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非洲的犀牛:追新聞追到撒哈拉,一位台灣記者的堅持

失去非洲的犀牛:追新聞追到撒哈拉,一位台灣記者的堅持
定價:340
NT $ 199 ~ 306
  • 作者:張桂越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1-07-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20914X
  • ISBN13:9789861209142
  • 裝訂:平裝 / 23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第一位親自採訪蘇丹達福爾難民營的台灣記者。
  追新聞追到撒哈拉沙漠

  2006年,因為一張新聞照片,作者張桂越憑藉著對新聞的敏感度,當下決定前往利比亞;但百轉千折就是拿不到利比亞簽證,山不轉路轉,一輩子不妥協、不低頭、想得瘋狂的她,竟然異想天開,計畫從和台灣有邦交的查德進入利比亞,反正「只」隔個撒哈拉沙漠……就這樣,她來到了非洲的沙漠王國查德首都恩加美納。

  本書分六大章節,每章節約有10 ~ 15篇故事:

  一、緣起:

  作者如何從一張照片,嗅到背後的「新聞價值」,於是飛越大半個地球,來到了查德,她以詼諧生動的文字,讓大眾一窺新聞背後的內幕,專題(獨家)新聞原來是要這樣「賣」的。

  二、黑漆漆的查德:

  這裡說的「黑漆漆」,不是指光線,是人的皮膚,因為查德全都是黑人!

  我們印象中的非洲是貧窮、乾瘦的小孩,作者沒有灑狗血地描寫「貧窮、飢餓、疾病、面臨死亡」,而用她的鏡頭、幽默明快的文字,說了一篇又一篇當「生存變成了生活,活著就要活得好一點了」的非洲生活故事,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新非洲印象,淡然的文字卻能勾起心底深層的感動。

  資深媒體人陳浩形容張桂越用鏡頭語言說故事的方式,「力量用得很小,張力又很大。這就是功力。」

  三、就把他鄉當故鄉:

  台灣原本以「外交」為手段而派出的農技團,在查德南部的Djadeya發展了一個20公頃的蔬菜果園,養了80戶農民,創造了800多個就業機會。為當地引進了火龍果、棗子、木瓜、番石榴、百香果等樹苗,讓路透社第一把交椅的記者大開了眼界,這是台灣農技團的小人物在世界角落裡的「大建樹」!

  四、血色民主:

  作者用圖像的語言記錄了2006年的查德總統大選,多角度的剖析台灣、查德、中國大陸與國際之間的政治糾葛。

  並訪問了世界「人權觀察(Human Right Watch)」組織領袖奧利弗(Olivier Bercault)探討聯合國對待難民的政策及難民的人權問題。

  五、達福爾難民營:

  達福爾位於蘇丹西部與查德的交界處,聯合國難民署(UNCCR)在這裡設置了12個難民營,收容了將近20萬的難民。目前是聯合國在地球上配置最多的難民營。

  作者是第一位到此採訪的台灣記者,她直率的批判中,蘊含著深沉的人道關懷熱情,每篇故事都試圖用文字與影像替難民營發聲,希冀能為他們找到一條更好的路。

  六、豐富之旅:

  作者敘述這段意外之旅的心路歷程,到查德、到達福爾都不在原定的計畫裡,她也不是故意要往所謂的危險地方跑,是無心插柳。作者自嘲說:「這也是做記者甜蜜的地方,恐怖的不可預知!」

  即使這段旅程結束了,但作者積極「追」新聞的態度、對人道關懷的熱情,仍會像股暖流,流過讀者心底。

本書特色

  *第一位親自採訪達福爾難民營的台灣記者。
  *最深度的「非洲之心」查德歷史、文化、生活報導。

作者簡介

張桂越

  1949  出生於廣西桂林。畢業於台灣關渡基督書院、美國明尼蘇達州Concordia College語言傳播系。

  記者生涯已超過30年,她自稱為一輩子的前線記者。一輩子不妥協、不低頭、想得瘋狂、活得真誠,四海漂泊卻永遠懷抱希望向前行!

