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空白:鋼琴師的童年、音樂與傷痕

記憶空白:鋼琴師的童年、音樂與傷痕
定價:250
NT $ 50 ~ 225
  • 作者:琳達‧卡汀
  • 原文作者:Linda Katherine Cutting
  • 出版社:胡桃木
  • 出版日期:1998-03-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320027
  • ISBN13:9789578320024
  • 裝訂:平裝 / 283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的亂倫故事。故事主角琳達‧卡汀自幼遭到父親的亂倫傷害, 痛苦難耐下投訴無門, 且面對自己最親愛的哥哥精神崩潰、舉槍自盡時, 還得配合家人, 口徑一致地撒謊。年復一年,痛楚無法抹去, 只會加深。

  寄情於音樂的她, 後來成了傑出的鋼琴師, 卻在上台演出時突然記憶一片空白、眾目睽睽下當眾忘譜。自此她再也無法容忍自己那被模糊、甚至篡改的記憶, 於是主動入院, 開始她的 ”記憶追尋”與 ”平反”之旅 ……。本書不止回憶一段音樂人生, 也寫下沒有音符的日子, 記錄了上百個小時在鍵盤上的努力, 也傳達出家庭暴力、亂倫和自殺的創痛。


【作者】

  琳達‧卡汀(Linda Katherine Cutting),鋼琴演奏家,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碩士,曾以獨奏和室內樂活躍於樂壇,因精神崩潰入院治療,隱退多年,目前已康復並重返舞台。她在一九九三復出後為《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寫女性專欄,打動許多讀者,很多人剪下來收藏、傳閱。此書亦廣受美國電視影集製作人注意,爭取故事版權高達十八家以上。

【譯者】

  廖月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比較文學碩士。譯有開卷十大好書《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 一隻狗的生活意見》等多部 作品。現專事翻譯研究。

【審閱者】

  古青豔,旅德鋼琴演奏家。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演奏家最高文憑,曾獲義大利利古雷國際鋼琴大賽第三獎,並曾於交大、台灣藝術學院等地任教。


名人推薦

  • 鋼琴家琳達‧卡汀的文字正如她的琴聲一樣優雅,表現出思考的深度與才情。她的勇氣與坦誠使生命中黑暗的角落重現光明,也使我們得到啟發。─作曲家/ 約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
  • 這是一則令人無法忘懷的真實記事,其中敘述音樂、童真和自我從失落到復原的過程。此書讓我們見識到鋼琴家琳達‧卡汀文字的魔力:能令你心如刀割,最後仍能以詳和與喜悅收場。─作家/伊莉莎白‧柏格 (Elizabeth Berg)
  • 這本書優雅得如一首古典音樂,作者把音樂人生和苦痛的生命經驗交織在一起,使這個真實的亂倫故事如同一把刀刺進心窩,另一方面,又讓我們看到希望與自我救贖的亮光。─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指揮/凱絲‧洛克哈特 (Keith Lockhart)
  • 作為一位精神科醫師, 一位男性的精神科醫師, 我從無數個病人的痛苦經歷裡開始慢慢懂得聆聽像《記憶空白》作者卡汀那樣的急切鋼琴聲。
    那一股永遠沒法慢下來的琴鍵, 我聽見了焦躁, 聽到了逃亡, 聽見了她自己永遠無法解脫的莫名愧疚, 也聽見了我自己深沉的無力感。
    我多麼希望時光倒流, 多麼希望在遇見我的病人以前就看見這一本《記憶空白》, 如果這樣, 我就知道自己在面臨這一切終於潰堤的記憶時, 不是只有惆悵對坐而已。─ 王浩威
  • 一般人對打破沉默的性受害者, 往往抱持質疑乃至否定的態度, 因為要相信這個事實是需要勇氣的, 特別是她身邊最親的人……我們的社會實在應給這些內心交戰的人多一點支持。─ 紀惠容
  • 本書敘事時空雖紊亂, 但它掌握曲式學主題的呈示、發展、再現, 扣緊作者抒發的中心, 雖是傷痕文學, 但作者描繪的功力, 如協奏曲孤芳自賞的裝飾獨奏段落。這就像希臘悲劇, 以詩體文字敘述血腥暴力……。─莊裕安
 

