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通膨躲在菜市場?:從最簡單的買與賣說起,看懂影響你我與世界的通俗經濟規律

發現通膨躲在菜市場?:從最簡單的買與賣說起,看懂影響你我與世界的通俗經濟規律
定價:320
NT $ 45 ~ 527
 

內容簡介

美國多所大學經濟通識課及非經濟本科學生閱讀的入門書,
一本既能拿來閱讀、也可以深入學習的經濟重要法則課本!

  「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順差逆差、IMF、世界銀行、通貨膨脹與緊縮」
  ……它們正在說,世界經濟怎麼了?

  正經但不嚴肅,這是一本從一般理解及生活聽聞出發的經濟學入門書。

  本書不同於一些洞見經濟運作的商業取向書籍,往往宣揚「合理邏輯的經濟分析會減少日常草率思考」; 強調是給「非經濟學家」看的書。這些書有優有劣,但全都有個共通點:這些書都強調避開經濟學的「艱深術語」或「技術分析」─這點卻和本書大相逕庭。

  這本書的作者深入淺出解釋這些術語分析、和學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讓讀者不再被動地吸收他人的結論──但過程卻一樣不難理解。

  包括像近年經濟議題中最流行的貨幣競爭、通貨膨脹、美國聯邦準備制度、全球化運行與貿易平衡等世界財金與制度性問題,本書也提供了基本的概念與明晰的解讀方法,讓關心經濟的讀者真正「知其所以然」地認識我們生活其中的市場、財貨流動與世界的模樣。

  本書首次出版至今已改版至第三版,全新版中並增加造成2008年金融海嘯的成因與背景,書中並引用了美國經濟的許多統計,與重要的經濟理論做為對照資訊。

  〔閱讀本書,你能更清楚看透的經濟局勢大問題〕

  .從亞當斯密到當代美國財政推手,一次瀏覽世界重瓔經濟發展的關鍵人、事、物。
  .從「供應與需求」說起,解釋經濟理論的基本觀念和語言,讓你可以解讀時事、一窺專業經濟分析手法與比較。
  .介紹左右全球經濟局勢的專門經濟機構、收支體系與其重要影響力。

作者簡介

弗雷里克.韋馮 Frederick S. Weaver

  漢普夏學院(Hampshire College)經濟學與歷史名譽教授。近作包括:《全球化與在地化》和《拉丁美洲在世界經濟中:商業殖民主義與全球資本主義》。

  韋馮本人也在五所大學及學院講授經濟學入門課程。

譯者簡介

劉傑中

  曾任職新聞機構編譯與英語教學產業,現於電視公司工作。

 

目錄

作者序 教了經濟40年以後,我想這麼寫
序曲 原來,經濟可以這樣開始學

第1部 那隻看不見的手
1_市場先生的詭異行徑
2_競爭,決定了你的房租與薪水

第2部 誰是”景氣”的主謀
3_大新聞裡的經濟名詞
4_從繁榮到蕭條,是什麼道理?

第3部 當經濟遇上國家
5_比賽開始: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
6_難題:全球化的經濟學

附錄:經濟知識相關網站
謝辭  

 

作者序

教了經濟40年以後,我想這麼寫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解釋經濟理論的基本觀念和語言,讓讀者可以解讀時事、讀懂專業經濟學書籍。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介紹經濟情況和專門的經濟機構,因此,我用了近三十年的美國經濟變化作為例子。經濟十分重要,認識正統的經濟學,才能釐清現代社會的關鍵過程,也才能瞭解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因為公共議題與經濟學息息相關。瞭解後,就不難參透,社會科學的進階課程,多與靈活運用經濟觀念有關。

  坊間一些書籍聽起來和我的書類似,包括一些洞見經濟運作的商業取向書籍,這些書是出版來讓那些宣揚「合理邏輯的經濟分析會減少日常草率思考」的作者賺錢;也有其他書跟我的書一樣,都是闡述經濟的運作給「非經濟學家」看。這麼多書,有優有劣,但全都有個共通點:這些書都強調不會用太多經濟學的「艱深術語」或「技術分析」─這點卻和我的書大相逕庭。我這本書故意使用解釋這些術語分析、和學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讓讀者不再被動地吸收他人的結論。

  結果─我的書被歸類為最古老的經濟學書籍:寫給大專院校生看的基礎經濟學教科書。「教科書」產業自成一格,出版商得預付鉅額給作者,才能出版一本有銷售實力的教科書。教科書的確能引導讀者入門經濟分析的內部運作。但教科書包山包海,重如磚頭,且動輒賣到1百美元,如果內附的圖表還用到六色印刷、或加上其他豪華裝訂,還會更貴。