經歷:

  1984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
  1989  英國威爾斯大學新聞研究所就學,求學期間任台視駐倫敦特派員。
  1993  「傳訊電視」駐歐洲分社主任。
  1997  創立【台通社】,社長和社員同一人。
  1999  單槍匹馬進駐馬其頓。
  2002  在馬其頓發起「抗議希臘大使館無恥運動」,行動持續兩周,上萬人簽名支持。最後希臘政府開除肇事官員,外交部副部長道歉。
  「張桂越」這個名字成為馬其頓各大傳媒的頭條新聞。
  2006  前往非洲查德採訪,進入達福爾難民營。
  2007 出版《追獵藍色巴爾幹》
  2008 出版《阿娜答的神祕世界》
  2011 籌備發行「巴爾幹周刊」期望拉近華人與巴爾幹半島的距離。

 

目錄

推薦序 犀牛找到了她的非洲/李月華6
推薦序 黑色的上帝/胡忠信8
推薦序 獨行者的路徑和視野/郭力昕9
序 顏色11

1 緣起 鼓聲響起 14
費里尼的鼓聲 16
萬丈高樓簽證起 19
旅程的祝福 22
靈魂的孤寂 25
衣索比亞印象29

2 黑漆漆32
第一瞥 35
此情可待成追憶 39
「剃」到鐵板 41
吃刺 45
阿布的信仰 49
烏溜溜的黑 53
Something good about Chad 57
門房的一顆心 60
非洲人辦桌 63
今天很「河馬」 67
水與樹的纏綿 73
那一家人呢 ? 75

3 就把他鄉當故鄉78
一路上 81
稻田鼓手 85
他們是樹頭 89
團結大橋92
原來是你95
想家的日子97
Little people big job 99

4 血色民主102
躲子彈104
民主路上滿坑洞 106
炸彈花 109
那味兒挺熟悉 112
失焦 115
照片借一下啦 118
布裡乾坤 121
國際記者會 124
周恩來的處女秀126
公主的眼淚 131
當路透來敲門 134
斷了 137
石油的詛咒 140
正義的鍋慢慢燉 144

5 黑色上帝146
哈囉!達福爾148
請美國大使吃飯 152
2006年5月6日155
我來了 158
沙漠天使 161
二十萬人吃飽的事163
樁米的女人最美165
放牛班 169
逛街 171
好心沒好報 174
現代抓兵記177
愛管閒事 180
會英雄 183
Lady in Red 186
I really don't know 188

6 豐富之旅(後記) 192
酒矸倘賣無? 194
趙彪這老小子198
我的白球鞋200
賓士自言自語 202
They don't talk 204
變臉 207
總統不見了209
不怪楊樺211
台灣新聞生態鏈 214
大愛不愛220
夜奔敵營送美金224
風景 225
說謝謝啦227

 

推薦序

黑色的上帝 胡忠信 歷史學者

  南非聖公會主教圖圖曾說過一個故事:當白人來非洲以前,黑人擁有土地,白人手拿聖經;等白人征服非洲以後,黑人手拿聖經,白人卻擁有了土地。非洲曾經是歐洲白人掠奪的殺戮戰場,「去殖民化」以後,又成為非洲當地人資源重新分配的「新殖民地」,社會公義成為最主要的政治訴求。

  張桂越小姐出身自虔誠的基督教家庭,秉承父親傳教士般熱情、堅毅、真誠、赤子的人道主義情懷,桂越小姐是典型的「全球公民記者」,她以「無疆界媒體」的勇氣與執著,深入非洲「黑暗大陸」內部,為我們帶來第一手的觀察與報導。正如同樣來自非洲的神學家奧古斯丁所形容:「強盜分配戰利品也要講求公平原則。」「如果一個國家不講求公義,與賊窩何異?」從桂越小姐使徒式的走訪,使我們更相信「黑色上帝」的存在,在愈動亂的地區,愈需要真理與公義的存在。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主同行。」桂越小姐沒有說教,卻有言教;沒有道德勸勉,卻有人道光輝,她帶領我們進入人性衝突的火山口,思考人類的存在與價值,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尊嚴。正如桂越小姐曾深入巴爾幹半島體現「馬其頓異象」,我們再次透過非洲之旅,期許「黑色上帝」的體現,我們受此感召,持續追求「終極關懷」──願公義、和平、信心、希望、愛心早日降臨斯土斯民!

推薦序

獨行者的路徑和視野 郭力昕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我於1993年秋冬之際,在倫敦結識了桂越。她「哥兒們」的爽朗痛快性格,讓我們根本不需醞釀即成為好友。她豪俠大氣的性情下,其實是一位極為細緻、溫暖、浪漫、藝術家氣質的人。也因此,你會在張桂越的書裡,同時看到她大剌辣的說話方式,又會發現她對於景物、環境與人的細膩描述,和敏銳的感受力。

