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的迷思

家庭作業的迷思
定價:250
NT $ 45 ~ 288
  • 作者:艾菲.柯恩
  • 原文作者:Alfie Kohn
  • 譯者:項慧齡
  • 出版社:親子天下
  • 出版日期:2010-03-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411198
  • ISBN13:9789862411193
  • 裝訂:平裝 / 192頁 / 14.8 x 2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家庭作業的迷思——為什麼要有回家功課?

  功課愈多愈好嗎?寫功課真的可以強化學習動機、培養自律習慣嗎?

  本書打破家庭作業的諸多迷思,引領讀者思考正確的學習觀,幫助學校家庭終結回家功課的戰爭。

  是表明立場,做出改變的時候了!這是關心學習的家長和教師,必讀的一本書!

  長久以來,家庭作業的存在似乎是天經地義。

  孩子放學回到家中,父母問的第一句話常常是:「有回家功課嗎?」或是「作業寫完了沒?」即使不忍心看著孩子和堆積如山的作業奮戰,但父母總是安慰自己:「寫功課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家庭作業一直被認為能幫助學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以及獨立自主的工作習慣。然而,如果這些都不是真的,還需要有家庭作業嗎?

  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艾菲.柯恩(Alfie Kohn)在這本書中對家庭作業的價值提出種種質疑。他仔細檢視相關的研究數據,也一一探索人們對學習常見的既定印象。現今關於家庭作業的討論,大多聚焦在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完成回家功課。柯恩則帶領讀者回到一切的原點,以犀利的觀點顛覆慣性思維,讓人們重新思考家庭作業存在的意義。

作者簡介

艾菲.柯恩 Alfie Kohn

  艾菲.柯恩在本書之前已經出版十本著作,其中包括《用獎賞來處罰》(Punished by Rewards)、《孩子應得的學校》(The School Our Children Deserve),以及《無條件的教養》(Unconditional Parenting)。這些著作形塑全世界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思惟。他也是受歡迎的演講者,目前,他和妻子、以及兩個子女居住在波士頓。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學碩士。譯有《當和尚遇見鑽石》、《拙火之樂》、《你可以更慈悲》等書。

 

目錄

第一部:家庭作業的真相
1.失去的童年
2.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從嶄新的角度檢視證據
3.寫功課有任何課業之外的好處嗎?

第二部:家庭作業存在的六個原因
4.研究顯示……
5.沒有提出的問題
6.關於學習,我們還不知道的部份
7.「更嚴格的標準」在家庭之間蔓延
8.最好習慣它
9.無所事事的手……

第三部:找回理智
10.重新思考家庭作業
11.做出改變

 

推薦序

家庭作業的真相

陳安儀

  記得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由鄉下學校轉至台北明星小學,每天的回家功課從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份量暴增至三小時都做不完。大量的抄寫作業、自修習題,讓我每天因為壓力產生腹痛而拒絕上學。爸爸心疼恐懼上學的我,因此寫了一封「萬言書」給教務主任,痛陳:「過多的家庭作業荼毒小孩!」

  這封信,讓我成了全校聞名的「特殊生」,許多老師在我背後指指點點:「這個小孩的家長很難搞!」

  多年後,輪到我自己的小孩也上了小學。面對教育改革後變得「更為靈活」的各種家庭作業:猜燈謎、讀書心得報告、小日記、品格小書、閱讀紀錄……每每工作完畢只想回家跟孩子下盤棋、講個床邊故事的我,總是得緊張兮兮的趕回家,花上許多親子相處的寶貴時間,協助她完成各種各樣的紀錄、功課,為的就是可以在家庭聯絡簿上簽上我的大名、以示負責。

  我常常在想,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今年寒假帶兩小暢遊北京、參觀過紫禁城、決定重新讀過《百家講壇》近代歷史的我,回想起我的國中、高中歷史課本,每天背誦、考試的內容、題目,渾然醒悟,自己花下的大量青春歲月,換取的根本是一場騙局!這些課本、家庭作業,這些死背下來根本不完全正確的「知識」,到底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

  拿到這本《家庭作業的迷思》,我簡直如遇知音。本書提出了我心中很多的疑問:

  為什麼我們大人上了一天八小時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續談公事,而孩子們卻得在學校待了超過八小時之後,回到家繼續寫功課「學習知識」?

  為什麼孩子們下課後不能單純的「只是做個孩子」,玩玩具、看書,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

  為什麼從古至今每個孩子都不喜歡家庭作業,卻從來沒有人想過,「家庭作業」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為什麼當所有的家長都為了一大堆無聊的「學習紀錄」叫苦連天,卻沒有人敢對教育當局這種「傳統」提出質疑,並研究它對於孩子的學習究竟有沒有功能?

