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力

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力
定價:260
NT $ 125 ~ 234
  • 作者:米娜.舒爾
  • 譯者:張美智
  • 出版社:世茂
  • 出版日期:2008-08-1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7769314
  • ISBN13:9789577769312
  • 裝訂: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發生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父母親能夠為他們處理的範圍也很有限,而且當孩子漸漸成長時,不可能一直讓父母親在身邊幫助。本書中的「問題解決法」能夠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並學會思考且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與人和樂相處,幫自己打造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學會控制情緒。不僅如此,更能改善家庭氣氛,讓父母親懂得該如何跟孩子溝通,並且更進一步懂得孩子的感受。

  許多父母親在對孩子使用了「問題解決法」後,發現自己不只能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更加懂得自己的感受了。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的這段時期,正是進入青春叛逆期前的關鍵時刻,此時的孩子會漸漸減少跟父母親相處的時間,反而跟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變長了,如果在此時能夠跟孩子有良好的溝通,教會孩子如何自己思考並做出正確的選擇,那麼即使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減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你也不用擔心他會聽信壞朋友的話而誤入歧途,因為他已經是會思考並且懂得做出正確決定的孩子了。

作者簡介

米娜舒爾 (MYRNA SHURE, Ph.D.)


  是一位任教於美國費城漢尼門大學 (MCP Hahnemann University) 的發展心理學家,也是榮獲一九九六年家長評選大獎 (Parent’s Choice Award) 的暢銷書《培養會思考的小孩》(Raising a Thinking Child) 的作者。她設計的「我能解決問題」訓練計劃已經受到美國無數全國性組織的肯定,包括最近的全美學校心理輔導師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以及強化美國 (Strengthening American) 的「家庭計劃」(Families Project)。

合著者簡介

羅貝達伊斯萊羅夫 (ROBERTA ISRAELOFF)

  是《家長》(Parents) 雜誌的前任特約編輯,定期就家庭與心理方面的議題發表文章,並出版過多本書籍,其中包括《點燃火光》(Kindling the Flame)。她與丈夫及兩個兒子定居於長島市,其中一個兒子目前正是青少年。

  如想進一步瞭解有關米娜舒爾博士為學校及家庭所設計的「我能解決問題」訓練計劃,可造訪以下網站:www.thinkingpreteen.com

譯者簡介

張美智


  東海大學畢,美國賓州印第安那大學企管碩士。任職外商公司多年,由於熱愛文字創作,在同時也致力於各式翻譯工作,過去作品多屬商業管理與心理勵志等方面。目前為專業譯者,翻譯領域遍及教育、醫療、金融、行銷等,如《酵素全書》《思考習慣改變命運》《幫助孩子克服焦慮》《我數到三ㄛ─教師版》(世茂)《你可以賺一千萬的簡單點子》(方智)、《稱霸人生》(時報)、《2 + 2 = 5 高產能與高獲利的新解答》(美商麥格羅希爾)等。

 

目錄

序5
前言9
簡介12

第一章孩子的行為會變得不一樣思考方式也會改變22
─解決「人」的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一樣重要。

第二章四種教養風格39
─假如我們改變自己與孩子對話的方式,將從而改變他們對我們、其他孩子
及自己的說話方式。

第三章我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有什麼感受?51
─孩子在能夠關心其他人的感受前必須先關心自己的感受。

第四章有人在注意聽我說話嗎?76
─假如你在想:「我的孩子向來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你的孩子是否也在想:
「從來都沒人注意聽我說的話?」

第五章事情一定都像表面上那樣嗎?98
─就像我們能伸展我們的身體並從而獲得更大的彈性一樣,
我們也能擴展我們的思想,以便探索更大的可能性。

第六章我還能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會變通的解決辦法121
─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感覺被賦權,而非感到受壓制。

第七章接下來可能有結果?學會「後果式思考」147
─與其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
不如由孩子自己來學習思考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及為什麼。

第八章我有甚麼計劃?175
─能對自己的生活保有控制權的孩子將不會讓生活控制他們。

第九章進階的「我能解決問題」:整合不同的技巧197
─假如減緩情緒緊張能有助於我們正確地思考,
則正確的思考能力也能有助於減緩我們的情緒緊張。

第十章「我有什麼好處呢?」以及常見的Q&A222
─比較會去考慮孩子的行為的父母也會更仔細思考自己的行為。

第十一章「我能解決問題」測驗238
─當父母將說明轉變成問題時,孩子也能將問題轉變成有待解決的問題。

尾聲253

 

