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

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
定價:320
NT $ 288
  • 作者:艾佛瑞.吉伯特
  • 原文作者:Avery Gilbert
  • 譯者:張雨青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9-03-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64544
  • ISBN13:9789573264545
  • 裝訂:平裝 / 29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般人總以為狗的嗅覺比人類靈敏、盲人的嗅覺特別強,而香水師的嗅覺能力絕對超越常人,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誤認知,他們只不過比一般人更擅長「思考」氣味罷了。

  因此,嗅覺專家吉伯特決定帶我們暢遊氣味的異想世界!在這本書中,他運用深入淺出、幽默有趣的筆法,介紹許多近期關於嗅覺的科學發現,以及與氣味有關的當代文化觀察,像是改變商店裡飄散的氣味,可以刺激顧客的潛在購物慾嗎?氣味如何啟發詩人、小說家與音樂家的創作能量?博物館如何保存史坦貝克小說裡的「沙丁魚罐頭工廠」氣味?紅酒和啤酒的香氣如何用科學方法來分類與評鑑?媽媽總認為自家寶寶的便便比別家寶寶香是真的嗎?為什麼每一種文化都有一種奇臭無比的食物象徵族群認同,像是台灣人愛吃臭豆腐、日本人愛吃納豆、瑞典人愛吃發酵鯡魚、東南亞人愛吃榴槤?

  本書將帶你優遊於科學知識、工業應用、文學藝術電影之間,深入了解「氣味」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許你懷疑科學家說「氣味只存在於我們大腦中」,也對於清清如水的香水竟可締造極高的經濟規模而感到不可思議,這些關於氣味的知識與文化意涵既有趣又令人驚奇,絕對讓你「大開鼻界」!

作者簡介

吉伯特

  心理學家、氣味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對人類氣味感知方面的開創性研究發表於許多科學期刊,並與各國香水公司合作,協助設計出一系列商用氣味,用途十分廣泛,包括香水到貓砂。他住在美國新澤西州,設有個人網站:www.averygilbert.com。

譯者簡介

張雨青

  台灣大學化學系學士、海洋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理律法律事務所專利日本組法務專員。譯有《學蜘蛛人趴趴走》(獲得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佳作)、《企鵝腳為什麼不結冰?》(以上遠流出版),合譯有《誰怕科學怪人?》(新新聞),其他譯作散見《科學人》雜誌。

 

目錄

出版緣起 002
專文推薦 嗅聞,是一場無比豐饒的盛宴∕葉怡蘭 004
緒論 歡迎光臨嗅覺的異想世界! 011
第一章 你認得的氣味有幾種? 013
第二章 哪些氣味分子搞的鬼? 043
第三章 嗅覺天才與怪胎 073
第四章 嗅聞的藝術 105
第五章 鼻子嘴巴哥倆好 125
第六章 惡臭的奇異影響力 147
第七章 嗅覺激發的想像力 163
第八章 好萊塢的嗅覺特效大夢 187
第九章 氣味行銷新趨勢 215
第十章 氣味喚醒的記憶 237
第十一章氣味博物館 255
第十二章嗅覺大未來 281

 

推薦序

嗅聞,是一場無比豐饒的盛宴∕葉怡蘭

  從事飲食寫作與研究工作多年,始終知道,嗅覺,在整體品味過程中,重要度絕對超乎味覺之上。味覺所能辨識之味少少不過「酸、甜、苦、鹹、鮮」數種;然嗅覺所能體察的香氣,卻是無以數計。所以,我們從一道美食所領略到各種各樣的「味道」,以及隨之油然而生的震懾、傾倒、感動,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由來自「香」的迷魅、而非僅只是「味」的喜悅。

  而事實上,在專業飲食領域裡,論斷高下優劣之客觀標準,絕大多數,也多以嗅覺所得的評價為最主要依歸。遂而,在整個「品嘗」的過程中,不管是一杯酒、一盞茶、一匙蜂蜜、一枚新鮮水果、一片巧克力……,只要品質夠上乘,我總覺得,不待真正入口,在嗅聞的階段,往往便已然是一場無比豐饒豐富的盛宴。也因此,展讀《異香》此書,對我而言,著實多有共鳴。