  為什麼我們跟孩子放學回家後的第一句對話總是「今天功課多不多?」然後以此來安排我們課後的親子生活?

  為什麼當我帶著孩子暢遊歷史古都北京、哈爾濱,回到精彩的歷史現場、享受風土民情及戶外運動時,我的女兒卻天天都在為她學校的寒假作業擔憂──明明我們就正處在一個比寒假作業更棒的學習契機裡?

  這些,都在本書中得到了解答。

  我跟許多女兒的同學家長分享了此書,令我訝異的是,聽到書中論點的家長們,絕大多數早就懷疑「家庭作業」的必要性。只是,我們卻沒有勇氣,做「拒絕回家功課」的家長。

  多麼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可以身處在更「信任孩子」的教育環境中,屆時,家庭作業將成為「歷史遺跡」,而孩子們則享有更愉快的童年。

  (本文作者為「陳安儀的筆下人生」人氣親子部落格格主)

 

內容連載

第二章 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

二○○六年,庫柏及其同僚針對一些較新的研究進行回顧並發表結果。那些比較學生有無家庭作業的研究發現,學業成就和家庭作業之間有更明顯的關聯(相較於較早的研究結果),但是這些較新的研究是以測驗成績做為成就的測量標準,而測驗的內容也與學生的家庭作業類似。另一項關於「現在年紀更小的學生花更多時間寫家庭作業」的研究證實了學生做家庭作業所投入的時間,「和任何測驗成績的高低沒有相關。」相反的,孩童為了樂趣而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和更高的成績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

整體而言,現今的研究回顧結果仍是不確定的。在此章節之中,我將提出的重點是,仔細檢視研究數據會讓人質疑:對多數學生而言,家庭作業是否可以增進有意義的學習。下面我所提出關於研究限制的八個理由之中,前三個指出現存研究的重大限制,接下來三個指出這些研究發現為何讓人質疑家庭作業的價值,而最後兩個則提出其他反駁這些研究結果的數據證明。

研究的限制
一、多數關於家庭作業的研究,至多只呈現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統計學原則上不脫「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係」(correlation doesn’t prove causation)的道理。某天早上,人們帶到工作場所的雨傘數量,將會和當天下午降雨的可能性有所關聯,但雨傘的出現並不會讓天空下雨。同樣的,我可以和你打賭:滑雪的孩子比不滑雪的孩子更可能進入一流的大學,但這不表示前者因為滑雪而獲准入學,或安排孩子上滑雪課,將提高他獲准入學的機率。雖然如此,多數支持家庭作業具有正面影響的研究,似乎皆奠基於以下的假設:做較多家庭作業的學生,成績會比較好,於是推論:他們之所以有較高的成績,乃是因為他們做了較多的家庭作業。

我們總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成功的學生可能寫了較多的回家功課,或是為什麼這些學生比同儕花更多時間在功課上。甚至連家庭作業的擁護者庫柏都承認,多數研究的相關數據顯示,「老師指派給成績較好的學生較多家庭作業⋯⋯或成績較好的學生花較多的時間在家用功讀書。」除了家庭作業、成績這兩個變數之外,第三個變數,如家庭的社經地位較高,可能也和測驗成績較高、做更多家庭作業(或就讀於指派較多家庭作業的學校)有所關聯。所以,如果我們只用相關數據就得到家庭作業將帶來較高成績,或者沒有家庭作業將帶來任何不利影響,便是不正確的。

有時候,要找出潛在影響「學業成績」和「做家庭作業的時間」的其他變數並不容易,也因此人們覺得這兩個變數具有因果關係。一九八○年代早期,提摩西.凱斯(Timothy Keith)發表的一篇研究,是家庭作業研究領域最常被引用的研究之一。凱斯針對數萬名高中生進行調查而得出結論:家庭作業和學業成績之間有正相關,至少對高中生是如此。但是十年之後,當凱斯和同僚檢視家庭作業和其他可能影響學習的因素,如教學品質、學習動機和學生班級,便有了有趣的發現。當所有這些變數的重要性都相等時,其結果「令人困惑而驚訝」:家庭作業對學業成績不再具有任何重要的影響。換句話說,雖然凱斯先前的研究結果仍持續且頻繁的被引用,並成為人們用來支持家庭作業能提升學業成績的重要文獻,然而,這些研究到頭來竟然是錯誤的。

有些研究甚至已經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或由老師評斷的學業表現)和「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或父母給予多少的協助)之間,存在著負相關。但是研究人員通常都得費盡唇舌解釋這樣的發現「不是用因果關係來解釋的。」

簡而言之,多數被引用來支持家庭作業是有用的研究結果,事實上並不足以證明真有此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8
    $45
  2. 二手書
    18
    $45
  3. 二手書
    84
    $210
  4. 新書
    9
    $225
  5. 新書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