  教科書的內容都用很複雜(所以難記)的解析,專門寫給那些修高等經濟學的學生看的。我寫這本書,是給那些用不到高等經濟學的理論結構、卻想要有實用經濟知識程度的人看的,不管有沒有修過基礎經濟學的人都可以讀。

  我對這些入門教科書的不滿,倒不是來自於其重量、其價格或包山包海。我不滿的是,第一,教科書裡的經濟學教法,正是讓基礎經濟學惡名昭彰的原因之一。除了極少數例外,教科書作者大多有意無意視自己為揭露真相的專家,沾沾自喜,寫出來的書不僅食之無味,這股優越的距離感更讓讀者難以判斷思考。這些教科書都用經濟式思考來披荊斬棘、跨越常人思考、直接跳到正確卻不符合直覺的解答,充其量只不過是顯露專家口吻。

  這些教科書讓經濟理論顯得天書一般、信手拈來就能搞定、與主題密不可分(製作和經銷的過程),讓讀者合理懷疑的精神無處發揮,更讓學生以為嚴格看待經濟學根本是浪費時間。就算附贈再多電子互動裝置、再怎樣強調「主動學習」,若還是把經濟學包裝成舉世適用的閉門知識,那就還是在鼓勵被動的知識。

  最後,我不滿的是,這些教科書重複強調經濟學是公正客觀的「實證科學」,而非主觀的「價值判斷」,故意將社會和政治背景抽離經濟學,讓經濟學與自由意見的主流思潮漸行漸遠。我深信,要是將道德和政治議題從合理的經濟質疑除去,學生會更討厭經濟學。

  所以,在書中,我把重要有趣的議題跟經濟學作連結。為了避免問題產生,分清楚闡述「經濟學」(學科),和解析「經濟」(產品和服務的製作和經銷過程)這兩件事很重要,這兩個面相的解釋並不一樣。

  經濟學這門學科提供了一種方法來看經濟的組織和運作,所以擷取分析的模式便相形重要,這也正是本書的內容。然而,學術經濟學並非審視經濟實作的唯一工具,而且學術經濟學跟所有知識的產物一樣,都有所侷限,也有既定的假設來干預結果。所以,這本書除了著眼於傳統經濟學外,也傳達了我的信念:

  真正的經濟素養,在於有能力去判斷思考左右政治言談之經濟學學科的獨特觀點。這正是我的書和其他書最大的不同。

  不過,這本書並不是經濟學的評論,也不是社會學科的論文,而是入門主流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並介紹經濟學家們著名的線性邏輯和世界觀。這本書的內容走向,來自於我教了40年基礎經濟學的經驗,書裡有些部份較傳統,但更多的是我教學多年磨出來的獨家內容。書裡用了很多圖表(大部分在第一章)來補充,還用了表格來介紹最重要、最佳入門的經濟學資訊。不過,這本書仍然不脫出好用的傳統運算之範疇。

  本書的第三版,讓我得以把圖表和討論更新,增加一些資訊。新的廣泛討論著重造成二○○八年金融崩盤之結構和組成。

  第三版也讓我有機會修改澄清一些文字,加入一些笑話。畢竟,這本書跟第一版一樣,正經但不嚴肅,這是一本用態度看經濟學的入門書。

 

內容連載

原來,經濟可以這樣開始學
在人類歷史的開端,晨霧從天鵝絨般的谷底升起,一個雷鳴似的聲音從山間向東方大吼:我有需求!

幾乎立刻,另一邊山上就有一個雄渾的聲音向西回應:我能供給!

後來,在十七到十九世紀之間,眾人開創出一個新興的學科:經濟學(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希望找出支配人類如何生產、交換各種物品及服務的自然法則。一七七六年,任教於格拉斯哥大學道德哲學系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發表了︽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闡述史上最為人所知、也最矛盾的經濟學原則:從事生產銷售的人,動機都是要追求個人利益;但競爭市場的運作方式,會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操縱,而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真有這麼好的事?理想的情況,就是靠著社會資源分配,可以搭配出消費者最喜好的產品組合,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並以最低價出售。

雖然亞當斯密也提出許多市場功能不順的情形(其中包括競爭市場可能轉為壟斷),但這項「追求私利也可能成就公益」的說法實在太美好,讓大多數的經濟學家至今仍然著迷。於是,生產者彼此競爭激烈,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利益關係似乎總是對立,所得分配和漫天喊價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以上種種說到頭來,都是認為這些現象看似衝突,但如果從整個社會制度來說,其實還是一片和諧。而如果想認真從根本來研究,看看我們的社會制度究竟是和諧還是衝突,就必須先瞭解經濟學的原理,而這也是本書的目的。