前言

  當我在寫作我的第一本書《培養會思考的小孩》時,我不敢確定家中有三至七歲這種極年幼的孩子的家長是否將如我所預期,認為「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對他們提供幫助。結果我得到極為熱烈的迴響!該書不僅是一九九六年家長評選大獎 (Parents’ Choice Award) 的得主,而且還有許多家長寫信給我,告訴我當他們看到自己年幼的孩子學會預先思考及獨立解決問題時,他們有多麼地高興及驚訝。

  當孩子能夠自行解決問題,他們的行為也會以許多正面的方式改變,而遵循「我能解決問題」方法的父母也會注意到孩子的問題行為消失了。而且他們還會注意到其他許多的改變。

  我的兒子現在不再那麼害怕其他人了。他已經學會如何加入他們,而不會再逃離他們。

  我的女兒不會再只考慮自己了。她現在似乎真的關心其他人對許多事物的感受。

  我原先不認為「我能解決問題」適合我。我過去喜歡向兒子說明應該做某些事情的原因。 但我們現在更尊重彼此了。過去當我試著跟他說話時,他都會轉頭就走。他從未聽進去我說的任何一個字。但現在我們會傾聽彼此的想法。

  也許最讓人欣慰的是父母發現他們和孩子一起改變了。

  在使用「我能解決問題」之前,我希望我的孩子學會守規矩。現在我卻對於她能夠學會自行做出正確的決定而感到高興。

  剛開始我很擔心讓他自己做決定。現在我更信任他做出正確決定。

  這種方法讓我反思自己的行為。

  我明白了我並不是唯一有問題的人。我現在也更瞭解孩子的問題。

  現在我了解孩子的感受,而且孩子也更了解他自己。

  我過去都誤以為幫孩子做決定是在保護他。現在我瞭解,讓他自行做決定才更能保護他。

  正如各位將看到的,「我能解決問題」不僅能幫助孩子更清楚地思考,也能強化關係、建立信任,並能讓父母跟子女都更有信心。

  如果能夠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解決問題,她在未來也將能持續下去。不過,隨著孩子成長,他們的決策能力勢必也將受到新的挑戰。舉例來說,一個學齡前的孩子如果能使用「我能解決問題」來解決與朋友之間有關一件玩具的爭執,隨著她長大,將必須學習更多抽象的技巧,才有辦法面對她將遭遇的典型問題,譬如,如何處理被朋友背叛時的情況。

  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要著手寫這本書的原因。在本書中,我將說明較年長的孩子(八至十二歲)能夠如何使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技巧來解決他們在學校、家中以及和朋友在一起時將遭遇到的各種情況。本書會將第一本書中所介紹的技巧更進一步擴展,並加入經由我的研究結果證實能夠指引孩子(八歲起)行為的新技巧。

  幸運的是,「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極方便好用,而且能被應用在小學以及學齡前的階段。事實上,八至十二歲是一段極特殊的時間,也提供家人一個不可多得的獨特機會。這幾年剛好是一般青春期叛逆開始的前夕,一旦進入青春期,父母可能就會覺得更難以和孩子討論事情了。

  無論各位是否具有使用「我能解決問題」的經驗,或是第一次使用這種方法,本書都將證實其珍貴的價值。本書將幫助各位解答這個疑問:「我的孩子如何才能學會解決他現在及未來將面對的問題?」

  如果各位有心成為「我能解決問題」的家庭,永遠不會太遲。

 

內容連載

=第二章=
四種教養風格

假如我們改變自己與孩子對話的方式,
將從而改變他們對我們、其他孩子、以及自己的說話方式。


當父母希望改變孩子的行為時,他們會說什麼?在多年來傾聽及研究父母的處理方式之後,我已經獲得一個結論,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會訴諸於以下三種策略中的一種:他們會使用威權、建議、或是說明。

當我們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時,我們採取的每一種方式顯然都會落入以上三種窠臼的其中一種。有時我們也會同時使用這三種方法中的兩種或三種。儘管如此,透過這個放大鏡來檢視自己的行為還是很有幫助。此舉將有助於我們瞭解我在《培養會思考的小孩》中介紹過的「問題解決法」對於青春期之前的孩子有何獨特的重要性。

我們就來探討父母最常使用的三種方法。

第一種:威權法
使用這種方法的父母認為,只要態度強硬並將自己的意願加諸在孩子身上,就能夠影響孩子的行為。他們將自己視為獨裁主義者,並經常:

