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曼的生活經濟學-從換車道、吃爆米花和踢姊姊談起

傅利曼的生活經濟學-從換車道、吃爆米花和踢姊姊談起
定價:420
NT $ 178 ~ 378
 

內容簡介

☆美國《紐約時報》、《財富》雜誌、《Byte》雜誌好評推薦!

  嬰兒知道什麼時候該哭,有頭腦的孩子選擇踢妹妹的時機。
  工作、選舉、戰爭、婚姻,選擇當好人或當壞人,都是經濟學!
  經濟學奇才大衛.傅利曼用最切身的例子,
  教你如何以犀利的經濟學眼光,看清事物背後隱藏的秩序,從容駕馭生活!

  「經濟學不需要借助任何花俏的技巧,
  其本身就足以娛人心智,令我們樂而忘返。」
  經濟學原來可以這麼好玩!
  大衛.傅利曼用通俗易懂的風格、充滿睿智的論述,揭示人人用得到的日常生活必備知識。

  「大衛.傅利曼無疑是一位有才華的教師,他有本事從雜貨鋪裡的油鹽醬醋說起,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論述有效市場的作用。由此,我們看到他駕馭理論、揭示複雜事物本質的能力,如同遇到了交通堵塞卻可以毫不費力地抽身一樣。」《紐約時報》

  「《傅利曼的生活經濟學》避免了傳統經濟學教科書中用數學解釋經濟學概念的做法,作者的努力與本書所達到的效果實在令人欽佩。」《財富》雜誌

  「沒有人會想到,論述經濟學的書可以寫得如此輕鬆自如,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大衛.傅利曼做到了這一點。如果你對經濟學感興趣,你會發現本書既具有可讀性又令人著迷。保證可以從中受益。」《Byte》雜誌

作者簡介

大衛.傅利曼(David Friedman)

  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1995年起於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的法學院與商學院教授法律經濟學至今。雙親均為經濟學家,父親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尤負盛名,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他擅長以家學淵源的深厚經濟學素養為底,用活潑的文字拆解看似複雜的難題。著有《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價格理論》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有益又有趣的經濟學
1.交通尖峰時刻的憂鬱及嬰兒的理智
2.行動勝於雄辯

第二篇 價格=價值=成本  解決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
3.紙上談兵——選擇的幾何分析
4.付出多大代價才能離開荒島?
5.無米之炊:單一投入條件下的生產
6.托勒密時代的貿易理論
7.匯總:簡單經濟條件下的價格理論
8.宏偉藍圖 中場休息

第三篇 尋找真實的世界
9.老闆、工人及其他
10.壟斷既有樂趣,又可獲利
11.難題:博弈論、策略行為、寡頭
12.關於時間……
13.……以及機會
14.分配問題:分配給誰?分配多少?為什麼?

第四篇 替代倫理學:經濟學家如同法官
15.觀點總結
16.什麼是效率?
17.無法盡如人意的調控
18.市場失靈: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幸福、有錢、有智慧而且已婚?

第五篇 經濟學的應用:常規和非常規
19.法律與香腸:政治市場
20.理性罪犯和蓄意事故:法律經濟學和違法經濟學
21.愛情和婚姻經濟學

結語

 

  我曾經有一位同事,他講課頗受人歡迎,課堂上最出名的一幕是他當眾把衣服脫光。從廣告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是透過色情表演引起觀眾對產品的注意力。就好像螢幕上突然出現一個美豔動人的女人,向觀眾賣力地推薦某個產品,然而半個小時後,觀眾只記得螢幕上出現的女人和漂亮的結束語,至於她推銷的是什麼產品和製造商是誰卻沒有半點印象。

  與脫光衣服的教授相比,經濟學不需要借助於任何花俏的技巧,其本身就足以娛人心智,令我們樂而忘返。寫作本書的初衷即在於此。閱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書中討論的一些問題都很讓人詫異。這些怪問題包含戰爭、愛情、婚姻、善與惡等,所有這一切都屬於經濟學研究的範疇。其中最古怪的理論當數加里.貝克爾的壞孩子定理(Rotten Kid theorem),這個定理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結論:有頭腦的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踢妹妹對他有利、什麼時候對他不利。這個結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經濟學家花畢生精力得出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關於經濟學善與惡的討論,一部分來自於我的研究成果,一部分引自羅伯特.弗蘭克的一本著作。他的講座歷來受人歡迎。如果有五十場經濟論題講座同時舉辦,他有本事讓他的演講廳擠滿聽眾。

