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評諾貝爾
      
      
        回顧諾貝爾文學獎一百年
        台灣報紙副刊與諾貝爾文學獎——個人的回顧和隨想
        諾貝爾文學獎的台前幕後
        諾貝爾文學獎「黑幕」重重?
        那一位大師沒被吻死?
        諾獎作家的退稿紀錄
        從晦澀到澄明——卡內提簡介
        非洲最具原創力的作家——迎索因卡訪台
        來自葡萄牙的奇幻與悲情
        二見葛拉斯
        最後的德語大師
        奈波爾得獎的意義
        世界的英語作家——英籍印裔千里達小說家奈波爾
        他不是頂級的——解讀二○○二年諾貝爾文學獎
        黛萊達及其薩丁尼亞小說
      
      
        (二)世界的推理
      
      
        偵探小說與現代文學理論
        英美篇:筆鋒偶帶懸疑
        南美篇:成為獵物的獵人
        西歐篇:閃爍不定的光影
        俄蘇篇:智擒壞分子
        非洲篇:寓教育於娛樂
      
      
        (三)美雨歐風
      
      
        二十世紀.跨世紀.二十一世紀
        歐美報紙副刊的發展
        奧.亨利罪名依舊——雷根總統婉拒特赦
        美國新政府的人文象徵——黑人女詩人安潔羅
        文章有價書無價——美國的書市及善本書
        名家書信價多少?
      
      
        (四)台灣「代誌」
      
      
        最意外的和最不意外的——台灣最愛一百小說揭曉
        祇只關心自己肚臍眼——回應陳映真先生
        古典美學的終結——姚一葦先生的文論與美學
        淺談姚一葦的〈X小姐〉
        他帶來遙遠的聲音——何欣先生的貢獻
        打開了一扇窗——敬悼余紀忠先生
        懷顧肇森,兼談〈素月〉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
        白先勇的〈我們看菊花去〉
        最愛講故事的人——側記黃春明
        地域色彩與花蓮文學
      
      
        (五)港情港事
      
      
        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五、六○年代的香港文學
        一九九七前香港在海峽兩岸間的文化中介
        五、六○年代的香港新詩
        談四十年來香港文學的生存狀況——殖民主義、冷戰年代與邊緣空間
      
      
        (六)張愛玲雜碎
      
      
        張愛玲.賴雅.黑名單
        張愛玲的故事還沒完——與蘇偉貞對談〈鬱金香〉
        改編張愛玲
        夏公與「張學」
        張愛玲「吞沒遺稿」的真相
        張愛玲的《一曲難忘》
        張愛玲與兩個片種
        張愛玲仍是一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