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

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
定價:320
NT $ 288
  • 作者:莫尼克.西卡爾
  • 原文作者:Monique Sicard
  • 譯者:陳姿穎
  • 出版社:邊城
  • 出版日期:2005-07-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2991582
  • ISBN13:9789572991589
  • 裝訂:平裝 / 232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如果說存在著一門「觀看的考古學」,《視覺工廠》可以說是這種考古學的檔案室,這些琳瑯滿目的檔案,讓視覺技術的歷史,呈現了視覺技術介面的發明與存在、運作,以非常不安定、極具張力的姿態,在可視性與可述性之間運動游移。本書將解剖、望遠鏡、顯微鏡、攝影、顯微攝影、感應電療、考古透視技術與種種人工造影術放入視覺介面發展的技術史當中,可以說將「裸視經驗」甚至是所有的視覺經驗做了初步的「問題化」工作。--龔卓軍(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放眼今日國內外的傳播媒介,仍然大量依賴眼見為憑的所謂「新聞攝影」與各類圖像資料,讓它們繼續建構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或想像,與認識/想像世界的方法。《視覺工廠》的作者「理性客觀」地提醒我們,一個可以在照片上作假、加工以創造各類利益的圖像資料,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上,一直是大有問題的。此書中譯本的問世,對我們這個需要進步觀點之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與專業的影像媒體工作者,都有極好的提醒或啟發價值。--郭力昕(政治大學廣電系講師)

這本書對於無論教改怎麼改都還是認為美學與自然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我們,其實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解釋。也就是說,美學與科學的基礎都在於感官,特別是視覺經驗,提供了我們關於世界的圖像。理性的觀察與非理性的審美並不必然互相排斥,可以多留意的反倒是傳播知識的媒介如何為特定的使用者生產、傳播並詮釋圖像。這對於習慣閱讀圖像的新世代來說,或許特別的重要。

--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什麼是「觀看」?真的是「眼見為憑」嗎?試問:人體骨骼器官的位置如何排列?馬匹奔跑時四肢是否離地?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究竟是什麼模樣?我們對週遭事物的認識,包括許多熟悉的自然現象和運作,都必須透過圖像呈現說明。無論是生物學、醫學、地理學、考古學或天文學,圖像都是重要的研究資料與傳播工具,進一步發展與累積出今日的知識成果。本書跨越版畫、攝影、造影三個階段,檢視因各種儀器而在不同領域誕生的新圖像。新圖像引發視覺上的驚奇,更代表著認識世界的全新眼光:我們製造圖像不僅為了讓視覺更精準,圖像已完全變成視覺的製造者,進一步成為新思想的溫床。圖像既是技術又是文化,它不斷往返於藝術性和物質性之間,寫成一篇篇技術、思想和美學交互影響的故事。

作者簡介

  莫尼克.西卡爾(Monique Sicard)法國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一八九五年:視覺影像與知識影像的分歧》(L’Annee 1895, l’image ecartelee entre voir et savoir)以及《研究者或藝術家?藝術與科學對世界的夢想》(Chercheurs ou Artistes? Entre art et science, ils revent le monde.)

 

目錄

前言

第一部版畫

  • 第一章裸視
    達文西 貝爾納.帕里西
    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和帕里西都重視肉眼觀察,並由此發展科學研究和藝術技藝。然而,觀察結果應該對外公開、甚至大量複製嗎?他們繪製的到底是科學還是藝術圖像?
  • 第二章解剖
    喬凡尼和格雷高李奧.德.格雷高利 安德列.維薩留斯
    西方始於十四世紀初的人體解剖,曾是珍貴的研究場景。格雷高利兄弟和維薩留斯利用木刻版畫,記錄、展示、傳播當時的解剖成果,讓大眾見證一種全新的人體觀察機制。
  • 第三章物種普查
    皮耶‧貝隆 艾伯勒‧杜勒
    十五世紀前半葉,動物學著作大量使用插圖,帶動了物種清查與視覺動員。貝隆繪製的海洋怪魚和杜勒繪製的犀牛,儘管受人質疑有誤,仍透過出版傳播進入人們的認知。
  • 第四章天文望遠鏡
    伽利略
    十七世紀初,伽利略運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太陽和土星,翻轉了認識地球和宇宙的眼光。人們相信了他畫下的觀察圖為真實,就是相信望遠鏡產生新世界的邏輯可能性。
  • 第五章顯微鏡
    羅伯.虎克 安東尼.范.雷文霍克
    虎克和雷文霍克在十七世紀末將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以插圖向世人展示,一種微物的哲學就此誕生。此種新技術製造出奇異的視覺世界,卻也因為性能不足引發科學論戰。
  • 第六章拒絕圖像
    卡爾.馮.林奈
    十八世紀的博物學家大量運用圖像記錄考察結果,林奈用標本夾保存植物而不繪製圖像,他以為系統化的命名分類才能描述生命世界,但他的分類法卻反常地刺激了圖像製造。
  • 第七章真實的人體賈克法比安.戈提耶達戈帝
    十八世紀初發明的四色版印刷技術,讓戈提耶達戈帝成功製作出寫實的人體解剖圖、動物圖片和地震圖。圖像衝擊了想像力,引誘了讀者,並銷售一空。但奇觀與科學之間如何拿捏?