  張桂越對記者這個職業,有極大的熱情,和做為一生志業的自我承諾。這是源於她對人與社會的極大的熱情,和對正義的素樸的堅持。因為她拒絕世故、拒絕和體制妥協,因此她注定要以一種寂寞的姿勢,辛苦地獨行於國際新聞現場。但張桂越甘之如飴,因為這種拒絕與堅持的能耐,使她保有了自己:自己的方式、觀點、與生命格調。在台灣的主流新聞工作場域裡,沒有多少人能夠很好的維護這些。

  從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到非洲的查德,張桂越基於對人類世界的探索熱情,親炙著她走訪的每一個村莊,溫暖地接觸著當地的人民。她報導裡的國際觀,與主流價值肯定是不同的。這位亦狂亦俠亦溫柔的國際新聞記者,給台灣新世代新聞工作者最大的啟發是,有新聞工作理想的人,不見得只能從那些光鮮亮麗的主流媒體人造型,去想像新聞專業的實踐方式。獨行者的路徑和視野,會讓生命的肌理更豐富、更燦爛。

推薦序

犀牛找到了她的非洲 李月華 蘋果日報 網路中心總監

  「喂 ~ ~ (早上11點半)」
  「我是張桂越,怎麼聲音怪怪的?」
  「大姐,我清晨四點半才下班耶!」
  「親愛的,我要出一本書,寫非洲的,找妳寫個序。」
  「(口下)!(被嚇醒了) 我很久很久沒寫文章,更不懂怎麼樣寫序!妳應該找個有名氣的人寫,好賣書。」
  「我不要有名氣的,妳是看書的人,找妳寫。不管妳,我請出版社把書稿送過去給妳,一個星期後交稿。」
  「大姐,我怎麼來得及交稿?」
  「妳給同事的deadline不是更趕嗎?(對耶,這下可真是報應。) 」

  這就是張桂越,單刀直入、長話短說,沒有客套的說話,沒有累贅的語言。

  我是來台灣工作了幾年之後,才認識張桂越這頭犀牛,是美國自由亞洲電台的梁冬,介紹我們認識的。他說,有一個女記者中的豪傑,妳一定要認識。就這樣,一頓飯下來,我和桂越交了朋友。桂越是電視人,是跑國際新聞的記者,但她拍的新聞片子,我從沒在台灣的電視新聞中看過,看的都是她燒成光碟片送給朋友的「一刀不剪」版。這頭犀牛失去了她的非洲。

  她寫的書我倒一本都沒有錯過,從2007年的《追獵藍色巴爾幹》,到2009年的《阿娜答的神祕世界》。我看了,也買來送給同事和朋友。朋友說得坦白,不認識這個作者,在書店裡看到她的書上架,也不見得會購買,但看完書,每個人都受到感動。

  桂越喜歡罵人,台灣的高官大概沒幾個沒被她痛扁過,尤其是外交部的官員;台灣新聞機構的主管也是她大姐修理的對象,如果沒被編輯刪掉的話,《失去非洲的犀牛》就有好幾個章節,她點名算舊帳。

  但我更喜歡她寫人、寫物的故事,那些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她筆下都立體呈現,變成有血有肉有觸感的人,就算是死物,也被她寫得栩栩如生。

The Lady in Red

  女孩穿著一件紅色的衣裙,在荒地裡,光著腳丫,風沙搖曳著裙擺,景象是童年,景象是空曠,景象也是凄涼……幾年後重看查德影片,是本能的停格,抓下兩個小傢伙的照片,每次看,每次都有點傷感,正看的時候,瞄見客廳電視正在訪問Chris de Burgh的那首《Lady in Red》……電腦和電視,同時播著女生與紅衣服:一個是探戈與玫瑰,一個消失在沙塵裡……

我的白球鞋

  每次出國採訪無論如何都要買雙新鞋,這種習慣已經成了我採訪生涯的嗜好……鞋穿久了會有感情的,這雙新鞋陪我去非洲,白天、晚上的奔波,裝了一袋子的黑色故事,最後還破了洞,為了它寫篇文章也是應該的。


  看完了《失去非洲的犀牛》書稿,總有點時間「來晚了」的感覺。這本書是2006年桂越「讓風吹,到哪兒是哪兒」,被「吹」到非洲查德和邊境的達福爾難民營採訪的紀錄。出發時查德還是台灣的邦交國,同年就斷交。要是當年或隔年就出書,時間抓得正好,5年後才出書,我不知道是桂越這頭犀牛筆耕不夠勤力,還是現在才遇到欣賞犀牛的伯樂。

  不過,寫這篇推薦序文時,正傳出因大屠殺等戰爭罪行遭到國際犯罪法庭通緝的蘇丹總統巴謝(Omar al-Bashir),要到中國訪問,引來國際人權團體的抗議,行程臨時延誤。

