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陷阱

美麗的陷阱
定價:340
NT $ 224 ~ 323
  • 作者:楊翠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08-12-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162042
  • ISBN13:9789860162042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作家藉由文字、主題,讓文學在或傷感詠嘆、理性析辯、高昂與低吟之間輾轉遨翔,在多元性、對話性、文學性等向度間,讓作品清晰發聲。

  本書收錄二十八位作家二十八篇作品,以知性散文為主。包括自我探索、社會關懷......等,不僅打破文學出版的「典律」特色,更有「年輕化」傾向。此外,藝術性也是文章的核心精神之一,充分兼顧知性與藝術美學的表現手法,讓作品更美好、更生動,從而讓讀者分享、參與這「美麗」的文學饗宴。

編者簡介

楊翠

  1962年生,台中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自立週報》全台新聞主編、《台灣文藝》執行主編、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現任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含台灣文學、台灣婦女史、性別文化研究。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學術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二二八口述歷史《孤寂煎熬四十五年》、與施懿琳、鍾美芳合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與施懿琳、許俊雅合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與施懿琳合著《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以及台灣文學研究論文10餘篇。

  楊翠以散文與文化評論見長,作品散見各報,內容多有關性別、文學、歷史、文化諸議題,富含社會關懷與文化批判,曾擔任台灣副刊「非台北觀點」、台灣副刊「理性與感性」、勁副刊「五肆運動」、聯合副刊「幸福紀念日」等專欄作者。

 

目錄

總序—映照時代與社會 呈顯新的視野與憧憬 / 李敏勇
序─靈魂的產聲 / 楊翠

性別
蔡逸君
聽母親說話
范銘如
母姨天下
周芬伶
紅脣與領帶
畢恆達
假如我是男 / 女生:一個非都會地區小學學生的作文
蘇芊玲
美麗的陷阱

社區
王浩威
擺脫臺北的中心陰影──談地方意識的建立
吳易叡
我們的大夢古根漢
蔣耀賢
可惜!拆了這些日式宿舍
向家弘
活的地圖與小吃──關於社區的短文兩則
馮小非
災難與幫忙
李遠哲
打造台灣新故鄉

學運
吳叡人
《山中書簡之一》經院之路
吳易澄
詩所教我的事
吳介民
野百合,何處尋覓激進的足音?
周馥儀
從野百合到社區學習——概論台灣學運的發展

生態環境
劉克襄
台灣自然環境一百年
何明修
台灣環境運動二十歲
陳玉峰
中央山脈
廖鴻基
賞鯨
曾貴海
高屏溪的夜晚獨白
王家祥
社區裡的樹
莊芳華
罐裝自然

農業
賴香吟
熱帶果樹
林宜澐
薄酒萊來花蓮
吳鳴

藍佩嘉
五二○,十七年後
黃春明
寂寞的豐收
馬紹.阿紀
無力的蘋果滋味

 

編者序
靈魂的產聲

  「青少年台灣讀本.散文卷(4)」《美麗的陷阱》,計收錄二十八位作家二十八篇作品,聚合成一幅星圖。這些作者們,以文字編織自我生命的航海圖誌,包括自我的探索與安置、社會的關懷與實踐;他們用靈魂,貼靠自己、四方出走,孕產出一座璀璨的思想星系。

  本卷的編輯策略,除揚棄以作者年齡排序方式,而以主題性相互串聯、對話之外,在作品選擇上,則考量幾個重要向度:議題性、多元性、文學性。以議題性而言,本卷與「青少年台灣讀本.散文卷(3)」《希望有一天》具有同質性,皆以知性散文為主,企圖建構「台灣文化論述」的某個斷面;而在區隔性方面,《希望有一天》聚焦於「大議題」,特別是關於「台灣」這個「象徵符號」,如何被各方解釋,同時具現在歷史記憶、族群關係、民主化與本土化等相關議題。而本卷則採取相對「微觀」的視角,試圖觀照「台灣文化論述」的多元面向──性別、社區、學運、生態環境、農業等。此即「多元性」的考量,期望能以豐富多元的議題取向,彰顯出台灣作家的精神圖像與關懷面向。至於藝術性方面,則是本選集的核心精神之一;本卷亦將充份兼顧知性的思考深度、思想密度,以及藝術美學的表現手法。