目錄

  • 在逃亡的心情裡失落-王浩威
  • 勇敢的蒲公英-紀惠容
  • 傷口上的花苞-莊裕安
  • 記憶與救贖-廖月娟
  • 前奏
  • 賦格
  • 第一樂章
    一九八二年四月-九月/一九九二年七月-八月
    我聽到腳步聲,啊,是爸爸,爸爸要進來幫我蓋被子。上帝啊,不要……。
  • 第二樂章
    一九九二年八月/一九八二年十月
    爸媽把大衛的槍拿走了。當初,他就是拿著那把槍威脅自己的妻兒,也可能用來瞄準自己……。
  • 第三樂章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至翌年七月/一九九二年八月
    音樂是最了解我的語言,指尖自然流洩出慰藉,簡單的顫動一觸及靜止空氣,你就知道自己並不孤寂。
  • 尾奏
 

傷口上的花苞 兩干四百多年前,雅典劇作家沙弗克力斯援用希臘神話,撰寫一齣弒父娶母的驚悚劇。一位名叫伊底帕斯的棄嬰,長大後仍抵抗不過出生時的神諭,從荒野返回京畿,誤殺國王生父,並在人民擁戴下迎娶新寡的皇后母親。受詛的無辜在知道真相後,手刃雙目自我放逐,回到荒野度過殘生。 爾後藝評家在談論「悲劇美學」這個議題時,很少能略過沙弗克力斯這齣力作。評論家教導眾生,從「審美」、「超功利」、「距離」、「矛盾」、「洗滌」、「優越」種種角度接觸《伊底帕斯》的崇高與莊重’之美。近代的佛洛伊德更大膽提出「伊底帕斯情結」,說它是每個三歲小男孩啟蒙期必經的人格洗禮。每個長大的男人,心裡都有「弒父娶母」的黑盒子,但心智健全的人應不會「放虎出閘」。佛洛伊德用希臘悲劇,闡釋人類心智的三個活動範圍:本我、自我、超我,在世紀初是枚石破天驚的炸彈,如今已被普遍認知。佛洛伊德並沒有忽略女性,優里庇底斯筆下的女復仇者艾蕾克屈拉,正好提供戀父試母的原型。 佛洛伊德提出他的心理分析辯證,和希臘悲劇有個共通的意圖,那就是-「超越」。伊底帕斯原可以不刺傷雙目,因為他出生後就被棄置荒郊,根本不認得親生父母,他亂倫始末,其實建立在英勇而磊落的心境。伊底帕斯的自裁,象徵人類對抗神諭宿命,撐起勇敢與尊嚴的大纛,是人權對抗神權,民主意識的抬頭。佛洛伊德雖認為,愛戀異性憎恨同性父母 是天性,但對抗這種戀憎情結的過程,乃人類心理活動極重要的社會成就,超越這層屏障,意味道德意識可支配完整人格。 鋼琴家琳達‧卡汀描述她的亂倫故事時,不可能像遠古的希臘劇作家那般清醒,更無法操控安排情節發展。希臘悲劇有些約定成俗的形式美學,像「三一律」、「血腥暗場」、「詩劇」,意在使戲劇更純粹精練,兼取娛樂與儀式的功能。卡汀的《記憶空白》,採用現代主義揚舉的意識流寫作、非常吻合精神疾患的告白口氣,充滿欲語還休的苦衷。受過古典訓練的她,深知制約的優點,便援用類似西洋古典協奏曲的樂念,撰寫其不堪回憶的往事。 我們可以理解卡汀的難以啟齒,父母對兒女的溺愛天經地義,但若變質為猥瑣褻瀆,要比被陌生入侵犯攻擊更駭人。希臘悲劇的「去血腥」手法,讓卡汀保留某些最深層的隱私,讀者也免去偷窺的尷尬,畢竟這不是刺激感官的扒糞之作。 ’ 《記》書敘事時空雖紊亂,但它掌握曲式學主題的呈示、發展、再現,叩緊作者抒發的中心。雖然它是一部傷痕文學,但苦質中卻也透露甜意,作者的描繪功力,如協奏曲孤芳自賞的裝飾獨奏段落。這就像希臘悲劇,以詩體文字敘述血腥暴力、目的在求抒情音調,和報紙社會版的犯罪新聞實錄有所區分。所謂「情境愈恐怖,愈需要抒情的安慰」,正好判別高級文藝與八卦雜誌的立場。 讀希臘悲劇,要掌握的精神是:致命的並非邪惡,往往是軟弱。伊底帕斯弒父娶母後,如果變成逃避推諉,就談不上悲劇。正因為他未蓄意犯錯,卻自願接受嚴酷的懲罰,才產生悲劇的意義與受難的價值。卡汀拼貼記憶的過程,便可視為悲劇儀式和受難價值的重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
    $50
  2.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