  這些年來,巴謝在蘇丹西部達福爾(Darfur)地區所犯下的種族屠殺、違反人道和戰爭罪行,只是偶爾才會上報。沒有多少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會記住,數以十萬計的達福爾人死於種族衝突、飢荒和疾病;還有20萬名難民在查德的難民營內掙扎求存。

  但我會記得,那個穿著紅裙子的小Lady in Red;那個背著個塑膠罐,裡頭裝的是駱駝奶,是他一天的糧食的小男孩;那張在大樹下黃沙中,6個非洲女人把衣服顏色鋪滿一身的照片。

  桂越這頭犀牛該是找到了她的非洲。

 

內容連載

01.費里尼的鼓聲

1992年我到法國坎城採訪影展,那年,大會為了紀念義大利導演費里尼,滿街都是「小孩打鼓」的海報,我買了好幾張回倫敦送給朋友,自己也留了一張。這張海報一直跟著我,天涯海角,搬到哪貼到哪,喜歡的不得了,算算,也二十多年了。

海報上是一個小孩背著個鼓,面朝大海,像是看海。我卻覺得像在聽著心裡的鼓聲.......不知道費里尼當年在素描這個小孩時,心裡想著什麼?

2006年1月16號,一個瘦瘦高高的黑人悄悄抵達台灣中正機場,外交部禮賓司官員早在機場恭候大駕,黑人與官員一一握手後,鑽進禮車,揚長而去。要怎麼說呢?就是因為這位黑人的抵達,我去了趟非洲,成就了現在您手上的這本書,也因為這位黑人的抵達,我成了資深媒體人陳浩口中講話不算話的騙子。究竟,中正機場的那個黑人什麼來頭?第二天報紙說他叫賽義夫(Seif-EL Islam Al-Gadaffy),是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的兒子!是所謂的王子接班人!夠大咖了吧?這個人到台灣來做什麼呢?

*2006年1月19日星期四 中國時報 三版焦點新聞 陳水扁接見格達費之子賽義夫。(張桂越翻拍)

那些日子,我肩上彷彿也掛著個鼓,咚咚的節奏,漸響漸大,心裡的火山終究噴出,熔岩吞噬了所有的顏色。那天早上,看完中國時報,心中響起了鼓聲,根據經驗,鼓聲會越來越大,有一天會吵死人的!解決之道是乖乖的順著鼓聲,去一趟利比亞吧!

格達費這個上世紀的寶貝,1969年軍事政變後就開始當他的土皇帝,曾是非洲聯盟的主席,也是非洲小民族們的老大哥,是雷根1口中的狂人,小布希2說的流氓政府,這個到巴黎不住五星級酒店,堅持自備帳篷露營的「總統」,有石油又有錢,教歐美大哥不知如何是好的傢伙!他兒子怎麼突然出現在台灣?任何像貓一樣的好奇記者,用爪子撓撓耳朵就知道「不妙」!於是,終於,兩腳不聽使喚的背起行囊、扛著機器踏上了非洲,決定去一探究竟。

2006年4月22日,我扛著二弟借我的Sony DV-can,包裡裝著他幫我準備好的五十卷拍攝帶,順著鼓聲,開始入行以來第一宗、採訪兼攝影的「全方位」採訪之旅。

回首看看,鼓聲決定了我所有的行為。陳浩在電視上訪問我時,說:「張桂越,要小心她,每次來賣案子,都說得天花亂墜,回來後給我的東西,跟來賣的從來不一樣……」他說得對極了!那年我是去賣利比亞,結果出爐的果然不是利比亞,貨名叫「查德」。然而,陳浩掀開貨後,e-mail到馬其頓問我,「可不可以拿妳的查德片子放給我的學生看?」我製作了五集,知道他忙,要他先看看第一集的達福爾難民營就好,他回說不只看一集,全看了,還說:「旁邊的製作人眼睛還溼溼的 ....... 」

世上有些事情是一定的,有些事又不可以一定,不過讓風吹,到哪兒是哪兒!誰拗得過自然的變化?誰又拗得過心情的不定?當然,台灣要是有任何電視台去了利比亞,我就不用去了!這一趟遠離台灣,套句閩南人的話是「果不離中」--不得已也。

1. 隆納.威爾遜.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第40任總統。

2. 喬治.渥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 ,美國第43任總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9
    $199
  2. 二手書
    68
    $231
  3. 新書
    79
    $269
  4. 新書
    85
    $289
  5. 新書
    88
    $299
  6. 新書
    9
    $306
  7. 新書
    9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