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好個性:從肌膚碰觸開始

給孩子一個好個性:從肌膚碰觸開始
定價:200
NT $ 180
  • 作者:山口創
  • 譯者:李惠芬
  • 出版社:奧林
  • 出版日期:2008-09-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391898
  • ISBN13:9789570391893
  • 裝訂:平裝 / 168頁 / 16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體貼、善良、勇敢、負責任……在起伏不斷的人生中,仍能自信、愛人、信任、有勇氣……

  這些好品格、一顆美麗的心靈,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只是,要怎麼樣才能養出孩子的好品格、美麗心靈?又要從哪裡開始?

  答案是──從孩子小時的「肌膚接觸」開始……

  本書原文為日文。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再是順其自然地養育孩子,就能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的年代。身為身體心理學家的作者山口創先生,希望能運用最新的皮膚理論──肌膚接觸,告訴父母們如何在孩子小時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美好「心靈」。

  根據一項母黑猩猩和小黑猩猩的關係的研究指出,母黑猩猩只要抱起小黑猩猩之後,就再也不想和自己的孩子分開。這是透過母子之間的肌膚接觸來產生愛。人也是一樣。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被接受的,也因此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對自己產生了自信以及「人類是能夠信任的」強烈信念,並學會愛。因此,父母親應該及早觸摸孩子,使這些好品格在孩子的心靈中生根成長茁壯。

  擁抱是增加親子之間緊密聯繫的一種方法。透過父母的擁抱,將使得孩子產生安全感,而這種透過親密的肌膚接觸所獲得的安心感,將成為孩子探索世界時穩固的基礎。這樣的孩子,心中自然會產生一種對他人的信賴感,將來他們也會去相信人,並與人保有長久親密的關係。日後,即使被人背叛,也能夠重新站起來、發展新的人際關係,而且能夠在自己的要求與對他人的依存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良好的親膚關係,使得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因而也能讓孩子及早學會獨立自主。

  親膚關係對培養孩子的情緒也有很重要的影響。作者從一項研究調查中,發現母親與孩子的親膚關係愈頻繁,比較不會養成孩子衝動的個性,情緒也較安定;不會突然歇斯底里地哭鬧、亂發脾氣,個性較沉穩安靜。尤其,經常讓母親抱在懷裡的孩子,情緒愈是穩定。

  在肌膚接觸中,按摩也是一種增進親膚關係的好方法,不但能增進親子間的了解,還能培養孩子善解人意的心。因為,當父母對孩子按摩時,能夠確實察覺到孩子內心的狀態,自然會用最舒服的方式來觸碰孩子覺得最舒服的部位。相對地,孩子將透過身體感受到父母的貼心與溫柔,並學習到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他人。另外,父子間的親膚關係,總會令人連想到「飛高高」、「背小孩」或「騎在肩頭上」等畫面。當父親背著孩子時,孩子的眼睛是用與父親身體同樣高度的視線在移動,而這種方式,將培養孩子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的能力。

  聰明才智並不是孩子一生幸福無虞的保證,愛己愛人、自信、體貼、善良、信任、良好的情緒……這些美好心靈的因子,更能幫助孩子為自己創造健康、快樂的人生。培養孩子的好品格、美麗心靈,不是用說的,必須付諸行動,而且就從孩子小時的「肌膚接觸」開始!
 

目錄

序──給孩子一個無限大的心靈宇宙
不當的早期教育使孩子的「心靈」生病了
孩子的智能要發展得好,需要「身體」的引導
「皮膚」主導情緒的變化
心靈就是體驗每一件事後的「故事」

第1章 透過肌膚來培育孩子的美麗心靈

1 肌膚的觸感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什麼是「『肌』調相合」?
肌膚是身體內部與外界的界線
人都渴望與人有肌膚之親

2 在「撫摸」下成長的孩子更有自信
孩子不是機器人
安全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石
養育孩子是需要學習的
及早觸摸孩子,親子情感更親密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肌膚關係,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個人的戀愛型態早在嬰幼兒階段就決定了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膚關係,一個也不能少

3 美好的親膚關係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認識主觀的觸覺和客觀的觸覺
柔軟舒適的肌膚刺激,對孩子的腦部發育才有幫助
「撫觸」對於孩子教養的好處
母親的擁抱可以滿足新生兒重回子宮的慾望
皮膚慾求不滿將造成孩子行為不良

