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

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
定價:350
NT $ 315
  • 作者:曼素恩
  • 原文作者:Susan Mann
  • 譯者:楊雅婷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05-11-0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174127
  • ISBN13:9789867174123
  • 裝訂:平裝 / 408頁 / 12.5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項「改寫歷史」的工作,或說是改寫五四以來一部舊的「婦女受封建制度壓迫史」,重探明清兩代在社會╱政治╱經濟上的劇烈變化與性別關係的強烈互動關係。而近年來不斷挑戰成見、建立新婦女史的努力中,本書正是其中的佼佼之作。「Precious Records」一詞,是作者直接譯自清代完顏惲珠《蘭閨寶錄》這本最早由婦女編寫的婦女史之書名,因為這被視為盛清婦女典範意識的代表;另一方面,這一書名又何妨解讀為現代婦女史學者珍重處理各種婦女史料的心情──沉埋已久的史料重新「浮出歷史地表」,對整體歷史觀產生重要影響,豈能不視為珍寶?

  作者以整體的視野,掃描了影響十八世紀婦女生活的各個層面,舉凡政策、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個人心理等皆包括在內;故婦女由為人女、為人妻到為人母的角色轉換、經濟發展與婦女勞動價值及生存率的關係、文化價值與德言容工的修養等等,在在屬於本書鳥瞰的範圍。在方法學上,作者嘗試結合史學與其他學科,因此大量利用婦女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作。其次,她更有意識地將婦女置於十八世紀歷史的中心地位,揭露男性中心史觀的不足之處,由女性角度出發,探索新的歷史議題。

作者簡介

曼素恩(Susan Mann, 1943~)
  密西根大學遠東語言文學系、1972年史丹佛大學亞洲語言(中文)博士,現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學系教授暨主任,1999-2000年曾任美國亞洲研究學會主任。研究主題為晚期帝制中國(明清朝代)、東亞的家庭與性別關係、中國婦女史,以及社會、文化、經濟史等。本書是其第二部著作,曾獲亞洲研究學會1999年的李文生書獎。目前已撰寫完成《張家才女外傳》(暫定書名),但尚未出版。其它著作有:《地方商人與中國官僚政治,1750-1950年》(1987)、《考據與女性問題:中國首次的婦女問題爭論》(1992),並主編《婦女與性別關係:透視亞洲:亞洲研究期刊60年》(2004),以及與程玉瑛合編之《在儒家的觀點下:中國歷史上的性別書寫》(2001)。

譯者簡介

楊雅婷
  台大中文系畢業,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譯有《啥都瞭了》(行人出版),《乳房聖經》、《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症》(天下出版),《童年之死》、《激發學習潛能的學校教育》(巨流出版)等書。

 

目錄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性別
  • 第三章 生命歷程
  • 第四章 書寫
  • 第五章 娛樂
  • 第六章 工作
  • 第七章 虔信
  • 第八章 結論:歷經時空變遷的性別關係
  • 附錄:清代婦女作家之地域分布
 

內容連載

第三章 生命歷程

這一章,我們將不再繼續討論盛清的時代特徵,轉而開始處理個人與家庭的脈絡,並且由生命歷程著手探討;性別關係便是在這種個人與家庭的脈絡中被協商出來的結果。在盛清時代江南地區的精英家庭裡,女性與男性的生命歷程各有其特殊標記,為人父母者在這些特殊標記的引導下撫育其子女。同樣的標記也被使用在個人的回憶錄中,用以劃分人生的發展階段,並且標示出主人翁相對於其他人所處的位置。十八世紀中,以安定和成功為目標的奮鬥日益激烈,這種奮鬥對男人和女人的生命歷程發揮了不同的影響。對於精英階層的男性來說,這種奮鬥將每一個標記轉變為另一個徵象,象徵著可能面臨的失敗。相對地,對於精英階層的婦女來說,生命標記的接續出現提供了一個愈漸光明的前景:生育期結束、無須再擔負家務責任,以及精神上的復甦與更新。

相較於男性,生命標記流過的速度對婦女來說比較快,至少在五十歲以前是如此,因為根據慣例,人們通常以七年為單位來度量女孩的生命,而以八年為單位來度量男孩子。因此,男孩約莫在八歲換牙【1】,女孩在七歲換牙;男孩在十六歲進入青春期,女孩則在十四歲;男性二十四歲時在性方面完全發展成熟,女性則在二十一歲。在江南的精英家族中,父母預期男孩的生理發育過程會比女孩來得緩慢,同時密切注意女孩年輕的身軀何時開始出現擁有生育力的徵象。人們以上述這些方式來理解男性與女性在身體發育成熟的過程中可觀察到的差異。這些成長觀念所根據的標準參考書《黃帝內經》,透過徐大椿(盛清時代江南地區最受尊崇的中醫權威)的著述而廣為江南讀者所知。

在二十八歲,也就是女性生理發展的顛峰期,一個女人幾乎到達了她生育歲月的中間點。相對地,男人要等到三十二歲才達到生命的鼎盛時期。因此,一旦邁入中年,這些用來標記時間的不同方式便造就了大相逕庭的老化概念。一般認為,女性的生理狀況從三十五歲便開始衰退。當一名婦女活到四十二歲時,她的頭髮開始轉白,而且在四十九歲後便不再有月經。相對地,男性的身體直到四十歲才開始衰老。男人到四十八歲才生白髮,五十六歲性精力才會開始減退。到了六十四歲,男人的牙齒與頭髮終於開始脫落。與同時期西方醫術形成反諷對比的是,中國大夫對於停經後的女性身體完全不感興趣;相反地,中醫仔細地記錄了男人四十歲以後的老化過程。在四十歲之後、將近二十五年的期間,男性多享受了──或者多忍受了──十年左右豐富的社交與文化生活。

這些標誌男人與女人年齡的不同方式,使精英家庭系統中的性別關係變得更複雜;理論上,這個系統的設計宗旨,在於讓已婚配偶能像鴛鴦般地長相廝守,白頭偕老。這個時代的精英家庭裡,丈夫與妻子的平均年齡差距不大,大約三歲左右:精英家庭的女孩大多在十七到十八歲之間出嫁,男孩的婚齡則稍微晚一點,為二十或二十一。然而,由於丈夫和妻子以不同的方式標誌時光的流逝,他們根本不會與彼此「長相廝守」。年屆更年期的妻子很可能會發現配偶(大約五十三歲)正處於職業生涯中非成則敗的關鍵點,他的年邁雙親需要最周到的照顧,而他們的子女也正忙著經歷自己的生命歷程:早年的教育、婚姻、生兒育女,或是參加科舉考試。然而,關於責任與特權(也就是伴隨著男性與女性人生中的每個階段出現的責任與特權)的信念,以及經由大家庭制度而被連結在共同責任網脈中的眾多人數,通常會使精英婦女得以從容優雅地協調生命中的這個最後的轉折。

正如華特納已說明的,生命歷程的生物或醫學度量,同時在禮儀與法律兩方面代表了道德的發展。在禮文中,男性與女性遵循人生階段中的每個生物標記,劃出特定的途徑,通往道德和智識方面的發展。在刑法中,兒童(被定義為青春期前的男性和女性)無論其性別為何,都會接受特殊的考量。因此,華特納敏銳地指出:「宇宙的生成力量(有賴於)維持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清晰界限。而那些界限遠在青春期之前便已確立了。」隨著人生中的每個階段來臨,孩童被期望承擔愈來愈多的成人責任,並且扮演愈來愈多的成人角色,而且這些責任與角色總是與性別息息相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