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書寫的歷史

文字書寫的歷史
定價:360
NT $ 220 ~ 324
 

內容簡介

文字,是判斷人類處境的一個依據。
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字體系看似獨立,卻又彼此暗藏聯繫。
各自完備的書寫體系,蘊藏了人類最深層的秘密。

  「書寫是聲音的圖畫」──法國哲學家伏爾泰。

  文字書寫的歷史引人入勝,這是一本入門書,特地為想要概括瞭解文字書寫史整體最新研究成果的人士而寫。全書的中心主題是世界主要書寫系統及其文字的起源、形態、功能與變遷過程,配以豐富的文物圖片。從早期塗寫於石頭和獸骨上的文字,到現代的電腦和網路上的書寫無所不包。

  文字的出現源始於資訊的貯藏,首先聚焦於西元前四世紀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書寫體系。引證了腓尼基和受它影響的希臘字母表,對孕育許多符號書寫的西方、中國、越南、韓國和日本等地的文字系統,都有深入的探究。並對西歐中世紀的手稿和印刷的歷史,以及引領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技術革新和拼字規則上,分別進行探討。書寫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社會動態,本書無不著墨。

  書寫曾經是少數幾千人的專業領域,如今是百分之八十五世界人口的實用技能,總數高達五十億。現代社會屹立不搖,處處仰賴書寫提供的基座。書寫展現賞心悅目的景觀。幾乎有六千年之久,人類對這個美景心領神會無代無之,視其為社會上用途最廣而且最能陶冶性情的工具。古代的書寫容許歷史藉滅絕已久的語言說話,當今看來特有目眩神移之魅。

  書寫已成為人類的知識最重要的工具(科學),社會的文化媒介(文學),民主表達與民眾知訊的管道(媒體),而且它本身就是藝術的表現(書法)。當今之世,完全以電子溝通為基礎的書寫系統正迅速蠶食到目前為止仍然以話語為基礎的書寫領域。書寫隨人類改變而改變;書寫是判斷人類處境的一個依據。

作者簡介

史提夫.羅傑.費雪 Steven Roger Fischer

  奧克蘭大學玻里尼西亞語言暨文學研究所所長。近年著作有:《閱讀的歷史》、《語言的歷史》、《語言簡史》、《太平洋島嶼史》、《世界末端的島嶼——復活節島風起雲湧的歷史》等書。

譯者簡介

呂健忠

  輔仁大學英研所畢,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以翻譯為志業。除了已發表的論文和劇評,以及和李奭學共同編譯的《西洋文學概論:上古迄文藝復興》、《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已出版譯作計有:《易卜生戲劇全集》(一)(二),馬基維利《李維羅馬史疏義》,《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慾文學選集》、《情慾花園:西洋中古時代與文藝復興情慾文選》,《奧瑞斯泰亞》等。

 

目錄

第一章 刻痕到書寫板
結繩記事
刻劃
圖畫書寫
符記
進一步的記憶輔助物和符號訊息
圖形象徵
算石
音化與最早的泥版

第二章 文字開始說話
埃及的書寫
楔形文字書寫
初始埃蘭文
印度河流域的書寫

第三章 說話的系統
比布魯斯的音節書寫
安納托利亞的音節文字
愛琴海與塞普路斯音節表
埃及與迦南的初始字母表
腓尼基字母
阿拉米文書寫家族
印度與東南亞的文字

第四章 萬用字母表的誕生
希臘字母表
麥羅埃文與科普特文
埃特魯斯坎
拉丁文
伊比利亞書寫
哥德文字
如尼文字
歐姆文字
斯拉夫文字

第五章 東亞「重生」
中文書寫
越南文書寫
韓文書寫
日文書寫

第六章 美洲
起源
薩波特克
後奧爾梅克
馬雅
其他書寫
米斯特克
阿茲特克
安地斯文字

第七章 羊皮紙鍵盤
希臘
拉丁文的中古時代
島嶼書寫
標點符號
紙張
印刷
受拉丁字母啟發而產生的創造

第八章 以文字書寫未來
雙言現象
拼字原理和拼寫改革
速記、象徵符號與「視覺語言」
書寫的前途
插圖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表

 

