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

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
定價:260
NT $ 110 ~ 234
  • 作者:約翰.伯格
  • 原文作者:John Berger
  • 譯者:吳莉君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9-05-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5062
  • ISBN13:9789861735061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繼《觀看的方式》、《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後,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在最新著作《留住一切親愛的》裡,通過不同的形式、體裁,以最感性的抒情訴求,喚醒眾生心中的普遍性。

  《留住一切親愛的》以非凡的清澈與勇敢透視這世界的深沉苦難,並提出有助於終結這些苦難的觀念與行動。伯格可說是這個時代最受推崇、最善於描述、也最富有熱情的作家,他集文學、藝術、美學、文化、反戰意識於一身,透過這本情感豐沛的文集,對911之後的世界提出最深刻的反省與映照。從卡崔娜颶風、911事件、7月7日炸彈客事件、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到中東地區的重創流離,伯格在這一連串的政治對抗運動中,帶領我們探索無以數計的個人選擇、遭遇、啟明、犧牲、欲望、悲痛和記憶。政治抵抗在今日究竟意味著什麼?

  《留住一切親愛的》一書,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對這個問題提出深刻而激進的反思。本書更呈現作者如何結合其藝術觀點與行動主義,試圖為讀者解釋過去六年來這世界所發生的種種情事,皆由人類的生存、反抗、欲望、愛等引起的。在本書裡,伯格分析了恐怖主義的本質以及隨之而來的深沉絕望。他書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無家之人,如何在貧窮與戰爭的迫害下淪為難民。他討論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土耳其......所有飽受資本企業或軍事準軍事權力欺凌壓迫,以及一般公民的生活自主權或最基本自由遭到剝削的地方。

  伯格在這本文集中以精練的文字直指以下幾個本質問題:我們如何支撐自己生存下去,權力在誰手上,以及我們正在如何改變自然。

  對伯格而言,專注而熱切地觀看這個世界,正是一種同情的形式。

  而這充滿啟發性的優雅文字,正是他對後911世界的同情關注。

  他藉由精練的文字表達知識分子的人道關懷和正義感,甚至以睿智的眼睛,澄澈的心靈,勇敢面對冷漠世間的深沉絕望。

  唯有書寫世界的苦痛,引起眾生的共鳴,才能釋放內心的溫暖,提醒我們美好的另一面。

  伯格的創作角度和批判精神,毫不遜色於薩依德、霍布斯邦、馮內果、桑塔格。

  他凝鍊的遣辭用句和思考方式,更媲美於蒙田、梭羅、惠特曼、狄更斯、紀伯倫、培根、D. H. 勞倫斯等文學大家,可謂集大成者。

  有如一本無法用傳統體裁定位的書,伯格動人的敘述方式,彷彿一種對應的文體形式,使《留住一切親愛的》堪稱當代最新的《戀人絮語》之典範。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11.5-)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1926年出生於倫敦。1944至1946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Chelsea)藝術學院就學。1948至1955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

  1952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身分竄起。從那時起他陸續出版了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這本書是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裡的某些概念為出發點。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1958年,他創造了一種別出心裁的小說體,包括1972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並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撰寫電影劇本《2000年約拿即將25歲》,以及多部電影劇本。他還撰寫了多部舞台劇本。在過去的這二十多年,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山中居民的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他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雖已年近八十,依然十分活躍,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且表現形式不斷的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其獨特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還有《永恆的紅色》、《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藝術與革命》、《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留住一切親愛的──獻給伯格
死者經濟學十二論
渴求當下
七重絕望
永不言敗的絕望
我將輕柔訴說我的愛
我們身在何方?
反恐戰爭或恐怖戰爭?
讓我們想想恐懼
石頭
我們腦中的合唱團或帕索里尼
冷酷大師?
牆外餘生十帖
血肉與言說
關於脫節
所在十帖
欲望的另一面
悉心細看──兩位女性攝影師
 

內容連載

我將輕柔訴說我的愛
I Would Softly Tell My Love
(取自《留住一切,親愛的》第六篇)


