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定價:280
NT $ 60 ~ 252
  • 作者:馬丁.瓦瑟
  • 原文作者:Martin Walser
  • 譯者:姬健梅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12-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369897
  • ISBN13:9789866369896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我的愛不知道我是誰,而我自己也不知道。

大文豪歌德一生中,最溫柔纏綿、最炙烈灼人的感情,在此昇華為「真實」與「藝術」。

甫出版銷售即破100,000萬冊
榮登《明鏡週刊》、亞馬遜網路書店各大排行榜
翻譯授權二十國

  在這段愛情中,男人是女人的初戀,女人是男人的最後戀情,兩人卻共譜了人生的悲喜劇。

「當他看見她時,她的雙眸正凝視著他。」

  小說的第一句從「眼神的花火秀」開始,場景為1823年7月11日黃昏,溫泉勝地瑪麗亞溫泉鎮的噴水池畔。大文豪歌德與烏麗克,雙雙墜入愛河。

他,73歲;她,19歲。

  這段黃昏之戀並非杜撰,而是真有其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形容它是「罪惡、唯美、荒誕、震撼人心的故事」!

  當代德語文壇大將馬汀.瓦瑟根據此文學軼事,寫下一則不可能的戀情,動人激昂而又溫柔纏綿,透過文字的力量與熱情,讓人折服於那排山倒海而來的情感。當馬汀.瓦瑟於讀書會朗讀此作時,德國總統親至現場聆聽,席間笑語不絕。「瓦瑟的新作有那麼好笑嗎?」評論家表示:「只因為寫得太妙了啊!」

馬丁.瓦瑟之愛情名言佳句

「的確有天堂,兩人彼此相屬;的確有地獄,獨缺一人。」
「世上根本不該存在不被愛的愛情。」
「愛神的箭是唯一具殺傷力的武器。」
「我的愛不知道我是誰,而我自己也不知道。」
「婚姻,只有在兩人當中有一方不若另一方認真時,才屬必要。」
「摩西的訓示少了最重要的一點。你不可戀愛,這才是第一誡。」
「戀愛中人乃刀槍不入,除了所愛之人,沒人傷得了他。」
「某些人會經歷一次重來的青春,而某些人一生只能年輕一次。」

作者簡介

馬丁.瓦瑟(Martin Walser)

  1927年3月24日出生於德、瑞、奧交界博登湖(Bodensee)畔的瓦塞堡(Wasserburg)。小時候父親去世,協助母親在餐館工作。十七歲時,被徵召入伍。退伍後,進入大學攻讀文學、哲學和歷史,以研究卡夫卡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任電台、電視台的導演。二十歲開始發表作品,三十歲起專職創作,目前定居於博登湖畔。

  出版作品近六十部,小說擅長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精神生活、情感糾葛,常刻劃細節和以譏諷手法反映社會現實。1978年出版小說《逃亡的馬》,觸及知識分子苦悶遁世心情,躋入年度十大暢銷書,並獲得評論界一致讚揚。曾經多次前往美國、英國大學短期講學,教授德語文學和創作。為德國四七社成員、國際筆會德國中心理事、柏林藝術科學院院士、德意志語言文學科學院院士。

  獲頒各種文學獎,包括四七社獎、赫塞獎、霍普特曼獎、席勒促進獎、畢希納獎、賀德林獎、德國書商協會和平獎等。除此之外,也獲德國政府頒發的「功勳勳章」,以及法國政府頒發的「藝術文學勳章」。