內容連載

第七章 羊皮紙鍵盤

印刷

書記複製書本相當花時間。即使在當今,複製《舊約》開頭的〈摩西五經〉就可能耗去一位猶太書記超過一年的時間,他的工作受到數百條法律的管制。以抄寫進行複製通常意味著書價昂貴而讀者稀少。讀者稀少表示識字率低,這對社會的發展相當不利。歐洲人大量躋身讀者的行列,這是十五世紀中葉發明印刷機以後才可能發生的事。歐洲怎麼進入印刷的時代,這裡頭有個動聽的故事。

印刷是「多重刷次的圖像溝通」。印製文本比用手複製每一個符號快多了。印製也一成不變保留原件,避免手抄複製的過程中經常發生錯誤與變更。這麼說來,印製的過程減少訛誤而確保存真,把整個文本轉化成權威的保證。早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蘇美的書記就已經使用單欄「圓柱印章」和雙欄「圓筒印章」把完整的文本滾印在軟泥版上,後一種採取兩欄反方向斜角壓印造成不同的印痕。

當今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字版印刷是西元前一千六百年古克里特的斐斯托斯圓盤。從這個圓盤看來,或許存真也是發明家在印製過程的寄意所在。雖然圓盤的愛琴海音節書寫可能受到黎凡特的比布魯斯字母的啟發,米諾斯希臘語的每一個「個—別—的」音節都有不同的打印卻有可能是由於當代印章的啟示。先前的印章只用於人名、地名或委託事宜,如今每一枚印章成了活字版的打印器,以便一個音節接一個音節組成完整的訊息。因其如此,米諾斯希臘人無疑該視為活字印刷的原始發明人。這樣引人注目的發明,古代地中海地區的人竟然沒能好好利用,此一事實跟這個發明同樣引人注目。印刷顯然只有當地人有限度在使用,然後就無疾而終。

中國擁有種種源遠流長的技術,最後促成雕版印刷的發明。雕版印刷以文本的整個頁面為最小的印刷單位進行複製,反觀活字版印刷,如斐斯托斯圓盤,製造文本的頁面用的是面積比較小而且可替換的印刷單位,如個別的詞符、音節或字母。西元前一千年,中國人利用陽文刻印,字體凸出,以之為模版可以多方複製印文。到了西元約一百年,紙一發明,他們透過拓印之類的技巧在這新材料上製出印文。六世紀時,中國的書記透過印石、焙燒粘土、木材和金屬,已造得出高品質的紙文本,複製過程不失真。然而,這仍稱不上雕版印刷,因為每一次拓印都得要使用原始文本。為了預防原始文本受損,書記很快就開始在木板上製造精確的複本,起先使用陰刻,線條下凹,後來改為陽刻。經過刷墨、覆紙的工序,他們在白紙上製造出黑色的字體。傳世最早、保存完整,又有年代可考的雕版印刷書籍是西元八六八年的中譯本《金剛經》。

一直到十八世紀,雕版印刷始終是中國、朝鮮和日本主要的印刷方式。經過那麼多世紀,印刷的技術實質上一成不變。文本先寫在薄紙上成為樣稿,然後把樣稿翻面,反貼在事先刷有一層稀漿糊的木板上。陰乾以後,把樣稿紙背的纖維搓掉,板面塗油使得留下的字跡清晰顯現,便於刻版。刻版師把版面空白的部分刻除,墨跡因此凸起成為浮雕。接著刷墨,用毛刷蘸墨,均勻塗在線條凸出的雕版上。再來是覆紙,溼潤的紙張平鋪在刷過印墨的雕版上。然後使用稱為耙子的特殊竹具在紙背刷印。有的雕版印刷使用金屬版,但是因花費高昂而不普遍。

印刷術於西元一千年快速傳佈東亞地區,主因在於佛經的需求量很大。雕版印刷填補了隨識字率提高而來的這個需求。搭這一趟順風車,東亞文學的產量遠遠超過同一個時期的歐洲。中國出版商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印製大量的文本,歐洲的書記卻持續逐字複製的抄寫工作。舉例而言,日本的聖德皇后在七六四年下詔印製一百萬份佛教真言,以便流傳全國各地,六年的時間終於大功告成。八三九年,日本的圓仁和尚在中國的佛教勝地五臺山看到了的某部佛經中的佛本生故事成千的印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1
    $220
  2. 二手書
    61
    $220
  3. 二手書
    72
    $260
  4. 二手書
    73
    $262
  5. 新書
    9
    $324
  6. 新書
    9
    $324
  7.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