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賈桂琳.諾佛葛拉茲(Jacqueline Novogratz)是知名公益創投基金「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的發起人與執行長,也是所謂「市場導向的慈善事業」(market-based philanthropy)的提倡先驅。

  本書從年僅二十六歲的賈桂琳.諾佛葛拉茲放棄了自己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金飯碗、決心投身於瞭解全球貧窮問題談起,她從美國到非洲,努力找出有力的方法來面對貧窮的挑戰。

  這一切要從她位於美國維尼亞州的家鄉開始說起。當年她得到了一件藍毛衣,這個禮物讓她愛不釋手。當藍毛衣已經小到穿不下時,它被送進了一個慈善舊衣中心。十一年後,在非洲盧安達的街上,她忽然瞄到一位小男孩正穿著她那件藍毛衣,衣領標籤上還有她從前自己寫上去的名字。

  那藍毛衣一路輾轉來到盧安達讓她明白:地球上每一個人都緊密相連,而我們每個人的行動(或不行動)或許都會影響到地球另一端、我們從未謀面的人。

  從滿腔理想、前進非洲卻差點遇難,到日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公益機構,賈桂琳.諾佛葛拉茲娓娓道出她所遇見的各色精彩人物的故事,其中包括肯亞貧民窟裡暗夜狂舞的女子、開設烘焙坊的未婚媽媽、盧安達大屠殺的勇敢倖存者,以及那些逆勢而為、努力為窮人提供基本民生服務的創業家。

  她讓我們看到,不論是可笑或可悲,許多立意良善的傳統慈善工作最後常落得前功盡棄。然而,一種她稱為「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的公益創投,卻可以幫助貧民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並改變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生命。

  《藍毛衣》不僅記錄了賈桂琳.諾佛葛拉茲成長的歷程,更是她召喚大家一同行動的呼聲。她邀請我們一起來為全球貧民爭取生命尊嚴,並重新思考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作者簡介

賈桂琳.諾佛葛拉茲 Jacqueline Novogratz

  賈桂琳.諾佛葛拉茲是非營利創投機構「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聰明人基金的宗旨是希望 以投資的方式,在開發中國家開創可以永續經營、為當地貧窮人口提供醫療服務、乾淨用水、另類能源及住屋等基本民生服務的在地企業。身為不斷創業的拓荒者,賈桂琳經常往來世界各地,目前居住於紐約市。

譯者簡介

姜雪影

  資深媒體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碩士,曾任《天下雜誌》資深編輯、時代基金會資深副執行長、IC之音電台總經理兼台長、淡江大學英文系講師。

  譯作包括:《通產省──推動日本奇蹟的手》(天下文化)、《製造新聞》(遠流)、《左右決策的迷惑力》(遠流)、《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天下文化)、《10.10.10──改變你生命的決策工具》(天下文化);著有《世紀之都:紐約》(天下雜誌)。

 

目錄

推薦序 在企業行為裡完成改良社會的目標 南方朔
序 他們形塑了我的生命風景
01 純真年代
02 馴良如鴿,勇猛如虎
03 美麗與哀愁之地
04 籃子經濟學與政治現實
05 藍色烘焙坊
06 在黑暗中漫舞
07 沒有地圖的旅程
08 全新的學習曲線
09 路邊的藍油漆
10 末日與重生
11 沉默的代價
12 機構決定一切
13 耐心資本家的養成教育
14 萬丈高樓平地起
15 放大變革的規模
16 共築美夢,共創未來

 

推薦序
在企業行為裡完成改良社會的目標
南方朔

   
  最近,台灣引進了兩本很重要、很有啟發性,但也讓人覺得溫暖的著作。

  第一本是艾金頓(John Elkington)及哈提根(Pamela Hartigan)合著的《1個理想x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The Power of Unreasonable People),這兩位作者乃是「施瓦布社會企業家基金會」的主要負責人,而該基金會則是「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施瓦布(Klaus Schwab)及其妻子所設立。這本著作以「任性」(Unreasonable)為題,乃是指出絕大多數人都在「合乎理性」(Reasonable),大家跟著既有的標準走,追逐自我的利益和利潤,這種人是讓自己適應世界,而「任性」的人則是「不合乎理性」,他們是真正的創造者,透過創造的成績來改變世界,讓世界來適應他們。這本書將近年來在全世界日益崛起的所謂「社會企業家」這種新現象,做了相當概括和整體描述。讓我們知道在這個不完美也不公平的世界,有許多創業家透過企業精神,獻身於各種具有改善貧富不均、創造符合人類公義,也具有環保意義的新專業,他們正在點點滴滴地改善著世界。