  作品有《半場》(Halbzeit)、《恐懼頂端》(Angstblute)、《愛情的瞬間》(Der Augenblick der Liebe)、《一個評論家之死》(Tod eines Kritikers)、《噴湧之泉》(Ein springender Brunnen)、《逃亡的馬》(Ein fliehendes Pferd)、《狩獵》(Jagd)、《菲力普堡的婚姻》(Ehen in Philippsburg)、《沒有彼此》(Ohne Einander)、《愛情的履歷》(Der Lebenslauf der Liebe)、《靈魂工作》(Seelenarbeit)、《燃燒》(Brandung)、《天鵝之屋》(Das Schwanenhaus)、《捍衛童年》(Die Verteidigung der Kindheit)等等。另有詩集《受虐之獸》(Das geschundene Tier)以及《生活與寫作: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三年的日記》(Leben und Schreiben. Tagebucher 1963-1973)。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近期譯作包括《K一頓卡夫卡》、《複製一個我》、《遊戲》、《撞上你愛上你》、《美麗的賽登曼太太》等。

 

推薦序

在我生命的冬季遇見妳的春天

廖輝英

  這是十八至十九世紀,以文學(代表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法學及植物和動物學名聞全歐的歌德,人生最後一場愛戀。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段短命的愛情,男主人翁歌德與女主角烏麗克熱情而緊密的戀人相處時光,只有短短四十九天。

  但這卻也是兩顆心靈生死相繫的世紀之戀。從斷念的一八二三年到一八九九年底女主角臨終那一刻,她始終珍藏著男主角寫給她的情書,不絕情念,幾乎貫穿整個世紀。

  這是一段被當時輿論視為不倫而裴短流長的畸情,男主角七十四歲,女主角區區只有十九歲,兩人足足相差五十五歲。在世俗眼光中,這是無以跨越的大鴻溝。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年齡相差如此巨大的兩個人,其實卻是心意相通的,歌德當然深受烏麗克亦藍亦綠的雙眸、青春靈動的身軀、慧黠的領悟力、有趣的言談所吸引;他深深陷於無法自拔的愛戀之中。而烏麗克並非如外人所見、只是單純對歌德的名望欽仰(一開始,烏麗克.弗萊佐和她家族成員「包括結了兩次婚、準備再婚的母親,以及兩個妹妹」,或許是出於一種與歌德交往,足以提昇她家族社會矚目力的想法)而接近歌德;她先是仰慕他的文采,將他詩作和文章倒背如流、朗朗上口;由傾慕而生愛戀,這位少女以實際行動宣示她對歌德追求的回應:在社交舞會中,兩人翩翩相擁、滿場飛舞,配合得那麼完美,完全看不出年齡差距,更絲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讓全世界的人都「打擾不了兩個戀愛中的人」;他們用無與倫比的絕佳默契,在化妝舞會的比賽,毋需事先溝通,兩人竟以維特和綠蒂的造形勇奪冠軍;即使已經七十四歲,但在情人的眼光裡,歌德仍是英俊的,烏麗克對他說:「你今天看起來很英俊」,其實就是你很英俊的意思。這不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又是什麼?烏麗克甚至在寫給他的信中自稱「你謙卑的女友」……種種跡象,在在顯示了少女烏麗克的傾心與愛意。

  所以說,歌德與烏麗克,事實上真的是兩情相悅。而且身為鰥夫、未曾再婚的歌德,年齡上的弱點,只要對象本身不以為意,其他人實在是無由置喙; 更何況「我的愛,不知我已七十歲,而我也不知道。」只是,「那些人不自覺地聯合在一起以各種文化與社會手段來對抗歌德的不像話」,的確令歌德受到干擾。

流言如火,傳遍波希米亞地區與歌德所住的威瑪;然而這不是最嚴重的事情。

  最致命的阻撓來自烏麗克的母親阿瑪莉.萊弗佐。她原先以接近樞密顧問兼國務大臣的歌德為增進她家族知名度的手段。誰知長女烏麗克竟與歌德認真談起戀愛!突然發現這個事實,加上接到歌德委請威瑪大公代他向萊弗佐夫人提親的事,讓她迅速採取隔離手段,一家人決定離開歌德也在的瑪麗亞溫泉鎮,前往卡爾斯溫泉鎮。而且對歌德的提親給了這樣的答覆:「顧慮在於:歌德在威瑪的家庭、兒子〔三十四歲〕、媳婦〔二十七歲〕、三個孫子,他們可能會因此而覺得不自在,這就使得一切大成疑問。」