    第二部攝影

  • 第八章合法性證明
    弗朗索瓦.阿拉戈
    攝影術由私人發明轉向大眾熱潮,歸功於阿拉戈在一八三九年發表的三次演說。他解說技術、鼓吹社會進步,讓影像具有象徵性、實用性、和經濟性等意義,奠定攝影存在的合法性。
  • 第九章顯微鏡攝影
    阿爾弗雷德.多內
    一八四四年,多內利用銀板照片完整記錄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並由版畫雕刻師傅臨摹,彙整成第一部顯微鏡攝影圖集,提供了一個不需要觀察者就可以存在的世界。
  • 第十章感應電療法
    紀堯姆.杜馨.德.布隆涅
    杜馨用照片展現病人臉部肌肉受電流刺激時的表情線條,他既要研究支配人類面部表情的法則,也用光影反差展現臉的藝術性,連結起醫學和美學,也為某種規範埋下伏筆。
  • 第十一章表面視覺
    哈迪和蒙梅查
    哈迪和蒙梅查合著的《臨床醫學攝影》拍下病人可怕的濃?、節塊,讓醫師足以分類疾病。然而此後的醫師是否排除病因研究、以照片取代檢視病人軀體,甚至用作宣傳工具?
  • 第十二章奔馬動作圖
    愛得華.麥布里基
    麥布里基自一八七二年起拍攝馬匹奔跑狀態的連續照片,刺激了生理學家研究動物運動、未來主義畫家捕捉速度感。然而應該考量觀看者的感受,或者追求科學的準確性?
  • 第十三章現代性
    于勒.詹森
    一八七四年詹森利用轉盤式快門相機拍攝金星凌日畫面,不僅記錄了特殊的天文現象,更提供後續計算天體距離的基礎,開啟人類有史以來所發現和認識的最大刻度。
  • 第十四章裹屍布上的印記
    賽貢多.皮亞
    一八九八年,第一張可能是基督遺體印記的照片問世,帶有科學、客觀與證據色彩的照片,取代了原本的裹屍布地位,讓人們得以公開展示、科學家也坦然進行研究。
  • 第十五章 空中景觀
    一九一四至一九四四年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興起,人們趕忙把照相機和射擊武器一起裝上飛機,航空攝影和相關照片分析蓬勃發展。戰後,地理學家把航空攝影運用於民用地圖繪測,景觀科學應運而生。