  第二本則是知名公益創投基金「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發起人諾佛葛拉茲(Jacqueline Novogratz)所著的《藍毛衣》。《1個理想x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是對「社會企業家」這個新現象、新趨勢所做的概括介紹;《藍毛衣》則是現身說法,將做為一個「市場導向的慈善事業家」或「社會企業家」的參與經驗、痛苦的歷程,以及收割的喜悅,提供出來與人分享。

  上述這兩本書,我讀過後,都相當感動。因為它們讓人珍惜和體會到,就在許多人都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全球資本主義是如何製造出許多不幸甚或苦難的時候,世界是已有許多人並不抱怨,反而是在黑暗中點起一小盞一小盞的燈火,為這個世界帶來機會與希望。他們正在把人類之愛,以另一種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加以展開。

  而要談這兩本著作,首先可能必須先回溯「慈善」這個概念及其實踐過程中的故事。

  人類從來就有善念、正因為心存善念,因而無論東西方,從很早開始,就有施粥施飯、濟貧助人,甚至捐獻給教堂、寺廟的善行,這也是人類榮耀上帝及諸神的一種良心呼喚。

  而這種以「施捨」為核心的慈善,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出現一次大轉換。那就以皮波迪(George Peabody)為先驅,大企業家卡內基、洛克斐勒等人為主力,所開創出來的「現代公益」。他們不再只是被動的施捨,而是主動的開創,如捐資辦學、資助醫學研究與科學創新,支持各種先驅性的教育與社會計畫學,這種現代慈善精神,舉世仍以美國為第一。就以二○○九年為例,儘管經濟不景氣,但是美國人民今年的慈善公益捐款估計仍可高達三千億美元左右。

  不過,儘管現代慈善公益這種價值已遍及全球,但這種價值的實踐仍有一個最大的死角,那就是各國真正的窮人乃世界上低度開發的地區。目前的世界,即便在已開發國家,貧富業已兩極。貧窮的人深陷在沒有希望的結構中,再多消耗式的慈善救助,對他們也是杯水車薪,而且對他們失去的尊嚴也完全無所助益,至於深陷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底層的低度開發國家,來自外國的慈善捐助或協助開發,它的意義實小。有時援助或協助開發,由於援助者的自我中心,它所引發的問題甚至可能還大過它意圖解決的問題。至於這些低度開發社會,在一九六○至七○年代,它們內部雖出現過「追求自主科技」以及「自主發展模式」這種聲浪,但因這些社會本身就低度發展,而且缺乏足夠的能力,因而所謂的「自主」,也只不過淪為空言。

  而這種情況的改變,一直要等到一九九○年代後期才開始逐步出現。而毫無疑問的,尤努斯(Muchanmad Yunus)鍥而不舍所開創出來的「微型貸款」,的確有著改變世界趨勢的意義,它顯示出:以一種企業經營的方式,可以更客觀有效率的完成行善的目標,這是一種寓有參與社會變革的資本主義運作模式,尤努斯的「微型貸款」可以讓窮人同樣可以接近市場,開創機會,而可能更重要的乃是窮人可以藉著自己的努力而獲得家當與尊嚴。人道、慈善可以在企行為中完成!尤努斯縱非第一人,但他無疑的已替「社會企業家」這種新角色做了先行的榜樣。在企業行為中也同時促成世界的改變,從此以後開始進入了人類的時間表。在《1個理想x10種創新=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這本著作裡,我們可以讀到無數的例證,他們沒有企業百大、五百大那樣的規模,但在人類新思惟、新價值的創造上,其重要性一點也不遜色。