  本文的編選原則,除前述諸多考量之外,尚祁以更開放的眼界,來關照當前台灣散文的書寫趨勢與風貌。編選者認為,當前的「出版趨勢」未必即能精確而周延地反映出當代作家的「書寫風景」與「思想圖景」;因此,在編選策略方面,也揚棄前此皆以「已出版的散文專書」中的作家作品為選取對象之侷限,而擴及未曾出版專書,但對於該議題向來維持高度關切、並有一定成果的作者。據此,在編選過程中,編者群必須廣泛而大量地蒐集、閱讀、討論、對話、篩選;同時,在編選作業上,為使議題呈現多元性、又不致流於零碎繁雜,則仍必須擬設若干主議題,以統整串織二十八部作品;因而,為求本卷的內容編排得以眉目清秀,必須割捨許多優秀作品,難免遺珠之憾。

  本卷的特色,除前述的微觀文化、議題多元、作者群廣泛、打破文學出版的「典律」之外,最大的特色在於「年輕化」。本卷的作品群,包含許多六年級後段班(一九七0年代末)世代出生的書寫者,他們或者還在就讀碩士班,或者才剛結束學習的階段,他們為「台灣文化論述」傾注年輕的聲音。這些年輕的聲音,一如躍動的春之蛹,飽滿著批判的力道,亟欲破繭展翼,積極參與台灣政治社會文化改造的行動。五年級世代的吳叡人,在〈經院之書〉中,以思想深密、情感濃稠的文字,熱切真摯地掀開自己的記憶扉頁,向我們展示一段豐富的生命行旅,包括他與他的友人,如何以知識鋪設實踐的路徑,用青春的雙腳奮力行走其間;而六年級的吳易澄,則是從文學中找到實踐的能量、裝備與出發點,〈詩所教我的事〉正是一個青年知識份子與文學、與自我的親密對話;因為,「運動與改革」,都是從知識份子的自我內在出發起行。理想主義的知識份子,總是徘徊在一座內外通聯的橋樑,一端是如何安置自我靈魂,一端是如何確認實踐路徑;五年級吳介民的〈野百合,何處尋覓激進的足音?〉、六年級周馥儀的〈從野百合到社區學習〉,都具現了學生運動第一線實踐者的自我反思,他們努力梳理內在心靈地圖,建構外在實踐線圖,雙軌交織辯證,企圖延續前世代知識份子的理想,尋找他們自己世代的實踐之路。

  在散文的場域中,女性作者數量不少,然而在知性散文、文化論述方面,則相對較少,這是未來可以期待的一片天空。「親情書寫」是女性散文的重要主題取向,其中,關於母女關係,以及透過母女關係,對自我身世的探索、自我生命的安置等課題,都是女性散文的核心母題。此一核心母題的思想深化,具現在文化論述的面向,則是女性作者透過散文書寫,深思、析辨性別文化相關課題,探究性別文化形塑肌理的深層結構,並批判父權文化價值對女性生活情境、女性主體建構的負面影響。

  蔡逸君〈聽母親說話〉中,女兒貼靠母親、聆聽母親,用心靈映鏡速寫傳統母親的另一種容顏,傳達出她們的集體生活姿態與心靈之音。范銘如〈母儀天下〉中的母親,則是另一種典型,她們從女性典範身上「分香割火」,求取強韌的生命能量,並且,女性與女性相互加持與奧援,將這些火種傳遞給女兒們;因此,母女關係,是女性關係的原型。周芬伶〈紅唇與領帶〉也從家族女性群像的視角切入,思索女性成長、自我認知與認同、自我辯證的複雜心路。蘇芊玲〈美麗的陷阱〉則從性別文化的身體論述切入,寫出幾千年來女人如何被文化所建構的「美麗標尺」綑綁,而失去自我主體,並提醒女性揚棄文化魔鏡,從美麗陷阱中脫身而出。唯一的男性論述者畢恆達,〈假如我是男/女生〉一文,透過小學生的作文,觀閱性別文化如何被形構、又如何可能有鬆動的縫隙。

