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定價:380
NT $ 170 ~ 356
  • 作者:阿多諾
  • 原文作者:Theodor W. Adorno
  • 譯者:彭淮棟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9-03-2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33912
  • ISBN13:9789570833911
  • 裝訂:平裝 / 4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阿多諾這本眾所渴待,但他生前未能成書的《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1993年才在德國出版,距作者1969年世紀將近四分之一世紀。本書彙集的這批重要、發人深省的劄記,以及許多也以片斷形式存世的散篇,阿多諾形容是他「貝多芬經驗的日記」。

  阿多諾自幼彈奏貝多芬作品,熟讀貝多芬總譜,1937年興起大規模研究貝多芬之念,有志據此研究寫成「音樂哲學」,此後三十年做成四十多本劄記,念茲在茲,亟欲成書,但一方面戰亂流亡,不暇整理,二方面他求全心切,總覺茲書體大,不宜率爾,因此直到辭世,猶未著手寫書。

  阿多諾專家Rolf Tiedemann盡蒐阿多諾所遺劄記,依照劄記的內在邏輯與關係脈絡,加以組織,賦予結構,配合阿多諾生平所寫關於貝多芬的散篇文章、電台廣播,以及阿多諾諸本成書著作中討論貝多芬的章節段落,加上不厭詳盡的注解,統合成一本理路連貫,從哲學、社會學、美學、音樂學、文學等角度觀照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阿多諾自己想寫的貝多芬書永不可得,但編者追摹他的原意,重建現場般建構阿多諾的「貝多芬書」圖像,這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堪稱可能未中,但應不遠,不但為阿多諾著作集增一瑰寶,在多芬研究裡也是一本扛鼎之作。

作者簡介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

  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美學家、音樂學家、作曲家,「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成員,在上述各領域影響深遠,著有《啟蒙辯證法》、《現代音樂的哲學》、《多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否定的辯證法》、《美學理論》。

譯者簡介

彭淮棟

  1953年生。譯有《後殖民理論》(Bart Moore-Gilbert)、《意義》(博藍尼)、《俄國思想家》(以撒?柏林)、《自由主義之後》(華勒斯坦)、《西方政治思想史》(麥克里蘭)、《鄉關何處》(薩伊德)、《現實意義》(以薩?柏林)、《美的歷史》和《醜的歷史》(艾可)等書。

 

目錄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音樂與概念
第三章 社會
第四章 調性
第五章 形式與形式的重建
第六章 批判
第七章 早期與「古典」階段
第八章 交響曲試析
第九章 晚期風格(一)
第十章 不具晚期風格的晚期作品(二)
第十一章 晚期風格(二)
第十二章 人性與去神話

附錄
編輯說明
編後記
劄記片斷比較表
索引

 

內容連載

〈第三章:社會〉選錄
文本1:論音樂與社會之間的中介


觀念史,連帶而言,音樂史,是一個自足的動機脈絡,一方面,就如社會法則產生彼此隔開的領域,另方面,如全體性的法則,在各個領域裡顯露時是同樣的法則。它在音樂裡的具體解讀是音樂社會學的一件基本要務。基於音樂領域的這種自立自主,其客觀內容的問題不能直接變成社會發生論的問題,但社會作為一個問題-其各種彼此對抗的力量的總體——會進入這些問題,進入精神邏輯。

想想……貝多芬。若說他是革命資產階級的音樂原型,則他同時也是一種擺脫社會監護,在美學上充分自主,不再是僕人的音樂的原型。他的作品炸碎音樂與社會恬然相安的圖式。在那種圖式裡,儘管音調和姿態上做足理想主義,社會的本質,他以全體性主體的代理人身分為之發言的本質,成為音樂自身的本質。兩者都只有在作品內部才能掌握,而非只靠意象就能掌握。藝術的建構,其核心範疇可以譯入社會範疇。這建構與資產階級自由運動的密切關係響透貝多芬的音樂,這關係是生氣活潑地展開的全體性。他那些樂章依照它們自身的法則彼此組合,去變化、否定、肯定自己和整體,不向外瞻顧,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那些樂章近似那個以其力量推動它們的世界; 它們不是模仿那個世界來完成組合。

在這方面,貝多芬對社會客觀性的態度近於哲學態度-在某些要點上接近康德,在決定性的要義上接近黑格爾-而非某種可疑的照鏡子擺姿勢:在貝多芬的音樂裡,社會是以無概念的方式被認知,而非如照相般照下來。他所說的主題展開式作品(thematische Arbeit),是對立命題、個別興趣彼此磨蝕。控制他作品的化學機理的那個全體性,那個整體,並不是一個照圖式來納入各種細節的總括概念,而是那主題展開式作品及其結果(完成之作)的縮影化身。這裡有個傾向,是盡可能取消作品賴以成立的自然材料的特質(entqualifizieren)。各樂章的動機種子、殊相,與共相是一致的,是調性的式子,它們被降成本身不具意義的東西,而且就如個人主義社會裡的個人,被整體預塑。發展中的變奏-社會勞動的象徵-是規定了的否定:從一度被設定的事物裡,它不斷帶出新的、經過提升的東西,方法是摧毀那被設定的事物的直接性、準自然形式。

但是,整體而言,這些否定理應 -例如在從來就與社會實踐不一致的自由主義理論裡-具有肯定的效果。個別細節的修剪與彼此耗蝕,受苦與殞滅,被等同於一種整合,這整合以將個別細節揚棄來賦予那些細節意義。此所以,在貝多芬作品裡,乍看最形式主義的殘餘——那些被揚棄之物經過結構動力而仍未動搖的重複、重返-其實不單純只是外在、傳統的東西。它的目的是要確定這過程是它自身的結果,就像社會實踐裡下意識地發生的情形。貝多芬一些意蘊最深的觀念擺在重複那一刻,做為同樣事物的重返,頗非偶然。它們,作為一個過程的結果,為先前發生的事情提供圓說。令人豁然開朗的一點是,黑格爾哲學——其種種範疇可以毫無勉強,適用於這個在觀念史的意義上不可能受過任何黑格爾「影響」的音樂的每一細節——和貝多芬的音樂一樣了解「重複」(Reprise):黑格爾《現象學》最後一章,絕對知識,內容無非整部著作的撮要,這部著作聲稱已在宗教上臻至主體與客體的同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5
    $170
  2. 新書
    85
    $323
  3. 新書
    9
    $342
  4. 新書
    9
    $342
  5. 新書
    94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