歌德從此墮入人間煉獄。

  求婚不遂、不得不回到家裡的歌德,飽受那以他的妻子自居的媳婦歐緹莉的百般折辱和謾罵。歐緹莉把歌德的兒子當成她為了接近歌德而不得不接受的婚姻對象;而歌德則因「這些年來由於我的忍耐、參與和過失,才讓歐緹莉自以為是嫁給了我」;這樣的認知讓歐緹莉醋勁大發,她罵歌德老不尊、到處留情、染指少女、性侵兒童,以及更多難聽的惡言惡語。而且她可能買通郵局、截下歌德寫給烏麗克的信!歌德固然可以叫僕人到更遠的地方寄信,但是,他又如何能避開萊弗佐夫人拆看他給烏麗克的情書?他那麼愛她,但卻根本摸不到她、甚至連寫信也有困難,那種無處可訴、無處可寄的相思,每一分一秒蠶食著他。

  回到威瑪的歌德,由於他對烏麗克的愛被毫不留情地傳了開來,還被惡意地扭曲,因此他在威瑪的一舉一動受到別人的觀察和報導,這逼得他無法拒絕在那些他再也無法忍受的社交活動中露臉,而且必須掩飾他對烏麗克的思念、愛戀和患得患失的情緒波動,以免再度引發流言。他所寫的〈瑪麗亞溫泉鎮悲歌〉,既不能寄給烏麗克,也無從出示他人,在如此悲傷、抑鬱、企盼而孤獨的折騰之下,歌德大病一場、幾乎死去。

  他的痴念,最終成為絕念。不僅在於兩人的年齡差距,也在於歌德其實並非真正有錢、更無法以權勢相脅。他的過去就是他的未來,他的魅力來自他的成就,然而,即使他是「一個時代的活紀念碑」也無濟於事,一個只能給未亡人「遺孀撫恤金」的「年輕老人」,如何能和另一位算得上還年輕、昂藏活躍的珠寶商競爭?

  這一段急起驟斷的愛情,這一個戀愛中的男人,所有的悲歌都是獨白、所有的舞曲都是獨舞。其間他所經歷的一切疑懼不定、悲哀、自棄、自我鼓舞、猜測、孤立、絕望、掩飾(真情)、假裝(斷念)、偽裝(沒事)、焚衣絕念等等,「戀愛中的男人」種種情緒和情思,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如此細膩動人,又如此絕望悲情,從眉眼追逐到兩情相繫、從魂牽夢縈到過境不入,千迴百轉、句句哀怨而勇敢、字字纏綿又悽愴,詩人的愛情,百年後經由後世作家以小說的形式精準演繹,力道盡出、貫穿日月,令人不得不在暗夜裡掩卷長嘆!唏噓追尋那段不被祝福的千古戀情。

  讀這本小說,彷彿自身親歷一場盪氣迴腸、高潮迭起的戀愛;主角的書信、文章和詩作,經由作者貫通融合,成為一字一句都閃閃發光的詩篇。它不僅是一本非常動人的愛情小說經典之作,描寫愛戀的每一階段跌宕迷人,心思轉折細緻而絲絲人扣,句句精準美妙牽動讀者;它所描繪的動人筆法,更讓它成為絕佳的散文範本和詩作珠璣,頁頁扣人心弦,可以細讀品味,更足堪模仿練筆。

 

內容連載

第一部

1
他看見她時,她的雙眸正凝視著他;他的目光觸及她時,她的眼神早停留在他身上。這發生於一八二三年七月十一日下午五點,瑪麗亞溫泉鎮 的十字泉旁。幾百位上流遊客在散步漫走,手持玻璃杯,杯中是那名聲一年勝過一年的泉水,人人都想露臉於眾人的目光下。歌德不介意讓人看見,但寧願別人看見他在談話而非在散步。這幾個七月天裡,他一直和史登貝格伯爵交談,伯爵研究自然科學,比歌德小了整整十歲。歌德知道絕大多數的自然科學家對他的色彩學 最多也只有一分嘲諷的惋惜,但他對此仍不能釋懷。一旦碰上有人贊同他的色彩學,他在客氣、感激和百感交集之下往往難以自持。史登貝格伯爵就是這樣一位自然科學家,寫過一本有關史前植物的書,也就是說,他看得懂岩石裡保存下來的東西,而岩石是歌德目前最熱中的研究領域。