  《異香》從理性和科學的角度出發,深入呈現、剖析嗅覺的奇妙世界。然難得的是,書中雖條列大量的科學實證、研究結果、調查報告,從各種角度針對關於嗅覺的知識、影響與迷思一一進行說解、論述,但整本讀來,卻一點也不覺艱澀靡蕪。

  我認為,全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作者艾佛瑞?吉伯特充分掌握了嗅覺之為人類感官所特有的感性特質,在各篇章裡,不斷極力追索著與其他美好事物與領域的聯繫--文學、音樂、電影、藝術、歷史、文化、城市……,還有,令我讀來最是趣味盎然的飲食。讓人由衷感受到,吉伯特於專長的氣味科學之外所具備的,寬廣的興趣與博聞與熱情。

  最有趣是,書中列舉了大量著名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許多甚至舉以和科學研究與作者之歸納分析互為對照,使知與感、心與覺在此中不斷交錯、對映、印證,十分耐人尋味。

(本文作者為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站主)

 

內容連載

世界上總共有幾種氣味?這個問題頗怪,但很發人深省。把你腦袋裡關於氣味的記憶從頭到尾翻過一遍,你會找到烤焦的吐司、刮鬍膏、阿嬤的廚房還有松樹;念高中時用的那本袖珍字典,裝訂處也有一層氣味怪異的膠。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講出一大堆氣味,卻很難把它們一一編號。我們終其一生聞過的氣味遠不及世界上所有氣味的總數,那我們要如何計算呢?

某些人認為這根本不是問題,他們只估個大概,要不就乾脆轉述其他人的估計值。新聞記者老愛說,我們能夠嗅出三萬種不同的氣味。新時代運動大師墨菲(Michael Murphy)在《人體大未來》(The Future of the Body, 1992)一書就引用了這個數字:「根據一家(香料)製造商的計算,專業人士能夠分辨超過三萬種氣味的細微差異。」墨菲則是從德國科普作家卓瑟(Vitus Dröscher)於一九六九年的一段話中得知這個數目:「有家香水製造商已經算出,真正的專業人士必須分辨出至少三萬種氣味的些微差異。」卓瑟並未說明數字的出處,他的依據或許是《科學文摘》(Science Digest, 1966):「工業化學家已經鑑定出大約三萬種不同的氣味。」只可惜這本雜誌也沒註明出處。我想,這可以證明早在網際網路問世之前,各種媒體已經充斥著似是而非的事實了。

調香師的煩惱
「氣味空間」是個虛構的數學領域,涵蓋一切可能的氣味。在氣味空間裡,葡萄酒和啤酒的香氣僅是冰山一角;氣味全域遠非人類的鼻子所能察覺。香水與古龍水在氣味空間裡占了很大的區塊,市面上至少有一千種香水與古龍水,每年還以二百種的速度增加,隨便一種都含有五十至二百五十種成分。若有任何人必須持續追蹤一大堆氣味,當然就是創造香水與古龍水的調香師了。

香水調製技術自從文藝復興時代在義大利開花結果以來,實務方面的核心並未有太大變化。在那個年代,手邊可用的成分不超過二百種,全都出自天然來源,有植物性(精油、樹脂、香料與樹皮)也有動物性(麝香與麝貓香)。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有機與合成化學領域創造出一大群新原料,有些是新穎的人造分子,其他則是從自然界的複雜混合物分離出來的純物質。於是,現代調香師的調味盤比前人大多了,要熟記這些原料自然更加困難。他們要怎樣才不會弄錯呢?

專業調香師卡爾金(Robert Calkin)與傑里內克(Stephan Jellinek)解釋:「調香師剛入行時,一見到實驗室的藥品架上排滿了數百瓶原料,不僅怪異且通常不太好聞,心頭可能就涼了一大截。但對有天分的學徒而言,學習辨認它們其實不像最初想的那麼困難。」根據這些專家的說法,竅門在於不斷精進一些特定的認知技巧,也就是學習新的心理類別(mental category),以及如何將新的氣味套用其中。想成為調香師,你要做的不是學會聞香,而是學會「思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