  而《藍毛衣》可能就更特殊了。諾佛葛拉茲在高中一年級時送進舊衣回收箱的一件藍毛衣,在過了十一年後,輾轉到了非洲,穿在一個十歲黑人小孩身上。這是一種奇遇,它象徵了人類社會同為一體,每個人與別人乃是應為兄弟姊妹的新價值取向。這也是該書所要傳達的訊息。

  諾佛葛拉茲乃是奧地利裔美國人,從小即因自己的家庭經驗而想走一條與別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她大學畢業後,年僅二十六歲即前往非洲工作,參與協助婦女創業等工作。她的非洲經驗使她學得了謙卑、傾聽,對西方公司及團體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態的自我反省,也使她體會到,縱使貧困如非洲,只要善用資源,也都可以開創出機會。而最難得的乃是她在盧安達的經驗,使她的盧安達胡圖族屠殺圖西族這種世紀滅種大屠殺,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關照,而後她在「洛克斐勒基金會」及「思科基金會」的資助下,設立了「聰明人基金」這個具有公費性的創投基金,以企業經營的方式,完成了諸如提供清潔飲水、便宜的眼球人工水晶體,以及優質蚊帳……等計畫。這是一種新的企業模式,以不同於往昔的方法來調度技術、資金和市場,企業經營與社會慈善目標合而為一,資本主義並非長著人臉的野蠻人,又要以愛和公益存心,資本主義就可以完成慈善家所不能完成的使命。《藍毛衣》這本著作,很清楚的呈現一個「社會企業家」成長的過程,而最可貴的,乃是她初期的那些挫敗經驗及她所做的反省。

  因此,「社會企業家」這個概念是可貴的,這個世界誠然極不公平,貧弱者有太多阻力橫擋在他們個人及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傳統的慈善很難有效的發生作用,但現在時代已改變了,現在已有愈來愈多的企業人與創意家,他們並不只想發財致富,也不想只是咀咒黑暗,這是另一個企業世代的崛起,他們更想在企業行為裡達到改善世界的目標,以更有效的方式整合技術與市場,突破既有的困難。

  「社會企業家」這個新的志業,其實剛剛才揭開舞台的序幕而已,往後還會有更多機會在等待他們去開創。

  「社會企業家」這種趨勢的出現,在現代「慈善公益」這個領域,可以說是第二次革命。卡內基那一代是第一次革命,它將企業家的責任意識舉了出來,而第二次革命則設定出了新的企業精神,將企業與行善、社會變革等合而為一。我不知道這種「社會企業家」精神對台灣有何意義,但我相信,將來在我們社會裡一定也會出現這樣的人物,以極佳的做法,來解決我們社會的問題!


他們形塑了我的生命風景

  二十五年前,我並沒有明確的計畫來支持自己的熱情。

  我當時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議年輕人的:從當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的機會。

  古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幸的是,當我勇敢邁開自己的第一步時,卻栽了個大跟斗。我從小就夢想改變世界。二十多歲時,我隻身前往非洲,一心想要拯救那個「黑暗大陸」,但卻發現,非洲不想、也不需要我的拯救。在非洲,我看到許多立意良善的慈善、救濟行動弄巧成拙;這些行動不但沒有達到濟貧救苦的目的,有時反而使情況變得更糟。盧安達大屠殺對我深愛的盧安達人所帶來的巨大傷害,更讓我的遠大夢想萎縮。我開始認清,只要能讓這個世界有點小小的改變,或許就該心滿意足了。

  然而,只有一點小小改變絕對不夠。這個世界上,窮與富之間的差距正急遽擴大,形成既不符合社會正義,又難以永續發展的全球困境。我的非洲經驗讓我看到人類的驚人韌性。非洲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當地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橫阻在他們面前的問題過於巨大。例如,孩子生病或丈夫去世就足以讓一個家庭的經濟完全崩潰,落入萬劫不復的貧困。