4 缺乏「撫觸」的孩子,將產生許多行為問題
養成孩子沉默寡言的父母
一被觸碰就會「緊張」的大學生
親膚關係不足的孩子易怒、具言語攻擊性
身體「受虐」的記憶將殘留在肌膚上
電視機養育長大的世代與棄養問題
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跳脫電視或電玩裡「虛構的世界」

第2章 培養孩子體貼心的親膚關係

1 透過模仿產生共感作用
培育孩子真誠的體貼心
要孩子擁有「體貼的心」,就先給他滿滿的關愛
「共感」與「同情」不同之處
做出和對方同樣的臉部表情才是真正的共感
同理心會使身體無意識地動作
嬰幼兒的模仿能力驚人
透過身體來理解對方
孩子是做出「與對方相同的動作」,而不是「眼睛所見的動作」

2 培養柔軟合宜、能感受周圍世界的身體
痛苦的經驗導致身體僵硬
一個人所經歷的記憶將刻印在身體裡
身體放鬆,心靈也會跟著放鬆
專業輔導員可以改變對方的身體
肌膚影響孩子的心靈培育

第3章 愛他,就多摸摸他

1 經常摸摸孩子,孩子可以更直接感到你的愛

重新看待傳統的親膚關係
陪伴孩子入睡好嗎?
和孩子「撓癢癢」
還沒有「他人」和「自我」之分的小寶寶就不會想要被搔癢
「想要被搔癢」的感覺是為了進行溝通
即使被搔癢也不笑的寶寶
媽媽有「不想再撫摸碰觸」孩子的心情是很正常的
孩子處於青春期時,不要侵入他的私人肌膚領域
母子間過於親膩將奪走孩子的男性能力
現代年輕人和他人之間的肌膚隔閡感
親膚關係也會改變犯罪的傾向

2 男、女兩性對於「撫摸」的感受有別
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受碰觸的機會少於女性
女性被碰觸時,會嚴格檢視對方是否有性「意圖」
比起觸覺,男性更在乎視覺
即使是夫妻,也會因肌膚觸碰而改變心情
不在乎親膚關係的男學生

3 自我「撫摸」的行為常可透露出一個人真正的心意
自我觸摸是感到不安或壓力的徵兆
自我觸摸是感到不安或壓力的徵兆
矛盾的舉止顯露出一個人真正的「本意」
皮膚的感覺是可以鍛鍊的
皮膚是你做判斷、值得信賴的伙伴

4 「撫摸的動作」可以療癒心靈
撫摸可以減緩心跳次數
自己撫摸自己,並不能達到療癒的效果
「撫慰」能夠治癒身體傷痛的原因
按摩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具有療效

 

內容連載

在「撫摸」下成長的孩子更有自信



孩子不是機器人
屬於靈長類的人類,就跟人類的始祖人猿一樣,是透過互相接觸來建立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可以把人猿彼此互相整理毛髮的模式看做是人類交往的原型,並由此得知人跟人在進行肌膚接觸時,不管接觸時的感覺是好是壞,都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波動。要說這是人類的本能,一點也不為過。

但自從十九世紀文明急速發展以來,不僅一般人之間的接觸變少了,就連親子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這樣的發展,甚至影響了育兒的教養方式。從古至今,我們都是強調要給孩子溫暖的愛,隨時待在孩子身旁、與孩子有親密的接觸,但在近代,這種方法卻被視為非理性的育兒方式。

進入二十世紀後,這股反對風潮更加強烈。美國行動主義先驅,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就曾經推行不能接觸嬰兒的育嬰方法。這裡的行動主義指的是,只有透過孩子的行動,才能掌握孩子的全部。孩子的慾望和情感等內在本質,全都被這個理論所捨棄。

約翰.華生曾在一九二八年出版的書中提到:「不可以擁抱也不可以親吻孩子,更不可以讓孩子坐在你的膝蓋上。如果非要親吻孩子,只能在睡前親吻孩子一次。早上的時候,也只能握手說早安。」書中將孩子描述成家電或機器人一般,父母只能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孩子,而不能給予溫柔、慈愛等情感性的對待。

但是不能碰自己孩子的教養方法,對母親們來說,簡直像是要剝了她們的皮一樣,因為抱抱孩子、親親孩子,本來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約翰.華生所提倡的育嬰方法,很明顯地和傳統方式互相衝突,這使得所有母親們頓時備感矛盾。但「不可以抱孩子,也不可以疼孩子」,畢竟是權威專家學者們的理論,母親們為了不想害了孩子,只好任憑孩子哭泣,即使孩子比預定時間提早肚子餓,也非得等到預定的時間才給孩子喝奶。

那麼,在這種育兒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後來又成為什麼樣的孩子呢?