    第三部造影

  • 第十六章 X光照片
    安托萬.貝克萊爾
    十九世紀末發現的X光,讓人類的眼睛第一次看到活人身體內部。法國放射科學奠基者貝克萊爾,意識到操作機器的攝影師和物理學家獲得新權力的危險,但造影的新領域已然成形。
  • 第十七章 水中視覺
    讓.班勒偉
    對戰前沒有電視可看的觀眾來說,班勒偉拍攝的海馬、章魚等奇異畫面帶來極大的趣味。在充滿技術專業的拍攝過程中,班勒偉的紀錄片內容具科學意義,卻也隱含嘲諷與叛逆。
  • 第十八章 創造另一種考古學
    卡爾.沙根
    一九七二年,沙根提議由先鋒十號攜帶一塊黃金刻板,向外太空生物傳達人類的勇敢團結、存在的孤獨、座頭鯨的鳴唱等,也許某一天會被具有智慧的宇宙生物解讀……
  • 第十九章 中了魔法的視覺
    碎形
    一九七六年,數學家曼德布洛提出「碎形」,宣告新幾何學的誕生。碎形讓數學可望構築千姿百態的自然現象模型,描繪世間「一切」的形狀,圖像則成了概念的另一個實驗場。
  • 第二十章 構築史蹟
    帕西
    人類藉助航空攝影將視野升上天空,紅外線反射則使地面展露新的遺跡,考古學家經過十年的弩力尋找和確定實物標誌,終於在一九八○年正式發現與解讀帕西墓葬群。
  • 第二十一章 理論計算的照片
    黑洞
    黑洞吸收所有的光線,因而看不見、也無法拍攝它。然而,我們可以依靠包圍黑洞的光熱粒子圈顯示黑洞的存在,此一圖像是思想實驗的結果,激發著神話和想像。
  • 第二十二章 人體造影
    超音波掃描
    今天,醫學造影包括了X 光放射、超音波掃描、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核子醫學等。圖像檢查的處方蓬勃發展,範圍擴及人體各部位,也讓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出現新變化。
  • 第二十三章 視覺的世界化
    探路者號
    一九九七年知名的探路者號火星登陸行動,吸引了一億多人連上相關網站接收火星表面的圖像,地球人過足乾癮,也繼續嚮往太空飛行、支持遠征計劃。

    中介研究的起點

 

內容連載

【推薦序】顛覆攝影做為證據的合法性

郭力昕

《視覺工廠》的前言一針見血指出,由於我們長期無知於各類視覺裝置,與它們製造的攝影資訊,因此標榜客觀中立的攝影圖像,得以冠冕堂皇地擺出提供事實與資料的姿態,創造虛構與魔法。

在《明室》裡,羅蘭‧巴特站在一個寫實主義者的立場,直稱攝影並非藝術,而是魔術。他固然並不認為攝影是真實的拷貝,但相信照片對於過去曾經存在的事物,具有確證力量。巴特傷感於母親的去逝,遂從一張母親童年的照片,展開具有文化辯證與心理分析深度的思考。

不過,巴特認為照片可確證過去的說法,不免招引了批評。傅科派的攝影理論學者約翰‧塔格(John Tagg),就直指巴特的傷逝與創痛,讓他只能墜入以「攝影真實」彌補現實缺憾的懷舊渴望;在這種倒退的幻想下,照片如何透過複雜的社會實踐過程與言說系統,成為「證據」,建構意義、甚至幻想,就無法再有探討的空間。塔格進而透過社會學與歷史研究,論證了西方社會十九世紀以來的攝影,做為監控身體之法律證據、安定國家秩序、合法化政府政策、以及生產肖像商品等等的建構工具。

學術理論的對話與辯難,大概不容易引起社會閱聽大眾、甚至攝影實務領域工作者的注意與興趣。放眼今日國內外的傳播媒介,仍然大量依賴眼見為憑的所謂「新聞攝影」與各類圖像資料,讓它們繼續建構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或想像,與認識/想像世界的方法。並且,圖像的生產者,繼續以科學之名,合法化這種認識與方法。為什麼媒體工作者至今不敢離開這種虛妄的實證主義「專業」信念?是因為「攝影見證客觀世界」這個概念本身,其實一直就是一個高度可販賣的,並且被合法化、體制化了的商品?或者,攝影專業工作者,是否一旦離開這個自我催眠的概念,即必須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抑或,拆解這個迷思的「科學證據」還不夠多?

《視覺工廠》的作者蒐集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資料,透過生動清晰的陳述,「理性客觀」地提醒我們,一個可以在照片上作假、加工以創造各類利益的圖像資料,或者一個只是「多種現實的其中之一」的照片,卻在許多科學家與他們發明的機具與技術下,變成「一個中立、唯一、客觀、且無所不在的世界,一個不需要觀察者就可以存在的世界」,或者一個「已經從現實的痕跡,變成證明現實存在的證據」、「從單純的注視變成行動」的照片,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上,一直是大有問題的。此書中譯本的問世,對我們這個需要進步觀點之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與專業的影像媒體工作者,都有極好的提醒或啟發價值。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廣電系講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88
  2.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