  事情當然不該僅止於此。二十多歲時的理想主義,在我年過四十之後烈火重燃;我的動力不再是單純而沒有根據的熱情,而是深刻且務實的經驗所累積出來的真正樂觀。為了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面對貧窮問題,我在二○○一年創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聰明人基金」。我們的工作是募集慈善捐款,但不是用來做傳統救濟工作,相反的,我們將這些捐款投資於新創事業。這些新創事業願意承受某些世上最嚴苛的挑戰,創業家都和我們有相同的願景,願為政府失靈、傳統慈善事業也無能為力的地區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務,例如低廉的醫療、乾淨的水、遮風避雨的房舍,以及替代性能源等。我們從社會服務及財務兩種角度來衡量成果,更與全世界分享從中得到的成功經驗與教訓。

  我們一再見證,當創業家將低收入者視為客戶而非貧窮問題的受害者,將市場視為「聆聽低收入者需求」的方式,因而創造窮人真正需要的服務與產品,成果是相當驚人的。這些創業家的目標是建立能自給自足的系統,為貧窮地區的民眾提供長久而廣泛的服務。

  這種投資的報酬率通常令人吃驚。「聰明人基金」曾協助一位創業家設立公司,為二十五萬偏遠的印度民眾提供乾淨的用水;這是任何傳統自來水公司從未達到的成果,因為真正的窮人根本負擔不起一般的水費。我們也曾協助一位農業設備專家,將特別設計的灌溉系統賣給全球超過二十七萬五千位小農戶,讓他們的農穫和收入成倍數增加。我們還在非洲投資了一家蚊帳工廠,如今,這家工廠的員工超過七千人,其中大多是工作技能較低的婦女,她們每年能製造一千六百萬頂堅固耐用、對抗瘧疾的蚊帳。

  今天的我比年輕時更加相信,我們能成功解決貧窮問題,因為我們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充足的技術、資源、科技以及想像力。同時,我也相信「可能性」,因為我親眼目睹一些極為重大的改變,在短短一個世代之內就得以完成。

  我的史黛拉祖母生於一九○六年。她出生於奧匈邊界的奧地利酒鄉勃根蘭(Burgenland)地區,後來和許多奧地利、捷克及匈牙利人一樣,她的父母帶著她和妹妹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在賓州的北安普敦(Northampton)落腳,希望能在此打造全新的人生。剛到美國不久,她的父母由於經濟拮据,養不起兩個小女兒,在史黛拉三歲那年將她和妹妹艾瑪送回故鄉奧地利。他們答應兩個小姊妹,一旦情況好轉,一定立刻將女兒接回這個新的國度。

  後來的十幾年裡,姊妹倆輾轉於不同的親戚家,從未擁有過歸屬感。她們過著小女佣般的生活,有時甚至受到虐待,只有星期天才得以穿上僅有的一雙鞋。除了學會認真工作、相信上帝、努力往前看外,她們沒有受過任何正式教育。

  我祖母那一代的女性結婚後,不但得生兒育女、出外工作補貼家計,同時還得打理家中一切大小事。史黛拉祖母在環境惡劣的磁磚工廠裡,辛苦地從事論件計酬的工作,星期天還得從早煮到晚,而且必須等男人吃飽後才能上桌,但她從來不曾有過一句怨言。她生了九個孩子,又親手埋葬其中三個不滿五歲就夭折的子女。她每天上教堂,低垂的目光下有著美麗而羞怯的笑容。我後來也在許多非洲婦女的臉上看到與她一樣的笑容。

  我的祖父母養大了六個孩子,他們的子女又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二十五個小生命。我的祖父母,以及千千萬萬和他們一樣的人,從未企求過任何救濟;他們同甘共苦、彼此打氣,經由辛勤的工作與打死不退的決心,在這個為他們提供了無限希望與機會的國度裡,為子女鋪下了堅實的前程。因此,我和我的表兄妹們如今得以站在他們的肩頭上,繼續開創未來。

※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全世界的窮人都在尋找機會,讓自己擁有更多尊嚴;他們也許需要一點助力,但卻希望儘量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理想。如今我們所擁有的工具與科技,正足以為所有人提供真正的機會。

  此刻,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都該享有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價值:人人生而平等。我們不能再以文化或階級來區分這個世界。人類共同的前景,必須仰賴所有人都懷著相同的信念──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所有人都是唇齒相依的。事實上,這個「人類一體」的願景,或許正是我們這個世代所必須面對最重要、也最複雜的挑戰。在這個願景中,市場經濟、公共政策扮演著吃重的角色,慈善事業也不例外。事實上,在全體人類必須共同創造的改變中,每個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個也不能少。

