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搶救家園計畫

HOME:搶救家園計畫
定價:350
NT $ 45 ~ 350
 

內容簡介

  全球20億人都看過的真相——
  從空中往下看,就會看到地球的傷口

  許多人不瞭解現在的環境問題,已經不是為了一片風景或者一棵樹,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存。因為全球暖化,下一次金融危機會更嚴重,下一次的水災或旱災也只會造成更大的災害。所有的徵兆都已經非常明顯,但大多數的人都冷眼旁觀、拒絕相信。為了讓更多人明白我們正面臨著的迫切危機,國際知名攝影師亞祖-貝彤帶領我們到空中,讓我們看清地球的美麗與哀愁。

  他先以震撼人心的紀錄片吸引人們的目光,再搭配一個訴說完整故事的圖文書,一起在6月5日地球環境日推出。這個計畫囊括了全世界54個國家的景色,以嶄新的攝影技術,捕捉了開闊的全觀視野,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清楚看見地球每一個角落的現況。

  《HOME》這部影片花了將近兩年的拍攝時間,花費約5億5千萬新台幣元的製作費,是繼《不願面對的真相》以來,最受矚目的環保電影。法國總統薩科齊在看完電影之後,馬上宣布全法國每一個中小學生,都要能在學校看到這部影片,他甚至派專人將這部影片,送給美國總統歐巴馬。法國最知名精品業PPR集團(Gucci的母公司),他們旗下8萬8千名員工在看完影片之後,大受感動,所有人開始在網路上幫忙宣傳。

  而在《HOME》圖文書裡,不但捕捉電影遺漏的珍貴鏡頭,更加進電影中沒有說明的環保概念,包括各種地球資源和生命的起源、人類文明發展,一直到當今生態的失衡狀況。書裡以淺白的語言娓娓道來,使得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在地球上生活,是一件多麼難得、多麼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事情。同時,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快速理解當前環保新知,製作團隊特別繪製了許多張彩色示意圖,說明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森林保育、電力消耗等議題,幫助讀者馬上理解世界現狀。

  目前已經有超過20億人,透過電影、電視和網路,瞭解《HOME》這個計畫,並且開始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功不可沒的亞祖-貝彤因此成為聯合國環保大使,並且被《時代雜誌》選為2009年度環保英雄。他也將受邀出席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對於環境變化的比其他國家更加敏感,所以當北極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結果可能最先影響台灣,屆時我們可能會失去25%國土,西北部城市將沈入海中。因此,面對這個全世界都在談論的議題,台灣人更不能置身事外!我們只剩下不到十年的時間來停止環境惡化的趨勢,而現在悲觀已經太遲了。

  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我們每一個人有能力做出改變。那我們還在等什麼呢?

作者簡介

揚.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

  世界最知名空中攝影專家,1946年出生於巴黎。他的空拍作品以其震撼人心的美麗而聞名。

  由於亞祖-貝彤投身環保工作不遺餘力,並且收穫豐富,聯合國環境規劃屬(UNEP)在2009年任命他擔任親善大使,並頒給他聯合國地球鬥士獎。同年,他也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環保英雄。

譯者簡介

李毓真

  自由譯者,曾任里昂舞蹈雙年展及亞洲電影節即席口譯,現於法國勃根第大學研讀文學,語言及文化博士班,業餘從事表演工作並擔任藝術經紀。

 

前言
打造一個新世界

  為了呼籲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我執導了一部叫為《盧貝松之搶救地球》的電影(譯註:電影原名為Home),為的是希望人們可以因此改變,為我們生存的環境多做努力。在這本名稱同為《HOME》的書中,我和團隊將繼續探討環保議題,並且剖析在面對全球環境危機時,在地的生態學家和社會學家,又是如何以一種具體的方式及樂觀的心態,來處理這些環境問題。