當然,早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前,「市場」便已存在,一開始只是古老的農村市集,運貨來以物易物,逐漸再隨著封建奴隸社會擴張、執政者向外探索和征服,建立起更安全的貿易路線。以北美原住民為例,與歐洲人接觸之前,幾乎都已經會使用煙草,主要就是透過交換,作為醫療和文化用途。但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市場才成為主導的機制。即使如此,其實是到了最近,市場才變得如此重要。

一九○○年,也就是亞當斯密頌揚市場概念的一百二十年後,即使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其國民生產仍然有一半來自於家庭,而不是來自於市場。(「經濟」[economy] 的希臘字源思就是「家庭經濟」。) 而到了現在,在21世紀的開端,貨幣化和商品化這兩大潮流滲入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我們透過交易來理髮、美髮、健身、尋求心理諮商、找人顧孩子、做園藝、訓練寵物或為牠們結紮,我們的午餐可能是麥當勞,而且連健康也能保險。這一切背後有個原則:「一切都是錢」,例如要投個銅板進計時器,買個15分鐘的時段,才能在路邊停車。雖然科技的轉變確實令人目眩神迷,但改變的真正重點並不在此;真正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在於人類生命中有這麼多面向,全都納入了市場的生產和交換流程之中。

其實,原始山間並沒有人互相喊來喊去,供給和需求並沒有「自然法則」,人類的歷史要到相當晚近,才出現了「資本主義」這個系統。不管是奴隸、封建制度或是人民公社,這些體制都是要解決生產、稀少性、效率、分配、信用等問題,但要到資本主義,才用「市場」這個概念將這些問題連結起來、形成架構。還有個重要的市場是「勞動市場」,絕大多數成人都是在勞動市場中出售勞動時間,換取工資或薪水。資本主義的最大特徵,其實不在追求利潤或盈餘,因為奴隸和封建制度也有這些特色;真正讓資本主義與眾不同的,是處處運用勞動市場的概念,並結合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呈現出經濟活動的特色。

市場是經濟學的主要議題,而經濟學的定義,常常也就是要研究市場運作如何應付無止境的需求,規劃各種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配、在競爭的各方之間分配稀少的資源。如果我們假設需求和慾望永無止境,而生產物品和服務能力卻有限,這樣一來「短缺」就永遠無法避免,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無限的慾望。講到「稀少性」(scarcity)的概念,不一定是說物質已經窮盡,而是指一種常態,說的是用於生產某物品或服務的基本生產資源(如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也可以用來生產不同的東西。也就是說,生產資源總會有其他的用途,而每次要下經濟決策,就需要權衡取捨。經濟學家把這些「其他用途」的價值稱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因此,根據效率原則,不論要將生產資源用於什麼用途,和其他用途比起來,都該使機會成本降到最低。

有一句響亮的經濟學真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其實就隱藏著機會成本的概念。公司運用自有資金蓋新廠房,機會成本就是「將這筆資金作其他運用的盈利」,例如公司也可以用這筆資金來購買附息公債。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看,美國花了資源,是佔領伊拉克、還是向恐怖分子宣戰? 從更現實的層面來說,如果某人買了滑雪板,就可能是放棄了買雪橇這種享受,更不用說是買長號或經濟學教科書了。

經濟學屬於社會科學,而其「社會」的一面,就在於討論與生產及分配有關的社會關係。然而,經濟學又比任何其他社會科學更希望貼近「科學」,想要像物理學一樣,採用科學研究方法、使用量化數據、證實或推翻各種假設、具有普遍性,而能夠宣稱自己「客觀」或「價值中立」(也就是沒有政治傾向),但為了成為「真正的」科學,反而讓經濟學脫離現實而走向抽象概念 (「對經濟學家來說,真實的世界是個特例。」),並且認為人類和非人類實體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或地位:「勞動」、「土地」和「資本」都同樣視為生產投入(或說是生產的「要素」);價格、數量和市場都是獨立的概念;而「人類行為」也大幅簡化,就只是身為生產者或消費者所作出的理性(得到最大利益)決策。

經濟學為了要建構相關理論,強調了某些變項、也排除了某些變項。以上的種種評論,其實並不是要批評這種作法,只是要提醒讀者,這種脫離現實的抽象作法會有其強調的重點,而選擇的重點不同、意義就會相當不同,影響所及甚至會超過原本討論的領域。此外,雖然經濟學希望成為價值中立的科學,但本書在第二章會提到,經濟學科隱含許多道德判斷、顯然也就是價值判斷,而中立和判斷兩者必有扞挌之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4
    $45
  2. 二手書
    34
    $109
  3. 新書
    73
    $234
  4. 新書
    9
    $288
  5. 新書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