  然而,該從哪裡開始?二十五年前,滿懷理想、希望改變世界的我,和如今許多身懷熱情及能力的年輕人一樣,腦海中並沒有明確的計畫來支持自己的熱情。當年的我,根本不知從何做起;我只是一個半工半讀完成大學的中產家庭小孩,一心追求從事非營利事業的人生,但這個夢想簡直是個超級大挑戰。那時我根本不認識這樣的人;我的人生典範似乎都活在書本中,或者早已作古。

我當時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議年輕人的:從當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所有機會。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的人生旅程,充滿熱情及些許人生智慧。確實如此  。回首當年,那個勇於冒險的女孩,為了追求更具全球化願景的人生,放棄了銀行金飯碗;那時她具備了膽識、教育與技能,同時也不斷體認到,單靠膽識、教育與技能,無法引領自己走向成功。

  這本書,獻給這樣的人──不求快速解決問題、不相信世上只有一種意識型態的人;不在乎別人賺多少錢,只在乎是否所有人都能獲得基本福祉、享有自由與尊嚴等天賦人權的人;相信單純的真理,同時深知自己面對的問題極其複雜,需要最細膩的解決方案的人。

  我選擇的道路挑戰了許多我最初始的想法。第一次前往非洲,面對巫毒的威脅,讓我質疑外人在當地發展中能扮演什麼角色。眼見與我一起工作、生活多年的一些婦女,在盧安達大屠殺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更迫使我開始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質。見證柏林圍牆倒塌,讓世人將此視為「資本主義的勝利」,同時目睹資本主義制度如何殘酷對待世上最貧窮的人口,又讓我不得不開始另覓出路,希望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無窮機會,能遍及地球上的所有人類。與世上最富有的人見面或共事的機會,更讓我開始探索慈善事業與個人行動可能為世界帶來的大規模改變──尤其是在貧窮的議題上。

  我的故事其實是許多人生命故事的總和,這些不同凡響的人,形塑了我部分的生命。他們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包括柬埔寨的和尚、美國資深國會議員、終生住在非洲某個茅屋裡的男人、洛克斐勒基金會主席、在茅屋前跳舞的肯亞婦女、失去家園的巴基斯坦小女孩,以及僅靠四公升牛奶掙扎求生的大屠殺倖存者。他們為我提供了無可取代的寶貴經驗,讓我明白,人類面對巨大困難時擁有如此驚人的能量,人類的本質是如此相似,還有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擁有共同的尊嚴。即使是那些承受了難以想像的苦難、深深烙印在我記憶中的人,也從未失去對生命的盼望與幽默感。

  我從這些偉大的人身上得到支撐下去的力量,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他們讓我堅信:人類可以、也必須努力創造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裡,每個人都該享有打造自己人生所需的資源。這是人性尊嚴的起點,它屬於世上最貧窮的人,也屬於每一個人。

 

內容連載

03美麗與哀愁之地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

從奈洛比到吉佳利需要兩個小時的航程,我們從廣袤、開闊的肯亞大草原,飛到了群山環繞的盧安達。從飛機窗口往外望,我深為非洲那千變萬化的景致而著迷,嘴裡也不斷我唸著盧安達首都那既簡單又可愛的名字:吉佳利,吉-佳-利。我的舌頭像市區附近的丘陵般起伏著。它聽起來像個女孩子的名字;我很喜歡它的聲調。

我們飛過一片無垠的灰藍天空,下面則是一條蜿蜒的黑色河流,纏繞著綿延的山丘,宛如一條躺在草地上的眼鏡蛇。那景致簡直美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每一寸土地都被劃成一格一格的農田,裡面種著香蕉、高梁、玉蜀黍、咖啡和茶樹,一塊接著一塊,中間以紅土堆成的田埂相連,彷彿一床以各種不同深淺的綠色拼布所縫製而成的百衲被,鋪在整個大地上。