五年、十年後,約翰.華生所推行的育兒法的影響逐漸顯現。在這種方法下成長的孩子,許多人的個性出了問題,甚至造成社會上的問題。

同是美國心理學家的普萊斯考特(Presscott)曾指出,這些孩子長大後,心中的不安與壓抑將十分強烈,尤其是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同時,因為對周遭環境缺乏感受性、不懂得給予關懷的孩子愈來愈多,將對社會帶來許多問題。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歸咎於這個行動主義的育嬰方法,但在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時期,父母卻不能碰觸他們,勢必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某種不良影響。關於這個部分,我將在稍後的章節以分析數據來證明其中的關聯性。

安全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石
過去的日本採取的是「寸步不離」的育嬰方式,這是一種母子之間親密不可分的育嬰方法。譬如,母親做家事時會將孩子背在背上,即使無法抱孩子時,也會請阿嬤幫忙抱著。晚上,大家一定會睡在同一間房間裡,將孩子放在大人中間,如同「川」字形,好加以照料;而當孩子想喝奶時就讓他喝,絕不會有讓孩子落單的時候。

觀察日本古時候的育嬰方式,我們會發現那是一種更為強烈的親膚關係。在日本江戶時代,有一種「嬰兒按摩」法,那是一種幾乎每天對孩子按摩的方法。但是這種日本傳統的育嬰方式,從明治時代進入戰後時期,就被歐美傳來的科學育嬰法認定為不科學而加以否定。從此以後,即使孩子在哭,父母連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都不行,必須暫時不予理會,好讓他能提早獨立。這和我們先前提到的不能觸摸孩子的育嬰方法完全一樣。

受到這股歐美風潮的影響,當時的日本家長也開始對孩子採取嚴格的態度。任職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的三砂千鶴,做了許多很有趣的相關研究。比如,目前她正在研究埼玉縣的名栗村裡,各年齡層女性的育嬰方式。

根據她的研究,現今已屆八十高齡的戰前女性和七十高齡的戰後女性,兩者的育嬰方式就截然不同。八十歲的女性在當時還會經常觸摸孩子的身體,但七十歲的女性已不使用這種方法,而是依照美國所傳入的育嬰方式來教養孩子。而現今大約六十歲左右的女性,則不再向自己的母親學習育兒技巧,大多是依照育嬰書籍來教養孩子。

依照三砂的研究,生產及哺餵母乳都是對母體具有高度衝擊性的行為,但在現今六十歲以下的女性身上幾乎看不到了。想想,我們所失去的傳統育嬰知識恐怕無以計算吧!

幸好,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卻吹起一股反動的風潮。受到這股風潮影響的日本,也因此開始重新審視觸摸嬰幼兒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育兒法就是美國和日本都很風行的撫觸照料法(Touch Care)和袋鼠育兒法(Kangaroo Care)。

所謂「撫觸照料法」,就是將嬰兒的全身裹上一條毛巾,溫柔按摩嬰兒的一種方法。袋鼠育兒法則是將嬰兒垂直地包挾在媽媽胸前,讓嬰兒充分感受到肌膚與肌膚之間親密接觸的一種方法。

今天,不管是在美國、法國或義大利等國家的育嬰書籍中,都可以看見強調親子之間的身體接觸,對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因為,擁抱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緊密聯繫,也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時時擁抱孩子、辛勤地照顧孩子,這種做法之前被認為會導致孩子「任性妄為」的個性,但這個觀念現在已慢慢被拋棄。現在的學者反而認為透過親密關係所獲得的安全感,將成為孩子探索世界時穩固的基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180
  2. 新書
    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