  這本書中談到的經濟學問題是許多經濟學家(我指的是所有出色的經濟學家)感興趣的問題。它既包括一系列的理論、經濟學家的直覺判斷,還有許多實際生活中尚待解決的問題以及天才的解決方案(有些解決方案不免顯得稀奇古怪)。本書不僅可以用來預測GNP,而且提供了洞悉人類行為的方法──人類的基本行為特點。這些方法也適用于人類基因研究、電腦技術開發以及動物研究。所有這一切工作都是以「人類是理性的」這個假設為前提,由此,我們開始去征服這個世界。

交通尖峰時刻的憂鬱

  交通擁塞時,你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行車道特別慢,你也許會將車駛進另一個車道。不料幾分鐘後,一輛破舊的藍色輕型貨車又超過了你,而就在剛才,這輛破車在你原來所行駛的車道上還排在你的後面。

  改換車道的策略固然能成功,卻並非屢試不爽。究其原因,請思考一下,其他人實際上也在尋找能行駛得更快的車道──而且,車子接連往快車道行駛也會降低該車道的行駛速度,這就好像在超市大家都去排最短的隊,最後也會把短隊變成長隊一樣。一旦平衡,所有車道上的車速都會是同樣慢。

  再更深入一點分析還可看出,不斷地改變車道,其代價可能是神經緊張、汽車防護裝置被撞凹等。就平均情況來說,如果每個人都很理性,那麼,在改變車道的過程中,在提高速度方面多少還是能夠受益的。如果沒有受益,也就不會有人願意這樣做,上述過程也就不會起作用了。對改變車道的人來說,得到的益處一定要等於所付出的成本──改變車道對他們來說僅僅是抵消了所遇到的麻煩。如果得不償失,他就不會改變車道;如果得多失少,其他人也會群起而效尤的。

經濟學的應用

  醫生能賺很多錢,一名醫生在當醫學院學生和實習醫師期間要經過很多年的艱苦學習,這兩件事其實並不是沒有聯繫的。不同職業的報酬與排隊購物和改變行車道的過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選擇職業時,只問什麼職業報酬最高是不夠的。事實上,某個職業的報酬好,往往在其他方面不太稱心如意,如更具風險性、不舒適性,或者是進入該行業就得要投入更多等等。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會湧向這個職業,從而使該職業的報酬變低。正確的提法應是,與其他作類似選擇的人相比,你特別適合從事哪一個職業。這就好比是按照自己汽車的車況來決定是否改變行車道,或者根據你所買商品的多少來決定是否尋找更短的隊。

  與排長隊、變換行車道同樣的情形還有股票市場。股市中有一種十分有效的市場假設:股票價格反映的是關於上市公司的所有公開訊息(如果買入明顯有利,那麼誰又會賣呢),因此,你也許能省下一筆雇用投資分析師的費用,隨便射射飛鏢都能在《華爾街日報》上挑選到好股票。

  你現在知道,為什麼這一假設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而在某種程度上卻是錯誤的。如果這一假設完全正確,那麼,投資人就會忽視有關上市公司的資訊──也就不會有任何東西可以使市場保持效率。股票的實際價格必須要恰到好處地偏離其應有的價值,使人們感覺值得花時間計算出股票應有的價值,並根據情況進行交易。

  在高速公路改變行車道的人可能車已經被撞凹,保持市場高效的人必然知道內部資訊,或者在大筆交易方面有很多經驗。如果你不是這種人,那麼就請別參與飛鏢遊戲。

  這些例子(經濟均衡)的邏輯結構將會在本書中反覆出現。一旦你清楚地理解了超市的隊伍什麼時候且為什麼會是同樣長短,理解什麼時候、為什麼在高速公路上的各個車道行車速度都一樣快,又理解到為什麼、在什麼情況下,這些情況不是上述那樣,你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添加了一些新內容,即經濟學中的一些最有用的概念。如果你顯然是第一次閱讀經濟學的知識(或者即使是第二次)就能有這樣的理解,那麼,在職業選擇中,你應該認真考慮成為一名經濟學家的可能性。