  我們現在便正處於生態危機當中,全球有越來越多人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氣候失常;部分物種遭受滅絕的命運;水資源短缺;石油和礦產的蘊藏量越來越少。即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都對我們提出警告,但我們仍毫不在意,繼續因循故態,好像我們的環境沒有發生變化。我們不在乎的行徑,就像是雖然已經意識到這些危機,卻又不願意承認它們的存在。

  面對生態危機,人類難道沒有解決之道嗎?在世界各地,許多的企業家、地方首長和環保協會,早已全體動員,為環境保護共同發起新的技術和新的職業,並且倡導人類和自然之間一種新的依附關係。他們就此打造一個嶄新的紀元;一個比以往更乾淨的環境;一種更講求與生態互存的平衡,簡單來說就是更天然、更符合人性的生活空間。這即是我們想在這本書中傳達的新視野。

  在《HOME》一書中,我們除了得以窺見今日文明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危機,也更能體悟地球進化40億年來,留給人類許多珍貴的遺產。藉由這些文字記錄,我們倡導環保概念,希望可以就此改善生存環境,人類從此不再把地球當成取之不竭的大超級市場;相反地,我們應該尋找新的生活方式,並和地球維持良好的關係,因為地球是我們永遠的家。

  書中談到的各項議題,並非只是空談,而是記載目前為止人類為生態危機所做的一切努力。這是人類經過客觀評估和智慧判斷之後,所得到的心得,也是人類在了解自身和其他物種的共存關係後,所嘗試的生存方法。這些對環境全新的體悟,促使我們改變生活行為,我們因此變得更加幸福,因為,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抱持悲觀的態度已經太遲,面對生態危機我們已知道許多應對的方法,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

  既然如此,我們還在等什麼呢?

 

內容連載

什麼是生態學
「愛因斯坦曾經預言,一旦蜂群消失,人類只能再生存四年」

人類的總數約有60億,但是人類並非是地球上唯一的物種,和我們一同居住在此的,還有其他數十億的動、植物和單細胞生物。人類的生存和這些物種息息相關,但是我們卻討厭和他們一起分享地球資源。愛因斯坦曾經預言,當蜂群消失之後,人類將只剩下四年的壽命。他的見解很有道理。如果沒有蜂群,就不能傳播花粉,植物就會面臨絕種的危機,而且所有仰賴植物維生的動物都會受到影響,這其中也包含我們人類……

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不但彼此關係緊密,也和大自然建立起複雜的互存關係。我們可以從食物鏈中或是自然界的營養循環裡,發現他們相互依賴維生,靠著物種間數量對數量的制衡,達到一個相安互存的境界。這些緊密的依附關係,使得生物所需的基本元素,得以在物種間或環境裡,不斷地來回循環交換。這樣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持續不斷的,而且隨處可見,人類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便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著。首先,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利自己生長的營養;接著,二氧化碳轉變成植物體內的有機物,進到動物或是人類的口中,被消化成其體內的肌肉組織;等到動物身體被分解時,二氧化碳又再次回到土地或大氣中。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也會釋放出生物所需的氧氣。而當生物進行勞動而流下汗水,其中的水分子,也相同於大氣、河流、泥土及水果中的。這些分子同時存在於我們的大腦,和那些早已絕種的恐龍身上。因此,被我們稱為「生態學」的科學研究,其實就是在探討這些問題。

人類和動物的區別,是在於人類會思考,能夠了解物種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且知道如何藉由此種關係,維持生命的延續。就如同科學家阿貝˙賈卡爾(Albert Jacquard)所說,人類的獨特在於:「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明天」。

資料來源 : 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Evaluation des écosystèmes pour le millénaire,MEA)
參考網址 :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

本篇附圖為位於圭亞那(Guyane)卡烏山區(la montagne de Kaw)中的風鈴木(北緯4°30′,西經52°00′)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二手書
    28
    $99
  3. 二手書
    46
    $160
  4. 二手書
    6
    $209
  5. 新書
    85
    $297
  6. 新書
    9
    $315
  7. 新書
    9
    $315
  8. 新書
    9
    $315
  9. 新書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