我們降落在吉佳利充滿慵懶氣息的機場。這裡只有一個航站,淺黃色、頂端向外開展的柱子,加上深褐色的屋頂,就像個方形的皇冠。一群人站在觀望台上拚命向下機的乘客揮手。事實上,飛機上並沒有多少的人,我知道接機的人一定遠超過抵達的旅客。雖然我知道自己一定不會看到任何認識的人,但還是往上看了看到底是哪些人站在那裡。

由於出關的人很少,不到五分鐘我就來到了行李輸送帶旁。一位高大、穿著聯合國藍色制服的司機正等著我。他名叫波尼斐司,負責接我到當地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辦公室。他膚色黝黑,鼻子很大,有張凹凸不平的快樂臉龐,混合著小男孩和大男人的表情。他說法文,但是帶著濃濃的非洲腔,幾乎每句話的尾音都上揚。

「妳對盧安達有多少認識?」他問道。不等我回答,他又搶著說:「妳一定要去看看我們的金剛大猩猩、國家公園,還有美麗的湖區。」

「這裡的工作怎麼樣?」我笑著問。

「當然,妳也可以工作。」他回答道。

我笑了出來。「這裡的生活似乎很不錯嘛,平常努力工作,週末還可以到處尋幽訪勝。」

「當然,」他笑著說。「但是盧安達人不會去那些地方,因為太貴了。但是我可以帶妳去,因為妳是外國人。」

這是一輛聯合國的車子,四輪傳動,白色烤漆、車門上印著熟悉的淡藍色的UNICEF標誌。十五分鐘的車程裡,一路繁花盛放,而這條主要幹道也顯得平坦而乾淨,但仍可看到城市裡到處都是紅色的泥巴路,蜿蜒在大大小小的山腳下。道路兩旁有許多漆成粉紅色、藍色、豔黃色的小房子,每家也都有一個小小的花園。路旁還豎立著各種保險套、肥皂、汽車修理廠、臉部漂白霜的廣告招牌,向當地窮人推銷他們還花得起錢買的各種能讓他們變得更白、更西化的商品。當時,這是一個還沒有電視的國家。一九八七年,消費文化還沒開始滲透到盧安達。

我們經過了一個滿是卡車、水泥廠的工業區,然後爬上一個小山坡,開往城裡。此時,我們眼前的世界突然一變,翠綠得讓人吃驚。豔紅的鳳凰木、紫色的非洲紫葳、黃澄澄的大花曼陀羅,彷彿有人突然打翻了調色盤一般。赤素馨花的香味飄盪在空氣中,頭上頂著籃子和香蕉的婦女,雙臀隨著微風左右擺盪。街上滿是花樹和香氣,鳥兒在花間、樹梢穿梭、跳躍:好一個迷你的天堂!

進入吉佳利市中心,我們爬上一條長坡道,經過一棟宏偉的大教堂,來到市中心最大的圓環,一間郵局坐落在三家盧安達當地的小銀行旁。我驚訝於這座城市的整潔與條理分明。一間黃色外觀的大型醫院、國會大廈,以及一整排的國際援助組織,整齊地坐落在市中心的大道旁,包括: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吉佳利和其他非洲國家的首都大不相同。當時她的人口只有二十五萬人左右。她沒有阿必尚的豪華與矯飾,也沒有奈洛比那種大都會的五光十色,或者是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飽經戰火的殘破感。

另一些街道上,許多國家的大使館隱身於各式圍牆及鐵欄杆大門之後,其中包括德國、比利時、法國、俄羅斯、中國,以及美國。光看這些大使館所代表的國家,你就能了解盧安達所經過的殖民歷史。雖然這裡沒有重要的天然資源或海港,但只要搭直昇機,很容易就可以到全世界戰略礦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就是擁有大量鈽礦、鈾礦等資源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即之前的薩伊共和國)。就是因為擁有這樣重要的戰略位置,盧安達才會在全球冷戰的棋局中,受到許多世界強權的特別青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二手書
    13
    $45
  3. 二手書
    23
    $80
  4. 二手書
    26
    $90
  5. 二手書
    31
    $110
  6. 二手書
    31
    $110
  7. 二手書
    53
    $185
  8. 二手書
    66
    $230
  9. 新書
    79
    $277
  10. 新書
    79
    $277
  11.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