經濟學思考的簡單實例

  第一個例子是:你正在設計一座公園,其中一項內容是在一片綠地中設計步行小道的式樣。很多逛公園的人都希望盡可能省力地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當然,直線便是兩點間最短的距離。你應該聽取一些建議,相應地採取一些措施:籬笆、對角線步行小路、有點兒粗糙的路面,或者是用其他綠色植物代替草地等。

  一種不太有效的方法就是樹立指示牌,提醒人們抄近路穿越綠地會為草坪帶來的不良後果──常在公園裡的人其實都已了解。然而理性是對個人行為的一種假設,而不是團體行為。雖然我非常喜歡草地,之所以還是決定抄近路,是因為我本人從中得到的益處(時間得到了節省)大於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只是踩壞了局部的草坪)。而如果把我抄近路的成本加到其他人身上,那麼,我這種行為的總成本就要比總收益高,但是,對「我」來說,出於對自己付出和收益的考慮,才使我決定採取如此的行動。

  第二個經濟學思考的簡單例子,是選擇男廁建造地點的傅利曼法則。男廁從空間角度來看,總是緊鄰女廁。建築單位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建築成本最小化,建造兩個小型管道通風裝置的成本要比建造一個大的更高。因此,將不同性別的人使用的廁所緊挨在一起建造,以便共用一個通風口,這樣更為經濟。

  第三個例子,請想像一下,一個人為下列選擇作決定時的情形:選購汽車,或是決定該投票支持哪位政治家。他可以花費時間和精力仔細研究兩種方案來作出最後的定奪。如果是選購汽車,那麼,就要在購買哪種款式的車上作出決定。如果選擇投票給某位政治家,他的決定就有一千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使候選人勝出。如果候選人在沒有這位選民支持的情況下仍能勝選,那麼,該投票者的投票就是白費時間;而即使有了他的一票,候選人照樣無法勝選的話,這位投票者的投票還是白費時間。這樣,他就會理性地決定用更多時間進行購車決策──他自己受益也會更多。我們可以預期,理性的「不予理會」是投票選舉活動的一個特點。當為得到資訊而付出的成本大於資訊自身的價值時,不予理會是理性的決定。

  另一方面,如果你或你的公司能從某些提交審議的法律方案中獲得幾乎所有的好處,那麼,你也許會願意投入大筆資金和精力確保這樣的法律得以通過。如果實施該法律的成本要攤到許多人身上,其他人可能沒人覺得該法律能帶給他們什麼實際利益,因而就會反對該法律的實施。這就是為什麼特殊利益在使自己受益的同時,雖要以他人的損失為代價卻仍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即使出現一千比一的壓倒性多數票,也會是如此的情景。

  在這個例子中,我對理性的定義作了一點細微的更改。理性原本的意思是:為應該「做什麼」而進行正確的決策,例如投票選舉出合適的政治家。在這裡,理性的意思變更為:對「如何決定應該做什麼」下決策。只有當有關候選人資訊的價值比收集該資訊的成本高時,人才會去收集這些資訊。對很多事情來說,第一個定義就足夠了;而當問題的基本部分涉及獲取資訊、使用資訊的成本時,第二個定義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最後一個例子是有關戰爭的問題。在現代戰爭中,許多士兵並不開槍,而許多士兵雖然開槍卻不瞄準。這並不是非理性的行為。其實恰恰相反,在許多情況下,這樣的士兵堅信,他們在戰場上無論做什麼,對誰贏得戰爭都沒有影響。但如果他們開槍,尤其是如果他們努力瞄準別人射擊,那麼,他們自己反而有機會被對方擊中。

