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定價:220
NT $ 198
  • 作者:田中喜美子
  • 譯者:徐秀娥
  • 出版社:新手父母
  • 出版日期:2006-12-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047397
  • ISBN13:9789867047397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現在孩子最必須要學會的事
──謹將本書獻給對教養迷失方向的所有媽媽

不行要的東西就不要的這種毅然態度,培育出「忍耐物欲的心」。
失敗經驗,引導出孩子的幹勁。
孩子同儕之間的衝突,形塑出「敢於說不的孩子」 。
「孩子哭了就給奶喝,哭了就給他抱抱」乃大錯特錯。
界線分明的教養,培育出「自由伸展成長的孩子」。

  教養孩子讓他學會「生活能力」,從孩子呱呱墜地起就得開始。這麼做絕對不困難,因為它是一種平衡的「正確教養」,既不嬌寵也不嚴厲。能好好學會「五大生活能力」的孩子,可以幫他們快樂跨越即將面臨的狂飆青春期,同時,也支撐他們逐漸成長為自立生活的大人。藉由這本書,作者希望能將這樣的育兒竅門傳遞給大家。

作者簡介

田中喜美子

  1959年生,早稻田大學法文科畢業。曾從事翻譯工作,1975年投身主婦的投稿雜誌「妻子」編輯工作,現任編輯長。

  她同時兼任付費老人住宅的情報提供組織「老人住宅的情報中心」、以及哺乳幼兒母親為對象的通訊教育「新母親系統研究會」代表;「政策建言女性之會」發起人、女性政治雜誌編輯長。

  著有暢銷書「被欺凌的孩子,都是父母惹的!?」(主婦之友社)「讓孩子規規矩矩學忍耐」(PHP研究所)「診斷你的教養方式」(小學館)等書

譯者簡介

徐秀娥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任職雜誌社、報社多年,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目錄

序言

第1章 現在孩子需要的「生存能力」和「忍耐能力」

「生存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生存能力」的基礎在於基本的慾望--「想要」「想知道」「想做」
過度滿足「慾望」,會失去「幹勁」。
今後孩子的教育,必須教導「忍耐能力」。

第2章 培養孩子有忍耐能力

不行就是不行,父母態度堅定,可以培養孩子「抗拒誘惑的忍耐心」。

孩子一哭便言聽計從的母親,總是培養出愛撒嬌的孩子。
擁有盡善盡美的玩具,使孩子的想像力貧乏。
寬待拿取朋友東西而毫不在乎的態度,將養成「偷竊」的習慣。
超過需求的零用錢,只會痲痹孩子的金錢觀。
在「想要但必須忍耐」的反覆過程,孩子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體會忍耐、等待之樂的孩子,可以和同伴快樂地玩耍。

無法獲得媽媽認同的不滿想法,會表現在對朋友的使壞上。
孩子從小和同伴接觸,可以培養出與朋友遊戲同樂的能力。
以孩子為主的幼兒教育,未來恐怕會培養出「自我中心兒」。

習慣於吃光不喜歡的食物,可以培養孩子的「忍耐能力」。

偏食,是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
給太多甜食,是一件危險的事。
即使孩子不喜歡,媽媽也必須努力,讓他嚐試吃吃看。

第3章 培養孩子有幹勁

少動手、少開口的媽媽,培養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做不好是理所當然,做好也是理所當然。「有做的勇氣」是必要的。
不說不行的孩子,會變成說了也不行的孩子。

擁有被愛的自信,才能教養出「和善待人」的孩子。

只聽信自己孩子的父母,以偏差的愛,只會培養出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回應父母的期待,過份用功當個「好孩子」,將使孩子想在外面透氣。

有餘裕的父母,可以誘發「孩子的幹勁」。

設想周到的教養方式,會奪走孩子的幹勁。
依賴欺騙的媽媽,將使孩子失去信任感。
威脅孩子的媽媽,將會培養出把大人的話當耳邊風的孩子。

第4章 培養孩子有表達能力

培養孩子對同伴的爭奪說「NO!」

尊重孩子說「不」,是非常重要的事。
與同伴爭奪玩具或吵架,是了不起的自我成主張表現。
培養能說「不」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
撒嬌時說的「不要」,跟自我主張說的「不要」,其實是兩回事。

給他判斷機會,可以培養出「自己思考、行動的孩子」。

給孩子自我判斷的機會,絕對有其必要。
這麼一來,必然「造就」等待指示的孩子。
幼兒時期自由自在地遊戲,是奠定孩子自主性的基礎。

認真回答提問的媽媽,可以培養出「聽人講話」的孩子。

母子過於緊密,往往使得孩子喪失語言表達的能力。
愚弄孩子的媽媽,將播下孩子被愚弄的種子。
首先,從耹聽孩子的話開始吧!

第5章 培養孩子有守規矩的能力

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可以讓孩子過規律的生活。

「夜晚型」的孩子,凡事容易吃虧。
要清楚界定大人與小孩的時間分布,讓孩子明白。
孩子一旦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父母教養起來格外得心應手。

願意等待的媽媽,可以培養出「會整理的孩子」。

整理是全家人的事。
媽媽每天代勞的結果,就會培養出沒有整理能力的孩子。
0歲開始,也可以訓練孩子「整理」。
不可以過度追求完美

教養按步就班、界定清楚的媽媽,可以培養出自在成長的孩子。

一昧「自在伸展」,也會造成孩子缺乏責任感。
有禮貌的孩子,將會是界線清楚的孩子。
過度保護,往往是「母性」作祟。

學會用餐禮儀,能培養孩子的「忍耐心和感恩心」。

好好地用餐,是孩子遵守用餐禮儀的第一步。
用餐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自發性、禮儀等等,這是教養的要旨。