  除了關注自我的生命實踐,關切自我的性別處境與認同之外,本卷作者的另一個聚焦點是對生活週遭的關懷。首先是具體生活的「社區」,作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關懷家庭以外的生活環境,並且一致指出建立「社區意識」的重要性;對他們而言,認同、改善、美化自己所身處的在地生活空間,並由此凝聚「共同體意識」,才是當前台灣唯一的文化出路。王浩威〈擺脫台北的中心陰影〉正是要請我們將遠眺的眼睛收回,凝視腳下土地、關注具體的在地生活空間。吳易叡〈我們的大夢古根漢〉,深切反思一個在地政府以「古根漢大夢」經營在文化空間是否適切,國際化難道只是一種橫的移植嗎?或者,我們應先看見自己,才知道如何適當地與國際接軌?循此思考線索,蔣耀賢、向家弘的「社區意識」就十分具體;〈可惜!拆了這些日式建築〉中,被拆掉毀棄的不只是一些建築房舍,而是一個時代的生活蹤跡與文化遺產;〈活的地圖與小吃〉則從地圖與飲食文化的視角切入,反思地方意識的形構與失落。馮小非〈災難與幫忙〉則扣緊災難中的社區居民互動,思索建造緊密社區意識的意義與可能。以緊密的歷史意識與社區意識做為台灣住民的黏著劑,於是,李遠哲〈打造台灣新故鄉〉就有了無限可能性;透過每一個個體的努力,凝聚出草根在地的認同意識,建造出一處處美好的鄉鎮村街,這些美麗的小單元,也就組構成一個豐美的整體;一個具有優質文化創發能量的台灣新故鄉。

  在地意識的深化,即開展出對生態環境的深沉觀照。劉克襄〈台灣自然環境一百年〉以宏觀的視野,檢視百年來台灣自然環境的生命史,讓我們讀見人類的無情與環境的滄桑;何明修〈台灣環境運動二十歲〉正是在這樣的傷痛中展開,環境運動二十年,追求環境正義的理想,至今仍是一個必須堅持的進行式。陳玉峰〈中央山脈〉一文,則以「中央山脈」為特寫鏡頭,勾勒一座山脈的生命史,引領我們聽見地心的聲音。台灣島嶼山海共構,台灣自然之美繁複多樣;廖鴻基〈賞鯨〉讓我們歸返海洋子宮,感受母體溫潤;曾貴海〈高屏溪的夜晚獨白〉揉合山、水、人,召喚我們的心靈感官,撫觸土地的傷痛、聆聽河流的哀號。王家祥的生態關懷則更落實在具體生活空間;〈社區裡的樹〉中,透過繁樹靈魂的躍動飛舞,居民共創生活美學是有可能的。莊芳華〈罐裝自然〉中的環境思索,則是一個生活哲學的課題;她反省人們捨棄「真實的自然」,卻將自然「商品化」,透過消費而得到「虛構的自然」,這是如何的荒謬。

  從自然環境與土地空間的關懷出發,「農業」也是當代台灣文化論述的重要課題。賴香吟〈熱帶果樹〉藉由現實中各類果樹的氣味,以及文學中各種花果的身影,捕捉了一個芳甜的台灣圖像;林宜澐〈薄酒萊來花蓮〉則從飲食文化寫起,反思跨國流行消費文化「標準化」的貧乏與無趣;反之,吳鳴〈醬〉中的文化氣味,則喉韻婉轉多姿,饒富空間的厚度與時間的深度。然而,傳統農業的凋零,卻讓此種豐饒的文化姿顏褪色零落;藍佩嘉〈五二0,十七年後〉召喚我們對素樸的農民精神與農村文化的記憶與懷念;黃春明則以傷感的筆觸,守望著農業的黃昏,發出寂寞的嘆息;馬紹.阿紀〈無力的蘋果滋味〉從原住民的視角,端出一疊蘋果的滋味,那是濃郁的自然、芳甜的母樹、懷念的童年的複合氣味。

  這二十八位作者,以二十八篇作品,為我們編織出一幅動人圖景;那是跨世代知識份子的自我生命行旅,也是他們的社會實踐航圖。這裡的每一篇作品,每一個字句,無論傷感詠嘆、理性析辯、犀利批判,高昂與低吟之間,都是他們的靈魂的產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6
    $224
  2. 新書
    9
    $306
  3. 新書
    95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