不過,在這個七月天裡,讓伯爵在一切自然科學之外仍對歌德具有吸引力是另有緣故。去年他們兩人都下榻於克雷博貝格伯爵經營成度假旅館的宮殿裡,而萊弗佐一家人也住在那裡,他們在阿瑪莉.萊弗佐的客廳裡初次見面。我們相識的,當時歌德朗聲說道,我們在史前時代就已經認識了。此言暗指史登貝格的著作,他略顯急促地走向伯爵,與他相擁。這頗不尋常,因為通常他在與人初次見面時多半站著不動,而讓對方走向他。

男爵夫人,我們兩個都爬過特普里茲(Teplitz)的雷山(Donnersberg),分別從兩側向上攀,而且都登上山巔,這件事我們寫信告訴了對方。伯爵說,他們根本就是兩個旅人,來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歷史區域,之後相遇,比較起彼此的經驗,並發現殊途而同歸彌足珍貴。

此刻在散步中,歌德任由史登貝格伯爵談論著瑞典化學家伯澤流斯 最近發現法國奧弗涅區(Auvergne)的火山岩跟此地卡莫爾丘(Kammerbühl)的火山岩十分相近,令人驚奇。

無論在何處,這類談話總能保護談話之人。但是今天歌德不止一次地從談話中向外張望。歌德患有近視,卻討厭眼鏡,這在他的社交圈裡人盡皆知,所以凡是戴眼鏡的人受歌德接見時,都會先摘下眼鏡。他曾說,眼鏡讓我情緒不佳,而大文豪說過的話自然是一傳十,十傳百。他本來無法從遠處認出他要找的人,可是阿瑪莉.萊弗佐和她的女兒,芳齡分別是十九、十六和十五的烏麗克、阿瑪莉和蓓爾塔,這幾個倩影他都能在任何距離之外,從一群散步的紅男綠女中辨認出來。他的確也認出她們來了,雖然四人之間的高矮關係有了改變,現在烏麗克個子最高,明顯超過她母親。

他領著伯爵朝萊弗佐一家人走去,其間並未打斷伯爵關於奧弗涅和卡莫爾丘岩石相似性的敘述,他和烏麗克四目相接,她在他尚未發現她之前就發現了他。

他感到一陣悸動、一陣波濤、一股湧自內心的衝動,腦中一陣灼熱。他覺得自己可能會頭暈目眩,試著藉由呼氣放鬆彷彿在痙攣中僵硬的前額和眼睛四周。在暌違了整整一年之後,他可不能用一臉訝異、痛苦和驚慌無措的怪相來慶賀重逢。

於是大家互相問候,年輕的母親顯然比三個女兒都更神采飛揚。烏麗克沉穩的目光還是他去年所熟悉的嗎?她和他定睛相望,等他終於按捺不住,非得開口不可時,他說:各位還請瞭解,我不僅研究岩石,也研究眼睛。是什麼能讓眼睛有更多的改變?是外部光線的變化還是內心情緒的起伏?因為一片厚厚的積雲正往太陽飄去,烏麗克的眼睛在這一瞬間──嗯,「一瞬間」這個詞不是很有趣嗎?──正由藍轉綠。如果那片雲不飄走,我們的烏麗克就有雙碧綠的眼睛。史登貝格伯爵,我們應該多研究這種雙重現象,看看究竟是外在因素還是內在因素影響較大。衷心地歡迎,夫人,還有世上最可愛的三人組,衷心地歡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1
    $60
  2.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