第6章 育兒也要界定清楚

「哭了給奶喝」「哭了就抱抱」是育兒的一大錯誤--讓孩子體驗到,哭也要不到東西,他才能記住忍耐的感覺……

「不能讓小貝比哭」是天大的誤解。
媽媽教養孩子,採取「百依百順」的方式,會使孩子根深蒂固地以為,媽媽會順遂自己的意思而給予協助。
有時讓孩子哭一下是必要的

不需要再陪睡--如果上床前已陪孩子玩一段時間,其實不必再陪睡。

「一個人睡覺」培養孩子的獨立心。
媽媽陪睡,是為培養出「自我中心兒」而推波助瀾。

用電視、錄影帶守住孩子很危險--以一天一小時為宜……

電視、錄影帶會損壞孩子的「幹勁」
嬰兒時期就讓他一個人玩,毋需用電視、錄影帶守住孩子。
電視是讓暴力萌芽的溫床

後記

 

內容連載

「生活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人類的嬰兒,似乎是沒有能力的存在。雖然有些動物一出生便能站起來,人類的嬰兒卻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哭而已。
即使如此,人類的嬰兒依然具備「生活能力」,像吸奶的本能便是。

「本來非常非常擔心該怎麼養孩子,看到初生的嬰兒會自己找到乳房乳頭的位置,專心地吸吮。啊!感受這孩子正好好地活著,原本的擔憂便煙消雲散了。」一位母親這樣對我說。 就是如此。自己會找奶喝的能力,這是人類具備的第一種「生活能力」。也就是「想吃」、「想喝」的食欲,「想睡就睡」的睡眠欲,或是「投入媽媽溫暖懷抱」的欲望,這些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本能欲望———也就是嬰兒「生活能力」的具體表現。

「生活能力」的基礎在於基本的欲望———
「想要」、「想知道」、「想做」
最初開始,孩子最單純的「生活能力」,常伴隨成長而有著多種層面的表現方式。和小朋友們一起嬉戲奔跑、無時無刻對罕見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逐漸擴展自己的生活圈。
這些都是孩子「生活能力」的表現。
然而,在現代的日本,嬰兒天生具有的「生活能力」,已隨著養育過程而日益減少,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幼兒最顯著的情形是,普遍缺乏食欲。
我個人主持的「新教養系統(NMS)研究會」經常接到會員們的詢問:「孩子沒有食欲,很傷腦筋。」、「才坐在餐桌前,就開始把食物當玩具玩。」、「不吃飯,光想吃零食。」等等之類想商量的問題。
只有食欲是不夠的。
好奇心,是動物與生俱來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因為聽聞新事物,並且想要探索了解,是動物追求安穩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
那黑抹抹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它移動如此快速?———那奇妙的聲音從何而來?———想知道初見的東西、對不明事物的好奇心,是動物安穩生活之必需。這點與食欲相同,是生存時不可或缺的「生活能力」之一。然而,缺乏好奇心的孩子愈來愈多。知道新事物覺得麻煩,沒有想做的欲望。

飛機很重卻可以飛在空中,不可思議吧!用英語和美國人交談,很有趣吧!這些都是「好奇心」,根植於本能欲望的一種「生活能力」,可是最近的孩子,對於這種欲望變得很冷淡。 不僅如此,也少有心情想積極做點事。
跳箱想跳得更高,像大人一樣動手刷油漆、試煎荷包蛋———什麼事都有趣、眼神綻放光采、全力以赴,本來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這種心情已日益減少。
最後,「不想變成大人」的孩子們便出現了。

我在孩提的時候,晚上睡覺前,看見父母親正在吃冰淇淋,便叫:「啊!好好吃喔!」,「小孩子不行!」大人不讓我吃。當時,心裡懊惱極了!好想快快長大,晚上可以吃冰淇淋。
現在擁有如此單純夢想的孩子,愈來愈難找到了。
對人類來說,「想要」、「想知道」、「想做」的基本欲望,就是所謂的「生活能力」,現在的孩子正日益欠缺。他們覺得人生無趣,自是理所當然。因為,平淡乏味早已維持多時了。 現代的孩子、青少年,最大的問題便在這裡。

過度滿足「欲望」,會失去「動力」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中學的狀況!明明在上課,卻有人在毀壞課桌,或是睡眼惺忪地往窗外看,孩子們見不到一點「動力」。
外面蹓躂的少年們也無精打采;垂頭喪氣、磨磨蹭蹭地走著路。精力充沛、興味十足地與朋友、同學談天,或是動作敏捷、步伐輕快的孩子,已難得一見。
因為他們「不想知道」、「不想做」、「不想要」。
高中生的「無生氣」、「無關心」、「無感動」三無主義曾喧騰一時,不過那已是二十年前的現象。雖然那些現象被解讀為受到「考試戰爭」影響,其實,我認為應該和孩子們的「生活能力」,有更深層的關連。

大人們陷入錯覺,認為愈滿足欲望,愈可以提高孩子的「動力」,也就是激發他的「自發性」。 可是,人類欲望一旦過度滿足,就會導致衰敗。
從前孩子所擁有的「生活能力」,是在自然中萌芽,即使父母親沒有特別意識到,一樣能在自然而然中教養。因為當時生活貧困,如果不能積極吃喝、運動,就無法存活下去。 然而,如今正處於富裕的時代,一切都改變了。孩子自出生後,自己不表示意見,可是大人什麼東西都給。
即使挨餓度日,也不會受凍。父母親什麼都給,到了孩子長到好幾歲,還要依靠父母生活。 父母親想要提高孩子的「動力」,反而陷入揠苗助長的困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