  通常,將軍和士兵都有兩個目標,他們都希望自己的軍隊取得勝利,同時他們也都希望自己隊上的士兵能從戰爭中倖存下來。士兵生命的重要性對士兵自己來說,當然要比對將軍來說重要得多。因此,士兵們會理性地並不完全按照將軍們理性的命令要求去行事。對二戰期間美國士兵行為的研究分析顯示,最有可能射擊的士兵都是配有白朗寧自動步槍的新兵。射擊彷彿成了興趣,因為他們手中的武器要比一般的自動步槍(像機關槍那樣,只要子彈上滿膛就可不停地射擊)強大得多。他們的行為比起普通槍手的行為似乎更有可能決定誰將贏得這場戰爭──無論他們是否犧牲,都是如此。

  這樣的問題並不僅限於現代戰爭。假設你是千年以前手拿長矛、徒步打仗的一名戰士,當時正面臨著同樣手持長矛的大批騎兵的進攻。如果你們都堅守陣地,也許能克服敵人的進攻,而且犧牲的人會很少;如果你們逃跑,多數人就會被敵人策馬撞倒並被殺死。顯然,你們應該堅守陣地。

  上述情形不言自明,但也有不對的地方。因為你只能控制自己,沒辦法控制整個戰線。如果其餘的人都在堅守陣地,而你卻逃跑了,那麼,你逃跑時就幾乎不會有被殺的危險,至少不會有被敵人殺死的危險。如果大家都逃跑,那麼,你唯一的選擇就是搶在第一個逃跑。因此,不管其他人準備做什麼,你還是捷足先登。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打算,人人爭先恐後地逃跑,那麼,多數人都會被殺死。

  效忠團隊、愛國主義、團結精神、信奉上帝(亦即相信上帝既能獎勵英雄,又能懲罰懦夫),這些都是試圖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當部隊行軍到橋邊,在離橋不遠的一側排好長隊,並把橋燒毀,然後告訴士兵們,已經沒有任何退路。由於部隊不能再退卻,只好拼死一搏。結果,敵人的部隊撤退了,這支部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當然,這是一個高風險的決策。

  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美國獨立戰爭的章節,談到了英國讓其部隊士兵穿上鮮紅色的軍裝,排著整齊的幾何圖形編隊行進,為英勇的美國軍隊提供了很好的靶子。我自己的猜測是,英國人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當時在做些什麼。因為,正是同樣的英國軍隊,在幾十年後的滑鐵盧戰役中,擊敗了當時最偉大的將軍。

  整齊的幾何圖形編隊使士兵要想離開隊伍會非常搶眼。佩有閃閃發光鈕扣的鮮豔軍裝使得士兵在被打敗後很難隱藏起來。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錯誤在於,它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英國將軍們為了控制自己的士兵而特意設計的一個謀略。

  士兵個體和團隊之間的衝突,可以藉由冰島史詩《尼雅爾薩迦》中有關克隆塔夫之戰的報導得到解釋。克隆塔夫之戰是十一世紀時愛爾蘭軍隊和愛爾蘭與維京人的混合軍隊之間展開的戰鬥。維京人部隊的統帥是西古德,他是奧克尼群島的首領。西古德有一面戰旗,據說只要戰旗飄揚,他的部隊就能所向披靡,但是,舉戰旗的人必須犧牲。

  西古德的部隊不斷前進,兩位舉旗的士兵先後陣亡。首領讓第三位士兵舉旗,但這位士兵卻一口拒絕了。在沒有找到其他人舉旗後,西古德生氣地說:「有求於人者自己一肩扛。」說完,他把戰旗從旗杆上扯下,圍在自己的腰上,帶領部隊繼續向前。最後,他犧牲了,他的部隊也戰敗了。如果當時有一兩個人能舉起戰旗,西古德的部隊也許會取得勝利,但舉旗的士兵為了勝利可能就無法生存下來。

  談到這裡,你們可還認為經濟學就是股票、公債和失業率而已?

