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雅俗

斟酌雅俗
定價:280
NT $ 45 ~ 252
  • 作者:林明德
  • 出版社:聯合文學
  • 出版日期:2009-01-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5228006
  • ISBN13:9789575228002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劉勰《文心雕龍.通變》云:「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檃括乎雅俗之際。」說明從日常生活中,可培養雅俗兩者間的審美觀。民間藝術即著眼於生活,先民的文化精神與藝術,透過民間豐沛的創造力與包容力,在生活中處處留下印記。

  推動民俗藝術三十多年的林明德,在本書中除了分享多場民俗藝術研討會豐美的成果外,也從民間戲曲、音樂、信仰、燈會、工藝、美術的觀照中領略逸趣,繼而在客家、原住民、福佬的飲食文化中,嘗到庶民的熱情與用心。

作者簡介

林明德(1946 ~ )

  台灣省高雄縣人,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副校長、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08~)。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學、台灣文學、民俗曲藝及飲食文化。

  1980年開始投入民間文學與民俗文化的研究。1995年接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十年之間,投入:(1)進行民俗技藝調查案與保存計畫案;(2)發揚與傳習民俗藝術計畫、策劃展覽與活動;(3)舉辦系列傳統藝術研討會。長期深入研究台灣民俗文化,將研究調查的結果融入活動企劃,使每一活動能精緻化、多元化,讓社會大眾能了解並欣賞民藝之美。

  著有:《中國傳統文學探索》(1981)、《文學批評指向》(1989)、《開拓生命情境》(1992)、《實踐生命理境》(1995)、《文學典範的反思》(1996)、《阮註定是搬戲的命》(2003)、《台中市飲食地圖》(2004),編有《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澳門的匾聯文化》(1997)、《台灣工藝之美》(1997)、《台灣民俗技藝之美》(1998)、《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研究》(1999)、《台灣民間工藝博覽》(2000)、《彰化縣飲食文化》(2000)、《台灣工藝地圖》(2002)、《台中飲食風華》(2006)、《鄉間子弟鄉間老-吳晟新詩評論》(2008)。

  目前總策劃「台灣民俗藝術叢書」並且結合產官學?動彰化學,總策劃「彰化學叢書」(五年六十冊)。

 

目錄

【推薦序】
臺灣工藝文化版圖的擘劃者──林明德    李奕興
全方位的民俗視野  李乾朗
本土文化的推手  梁瓊白
為本土文化研究衝刺 莊伯和
展露視野、趣味與創造力  陳義芝
放踵於里巷村野間  陳憲仁

【序】
在民俗研究引領風騷  李豐楙
【自序】
發掘民俗藝術的底蘊    林明德

多謝──民俗藝術二十五年的心聲
臺灣傳藝新地標
一趟深度的人文之旅
發現南瀛傳統藝術之美
鄒族人文之旅
開拓人文新境界
臺灣末代傳統文人
啟動彰化學──共同完成大夢想
解讀《大道真經》的奧祕
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
豐饒的保生文化祭
國家燈會光照諸羅
臺灣燈會在南瀛──為傳統節慶覓尋大方向
重返歷史情境的一場「內臺戲」
一場真情的洗禮
臺灣布袋戲界第一世家
為一代女頭手顯影
臺灣戲曲的推手
澎湖民間工藝家顯影
瀏覽臺北老工藝的風華
行草真人品──日記去年九二六
用心於筆墨之外
味在酸鹹之外
麻薩末傳奇
發現蚵仔的秘密
口碑就是最佳的招牌──彰化車路口肉羹的魅力
為巷弄美學平添若干元素
三更燈火五更天──臺中肉圓堅持原味  去括號
大廟前方正和飄醬香
龍潭老頭擺的滋味
中崎是桃園民俗糕餅櫥窗
百年老店玉珍齋
為糕餅文化開疆闢土
但憑滋味征服人──臺中太陽堂太陽餅  去括號
臺中飲食風華
豐饒多元的大溪豆腐文化
充實多元的茶藝季
吃飯皇帝大──台灣文化中鮮活的小吃印象

 

發掘民俗藝術的底蘊 林明德

  民俗藝術,是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與表演藝術。其底蘊豐繁,形式多樣,是俗民文化的結晶。

