜珈
  • 從心理學到靈魂論:拙火瑜珈
  • 下降於天堂:西藏的死者之書
  • 從黑暗到光明:古代希臘的神祕宗教
  • 無路之境:亞瑟王傳奇與西方之道
  • 高貴的心靈:雀斯坦與伊索德的宮廷之變
  • 尋找聖杯:帕西法爾傳奇
 

時空變遷中的神話

李亦園

  在一般大眾的觀念裡,神話經常被看成是荒誕不經、怪力亂神的作品。即使在知識份子的眼中,神話亦不過是某些遠古或原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神怪文學,有趣卻不值得深究。但是,很少人能夠了解,神話其實並不是神仙的故事,而是人類自己的故事。人類各民族在神話中所表達的真正主題,並不在於神仙世界的秩序與感情,而是人類自身的處境、以及他們對自然世界以至於宇宙存在的看法。同時,或許更少人能夠理解,如果解讀得法,神話非但可以不再是某種已死去的文化殘留,它同時亦可以穿越時空,成為我們現代生活精神文化的導引。

  我讀坎伯教授的遺作《神話的智慧》,深深覺得本書可以說將上述兩個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本世紀的神話學研究領域中,坎伯教授有其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他的神話學作品,不僅取材廣泛,視野遼闊,同時亦能夠在編述外屢有創見,自成一家之言。此外,也許更有意義的是,他的大部份作品智能雅俗共賞,曲高卻未必和寡。不但沒有一般學院試著作的晦澀與術語,同時,更以一種獨特的散文式筆調,結合了學者的睿智博學,與文學家的抒情,將神話學這種歷來冷僻的知識帶入大眾的領域裡。二十世紀曾出現了不少神話學大師,但是沒有一個人如坎伯一般,對大眾文化產生如此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如果我們承認知識不應只在學術的象牙塔內接受評斷與賞析,那麼,同樣地,神話的研究更不應該只在少數幾個學圈內孤芳自賞。從近代對於神話的研究裡,我們越來越明白,神話對於一個民族知識與文化價值的傳承與創造上所佔的關鍵性地位。一個缺乏神話的民族,就好像一位不會作夢的個人,給而會因創意的斷喪而枯耗至死。雖然近代有科學理性的興起取代了神話中非理性的信仰,雖然我們也有了制度化的教育體制代替了神話中傳承知識的功能,雖然我們更有無所不在的大眾媒體掩蓋過神話滿足了大眾聽故事的欲求。但是誰能說我們今日的精神生活比往日只知有神話的年代更豐富、更滿足?特別是今日此時的台灣。

  當我在燈下一頁頁展讀坎伯教授的中文譯作之時,台灣社會適也傳來一次又一次的宗教紛擾事件。從剃度糾紛到分身神蹟與宗教斂財事件,表面上熱鬧興旺的台灣宗教現象,骨子裡卻似乎透著異常貧乏的心靈。我翻開本書的第一頁,一張圖片上照著一對母子親密地依偎在一起,坎伯並說:「神話的目的就是使我們與社會、與自然達致如這封母子般親密而和諧的關係。」很諷刺地,在宗教現象發燒,神壇、廟宇林立的台灣卻與這樣的境界漸行漸遠。那麼,究竟是我們的社會有病?還是我們的信仰出了問題?

  許多研究神話的人常常不免被問到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神話?」對於這個問題,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所有的人都會同意,神話和一個民族的宗教與信仰系統息息相關。它承載著所有宗教與信仰裡所必須面對的疑問與答案:人是什麼?神又是什麼?人與神之間有什麼關係?也因此,切斷神話的連結,就等於切斷宗教中最富有心靈意義的成份,剝奪了宗教之所以撫慰人心的訊息。所剩下的便只有圖具表面形式的熱鬧了。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當前宗教所面臨的困境。

  因此,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覺得出版這本坎伯教授最後的神話學遺作,特別有其意義。我們固然已無法再回到過去以神話為依歸的社會型態,但是,透過坎伯先生精闢的詮釋,或許我們能為日漸乾枯的宗教心靈環境,注入一點富有活力的神話智慧。

  子寧從小聽我講各民族的神話故事,長大後也選擇了人類學的研習,這一年來,他在公餘之暇,翻譯坎伯的這本名著,因為貫注了本行的理解與兒時的夢想,所以譯文很帶有些神韻,我讀了以後也引起很多聯想,現在譯書即將出版,特別寫這篇序文為之推介祝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