 

內容連載

老鷹與鴿子
假設有兩類鳥,一類比較兇猛,姑且稱為「鷹類」,另一類比較溫和,稱為「鴿類」。如果兩類鳥同時發現了一種食物,鷹類總是透過你奪我搶的方式將食物搞到手,鴿類面對這種情況,只能四散而逃。如果鳥中絕大部分屬於鴿類,少數幾隻鷹類會占到很大便宜,因為鷹類不需要爭鬥就可以得到食物。如果鷹類比鴿類更容易攝取到食物,他們將有可能繁殖和哺育幼鳥,這樣鷹類的數量開始增加。

隨著鷹類數量的增加,這類鳥的優勢開始減少,它們相互之間開始爭奪,結果導致一場爭鬥,帶來的損害遠遠大於得到的食物。如果鷹類與鴿類之間數量的比率達到了一種均衡,此時兩類鳥的策略都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把具有好鬥性的人比之鷹類,可以得出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人採用這種好鬥性的策略,這種策略就逐漸具有優勢。然後越來越多的人就會選擇採取這種「好鬥型」策略,這樣便引起更多的爭吵,進而發展成爭鬥,最終的結果是風險將不斷增大,收益將逐漸下降,從而達到了一種均衡:採取不放棄策略的一方遭受的損失,正好與採取放棄策略的一方獲得的收益對等。不管採取哪種策略(鷹類或鴿類,強悍的人或軟弱無用的人),同樣有利可圖。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認為,人類同大多數動物一樣,出於非自願的目的而形成各種人類組織。在你生長的環境中,強悍的人只占一部分,這些不是你會主動選擇交往的人。只要出現這種情況,選擇成為強悍的人就是有利可圖的行為--只要這類人的數量在整個群體中占少數。

自願結成的組織關係與此不同,按照另一套方式進行,比如商業關係、雇主與雇員的關係、婚姻關係。在選擇與別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時,具有強悍性格的人處於最不利的地位,工作機會比較少,建立家庭的機會也比別人少。

如果一個社會以雙方自願的形式結成一個整體,承諾就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不同的形式結成的聯繫呈現出不同形式的承諾。無論承諾有何不同,都應該有所回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會留給人不同的印象。有些人給人的印象總是禮貌而周到,這種人從來都不利用別人以達到個人的目的。可以設想,即使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這種人也不會偷不會搶。這樣的人如果從事經營,可以當老闆;如果受雇於他人,能夠成為優秀的員工;如果與人合作,是值得依賴的一方;如果談婚論嫁,無疑會建立穩定的家庭。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如果能給人留下誠實、可靠的印象,這樣就有助於事情的成功。

當他求職面試的時候,他希望給人留下誠實、可靠的印象,這樣才有可能被雇用。為了做到這一點,他應該努力成為一個誠實可靠的人,這符合他個人的最大利益。在雇主一方,如果他雇用了不誠實的人,這個人有可能會利用職務之便進行偷盜,造成他的財產損失。為了防止這種行為的發生,需要進行監督,又要投入財力、物力,這無疑是另一筆損耗。因此,雇用一名誠實的員工有利於雇主的利益,也就是說,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金。對於節省下來的資金,你應該將其中的一部分以工資的形式發放給員工,這是對他們誠實行為的最好回報。

讓我們再回到前面的例子中,鷹類和鴿類之間達到了某種均衡。我們希望不管從事何種事情,不管出於何種動機,都能達成類似的均衡。設想一下,如果絕大多數人都是誠實的,人們就不會特別關心某個人的行為到底是否誠實,這樣,採取欺騙方式的人(表面上誠實,暗地裡只要一有合適的機會就實施欺騙)將大獲其利。越來越多的人採取欺騙策略時,別人的戒心也會越來越大,會越來越警惕。當兩種做法得到同樣的報酬時,就將達到偽善與誠實之間的均衡。

為什麼有些人要做好人,而有些人要做壞人,我們可以透過一個有意思的暗示來理解這一點。當交往不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時,做壞人、具有強悍的性格會帶來好處;當交往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時,做好人會帶來好處。如果社會中的大部分交往出於自願,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好人--誠實的人更多,不講理的人更少;相反,如果社會中的大部分交往不是出於自願,好人的比率就會縮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178
  2. 二手書
    52
    $220
  3. 二手書
    72
    $304
  4. 新書
    79
    $332
  5. 新書
    79
    $332
  6. 新書
    79
    $332
  7. 新書
    85
    $357
  8.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