  臺灣族群多元,潛藏民間的民俗藝術,不僅流露民族意識與情感,也呈現多樣的美感經驗,這是臺灣族群的偉大傳統與文化資產。

  二十世紀七○年代,臺灣社會急遽轉型,人民生活與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改變,直接衝擊俗民文化,也影響了民俗藝術的命脈與生機,加上廟宇文化消褪,低級趣味充斥,大眾對民俗既陌生又鄙視,遑論民俗藝術的存活與價值,馴至民俗藝術的原始意義與美學。經過一場鄉土文學論戰後,文化主體意識逐漸浮現。一九七九年,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開始反思臺灣的人文處境,呼籲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資產,並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大家共識:「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藉以充實精神生活」。為了落實此一理念,於是調查、研究兼顧,保存、傳習並行,為臺灣民俗藝術注入活力,也帶來契機。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在〈傳統和個人的才能〉曾說:「傳統並不是一個可以繼承的遺產,假如你想獲得,非下一番苦工不可。最重要的是傳統含有歷史的意識,……這種歷史的意識包含一種認識,即過去不僅僅具有過去性,同時也具有現代性。……這是一個作家所以具有傳統性的理由,同時也是使一個作家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代中的地位以及本身所以具有現代性的理由。」(見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艾略特的論述雖是針對文學,但這種文學智慧也適合民俗藝術的解釋,尤其是「歷史的意識」之觀點,特具識照,能引人深思。

  我們確信民俗藝術與現代生活既可並存更可融匯,任何人在忙碌的生活裡,只要注入些許優美的民俗藝術,絕對有助於生命的深化、開展,從而提昇生活素質。人不能盲目的生活,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云:「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因為人文的反思,讓大家在富裕之後對充實精神生活與提升生活素質有了自覺,而重新思索民俗藝術的意義;加上鄉土教材的迫切需求,於是搶救民俗藝術的呼籲,覓尋民俗藝術的路向,一時蔚為風氣。

  基本上,民俗藝術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等特質,是文化資產的重要環節,也是重塑鄉土情懷、再現臺灣圖像的依據。更重要的是,民俗藝術蘊涵無限元素,經過傳承、轉化,往往能再創無限的契機,展現無窮的活力。例如:「雲門舞集」吸收太極導引、九轉金丹,創造新舞碼〈水月〉,氣機交替的語彙表現得多采多姿;「臺北民族舞蹈團」觀摩民間藝陣,掌握身段步法,重編舞碼〈廟會〉,騰傳國際;攝影大師柯錫杰的民俗顯影,民俗藝術永遠給他創作的靈感;至於傳統廟會的許多元素,更是現代藝術的觸媒,往往啟發了豐碩多樣的作品。

  三十年來,我們立足臺灣社會,開風氣之先,把握民俗藝術脈搏,或田調或研究或推動……,累積相當豐饒的資源。為了因應時代趨勢,個人有系統的規劃民俗藝術叢書,以作為鄉土教材的參考資料,其範疇概括: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民間工藝、飲食與休閒文化。每類由概論開端,專論接續,自成系統。「發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藝術」,是我們堅持的目標也是夢想。希望民俗藝術系列論述,能見證臺灣民俗藝術的底蘊,導引大家領略箇中奧妙,甚至也能替鄉土教學提供珍貴的資料。

  二○○四年春假時節,聯合報副刊總編輯義芝兄見面就邀請撰寫一年專欄,主題針對民俗藝術。「林老師,透過平臺,讓大家分享您的發現。」在我遲疑之際,他肅穆地說。「目前身兼系務、校務,可能……」我話都沒說完,他立即回應:「您民俗經驗三十多年,相信必能舉重若輕,引人入勝,請幫個忙,專欄名稱由您決定,謝謝。」

  就這樣,我推出了「斟酌雅俗」專欄,兩週一次。一年二十六篇,每篇一千字左右。書寫範疇大概依據個人多年來挖掘臺灣民俗藝術底蘊的一些發現,兼顧知、感與趣味,以簡淨的文字表述。發表過程,深獲讀者的共鳴,可見民俗的魅力;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主動預約出版,讓我感動,多謝悔之的肯定與促成。新書出版之際,感謝豐楙兄的序,以及李乾朗、李奕興、梁瓊白、陳義芝、陳憲仁、莊伯和諸位知己的推薦。這些毋寧是對「民俗藝術的園丁」的一種鼓勵。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6
    $45
  2. 二手書
    16
    $45
  3. 新書
    79
    $221
  4. 新書
    85
    $238
  5. 新書
    88
    $246
  6. 新書
    9
    $252
  7.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