週五。
  納欣,我正在哀悼,我想與你分享這份哀悼,一如你和我們分享了如此眾多的希望,與如此眾多的悲傷。

      電報來自深夜
        只三字:
      「他死了。」

  我正在哀悼我的朋友璜‧孟尼諾斯(Juan Muñoz)*,一位精采的藝術家,他做雕刻和裝置,昨天,他在西班牙的一處海灘上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有件事我很迷惑,我想問你。自然死亡不同於犧牲,不同於被殺或飢餓而死,自然死亡首先帶來的是震驚(除非死者已經臥病多時),然後是巨大無邊的失落感,尤其是死者還那麼年輕……

    白晝破曉而來
    但我的房內
    籠罩著長夜。

  接著,是苦痛,訴說著自身永無止境的苦痛。然而,偷偷伴隨著苦痛而來的,還有另一種接近玩笑的東西,但不是玩笑。(璜生前是個很會開玩笑的人。)一種讓人產生幻覺的東西,有點像是魔術師耍了把戲之後捏著手帕的姿勢,一種輕盈,和你的感受截然相反的東西。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這樣的輕盈是一種輕薄,或一項新的指引?

  在我向你提出這問題的五分鐘後,我收到兒子伊夫(Yves)的傳真,他剛為璜寫下這幾行詩句:

    你的出現永遠
      伴隨笑聲
    和新把戲

    你的消失永遠
     留下雙手
    在我們牌桌

    你的消失
      留下你的牌
    在我們手中

    你將再次出現
      伴隨新的笑聲
    而那將是個把戲


週六。
  我不確定,我是否看過納欣‧希克美(Nazim Hikmet)*。我想發誓我看過,但我找不到相關證據。我相信是在倫敦,1954年。那是他離開監獄的第四年,九年後,他與世長辭。他是在紅獅廣場(Red Lion Square)的一次政治聚會上發表演說。他說了一些話,然後唸了幾首詩。有些是英文,有些是土耳其文。他的聲音雄渾、冷靜,非常個人,極度音樂。但那聲音不像發自他的喉嚨——或說,不似當下從他的喉嚨裡發出。那聲音聽起來,彷彿在他胸膛裡有部收音機,他用輕微顫抖的大手開啟、關閉。我實在描述得很糟,他的風采和他的摯誠,是那樣明顯耀眼。在他的一首長詩中,他描述了1940年代早期,在土耳其,有六個人從收音機裡聆聽蕭士塔高維奇(Shostakovich)的交響樂。其中有三個人和他一樣,正在坐牢。那是現場廣播;那首交響樂正在同一時刻的莫斯科演奏著,幾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在紅獅廣場上聽他朗讀詩作,我有種感覺,彷彿從他嘴裡說出的那些字詞,也是從遙遠世界的另一頭傳來的。並非它們難以理解(它們不難理解),也不是模糊不清或乏味無聊(它們非常耐聽),而是由於,訴說它們,是為了戰勝距離,是為了超越無盡的分隔。在他的所有詩作中,此地(here)永遠是他方。


    布拉格的一輛運貨車——
          一輛單馬車
      穿過古老的猶太墓園。
    運貨車上滿載了對另一城市的思念,
          而我是那駕駛。


  即便他還沒起身演講,只是靜靜坐在演講台上,你都可以看出他是個非常高大、巍峨的男子。「藍眼之樹」(the tree with blue eyes)這個外號,並非沒有來由。等他真的站起身子,你感覺他除了高大之外,還非常輕盈,輕盈到彷彿風一吹,他就會隨之飄遠。

  也許我真的從未見過他,因為那似乎不太可能,在一場由國際和平運動所主辦的倫敦集會上,希克美不可能讓他們用好幾根大索綁在演講台上,好把他留在地面,不飄到空中。然而,我的記憶是如此鮮明。那是一場戶外集會,在他唸出那些字詞之後,字詞們冉冉升入天際,而他的身體也跟隨著他所寫下的字詞向上飄飛,在紅獅廣場上越飄越高,越飄越高,飄升到昔日沿著希奧巴德路(Theobald’s Road)行駛的電車的閃亮火花之上,那條電車在三四年前停駛了。


    你是安納托利亞的
       一座山村,
    你是我的城市,
       最美麗也最不幸。
    你是一聲求助的哭喊——我說,你是我的故鄉:
       朝你奔去的腳步聲是我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2
    $110
  2. 新書
    9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