‧大吼大叫,彷彿只要音量夠大就能掌控孩子的注意力
‧使用輕蔑、羞辱的譏諷式語言,譬如:「你就是太笨 了,才必須再做一次!」
‧使用重複性、誇張性的問話方式,譬如:「我要跟你 說多少次…!」
‧使用體罰,包括打手心,或是打屁股

「威權法」可能會讓孩子順從你的要求,但卻會剝奪他們個人的權力感,也會讓他們感到憤怒及挫折,而無法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驕傲。由於人類都需要覺得對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在家中無法體驗到控制感的孩子會往他處尋求。他們經常就會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尋求權力,譬如:學校。他們於是會在學校將自己在家中受到的待遇發洩到其他孩子身上。就像茉莉.史特勞斯以及布萊恩.巴伯指出的,這是孩子變得具攻擊性的原因之一。受到父母輕視的孩子相信,感到強大的方式(變得像父母一樣有權力)必須經由削弱其他人的力量才能達成。雖然不是所有使用「威權法」的父母所養育出的孩子都會變成具攻擊性,喬治.巴特許等心理學家卻都描述,大部分具攻擊行為的兒童都有主要以威權法來教養孩子的父母。

更何況,大吼大叫及打屁股的方式會發送一種訊息給孩子:這些是可以被接受的情緒表達方式。莎拉的父親聽到她對著四歲的弟弟尖聲大叫,並因為他在她寫作業時「纏著」她而罵他。她的父親於是大聲喝止:「我要告訴妳多少次,妳不能用那種態度和弟弟說話!現在回到妳的房間,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假如莎拉此時有在想什麼,很可能就是在思考如何報復。或許也正在納悶,為什麼她的父親對她大吼大叫就沒關係,但她對弟弟大吼大叫就不行。在房間裡,她也可能會順理成章地獲得一種結論,即便她的父親告訴她不能大吼大叫,但大吼大叫其實是沒關係的。

然而,最可能的情況卻是莎拉完全無法產生其他想法。她可能覺得必須自我保護,也希望能將她父親的厲聲斥責關在門外。她並不關心他究竟說了些什麼,所有的話都雜亂地混在一起,變成一種言語上的攻擊。

短期而言,這種管教方式似乎能奏效,莎拉很可能會變得很順從,並停止咒罵弟弟的行為。但事實上,她改變的原因遠比她表面上可能有的改變來得重要。在她的內在,她的心意並未改變(她對於自己為何不應該大吼大叫仍然不瞭解),而且也尚未開始試著瞭解她自己或是弟弟的感受。她僅僅只是停止了大吼大叫的行為,因為她不想再被父母斥責。使用「威權法」的父母表面上像是達到了他們的目標,但往往卻必須付出極高的代價,因為這種方式只會讓每個人感到憤怒、無力以及挫折。

有些孩子對於權力的主張則有不同的反應—他們會變得無動於衷,表現得像是他們一點也不懼怕懲罰。以發洩怒氣的方式來得到他們渴望的事物或是緩和挫折感極為重要,因此他們學會忍受任何暫時的痛苦,以期望達成這些目標。一旦發展到這種階段,他們的行為可能會變得完全無法加以控制。莎拉的父親言語上的攻擊及宣洩的怒氣很可能將無法對她造成任何影響了。她根本不加以理會。

請思考這種結果的意涵。假若她對於被大聲斥責再也不在乎,她又怎麼可能會在意自己的弟弟被她大吼大叫時心裡的感受呢?這種「威權法」實際上可能反而會讓孩子無法培養出同理心,而就像我們將會看到的,同理心是學習問題解決技巧的先決條件。事實上,所有具備重大意義的改變都起因於孩子對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最顯著的情形是大部分攻擊性的孩子都沒有同理心的感受。

有些孩子則會以不同的方式因應「威權法」。以唐娜這類孩子來說,他們可能純粹只是畏縮,害怕受人矚目。即便以一種「關愛」的方式來使用這種「威權法」,孩子也並不一定能體會到父母意圖表達的關懷。舉例來說,從上幼稚園開始,唐娜的父親就試著在打屁股的同時告訴她:「我很愛妳的」來緩和唐娜的感受。但就像我們將看到的,唐娜只感受到權力;至於他說的:「我很愛妳的」則只讓她感到困惑。到最後,她還是和莎拉一樣感到不被賦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8
    $125
  2. 新書
    85
    $221
  3. 新書
    87
    $225
  4. 新書
    88
    $229
  5. 新書
    9
    $234
  6. 新書
    9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