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師:他們教皇帝的事,以及他們的下場

明朝帝王師:他們教皇帝的事,以及他們的下場
定價:380
NT $ 187 ~ 342
  • 作者:熊召政
  • 出版社:本事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4-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118282
  • ISBN13:9789866118289
  • 裝訂:平裝 / 3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劉伯溫、方孝儒、張居正、嚴嵩……
這十五個人或忠貞、或奸巧,都罕有好下場。
真正學問高深者只有少數,愈平庸愈能夠善終,
他們擁有顯赫的職業,卻也是高危險人群
他們是明朝皇帝的老師。

  帝王師,是明朝非常特殊的政治群體。帝王師一般都是先當太子的老師,等太子登基後,便啟用老師進入內閣擔當輔臣乃至首輔。換句話說,從教育太子學習,乃至內閣大學士,明朝帝王師實際影響了明朝歷任皇帝做人處世之道,乃至治國方略。

  他們擁有顯赫的職業,卻也是高危險人群

  這群學生與老師之間,還存在君臣關係。而伴君如伴虎,並非所有的老師都能享有老師的禮遇。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老師的學問或許高深,卻不見得具備做人做官的智慧。被砍頭的、被流放邊疆的、被誅十族的比比皆是。明朝第一位善始善終的帝王師輔佐了四任皇帝,他的名字卻並非那麼熟悉。

  來看看這些帝王師們的命運:

  促成朱元璋皇帝夢的劉伯溫,最後被胡惟庸構陷害死。
  才氣縱橫且被朱元璋稱為賢人的宋濂,最後被朱元璋送入死牢。
  更別說明朝兩位命運最悲慘的帝王師,方孝儒因為不願意為燕王起草登極召書而被判處極刑,並被株十族。張居正一生鞠躬盡瘁,對萬曆皇帝呵護扶植,卻「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一去世,他的子孫馬上被皇帝清算折磨至死。
  奇怪的是,學問平實的楊士奇卻是明朝第一位善始善終的帝王師。他先後服務了四位皇帝,不管這四位皇帝個性如何,能力如何,楊士奇都能平安相處,並始終獲得信任。他的過人之處在哪裡?

  熊召政以十五位明朝帝王師的命運帶出這些老師與歷任皇帝的關係,他寫他們的生平經歷,如何被拔擢重用,與皇帝學生的互動,政治生涯的浮沈,呈現出一幅明朝帝王師的眾生相。他們有的忠誠不二,有的剛正不阿,有的大壞大惡,卻都罕有好下場。他們具備教皇帝的學問,卻不見得有明哲保身的智慧。最後熊召政忍不住感慨:在專制的王朝,知識永遠只能是權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師們,雖然沒有以知識取禍,但在成為內閣輔臣之後,往往與當皇帝的學生政見不合,而導致悲劇。帝王師可說是「一個顯赫的職業,亦是一個高危的人群」。

作者簡介

熊召政

  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學者。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省英山縣。從事文學創作三十餘年,國學及中國歷史研究二十餘年。已出版的小說、散文、詩集、舊體詩詞集、歷史劄記等著作二十多種,並獲得多種創作獎項。其中花十年心血寫成的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一經問世,便獲得讀書界的一致好評,認為是中國歷史小說的里程碑。該書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第一名。

 

目錄

一  劉伯溫--看盡西風木槿花
二  宋濂--燕泥汙我讀殘書
三  方孝孺--深愧淵明與孔明
四  姚廣孝----大悲願力應無盡
五  解縉----文藝情長識器小
六  楊士奇----匡時愧腐儒
七、李東陽----醉時翻作醒時看
八  楊廷和----屢經憂患身心老
九  張璁----丹心原不負綱常
十 嚴嵩----賺得龍顏一笑之
十一  徐階----還威福於皇上
十二  高拱----政壇一把霹靂火
十三  張居正----恩怨盡時方論定
十四  沈一貫----籌國無成疑燕雀
十五  葉向高----孤臣白髮三千丈
 

  明朝帝王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政治群體。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決定。開國皇帝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之後,由此擔心大權旁落,遂永久廢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國事,領導群臣。由於少了宰相這個環節,皇帝便變得格外繁忙。朱元璋於是找了幾位顧問集中在文淵閣幫他處理事務,這便是內閣的由來。

  最初的內閣其實就是一個秘書處,官階最隆者也不過五品。但是,凡入選者都必須是士林公認的飽學之士。演變到後來,凡入閣當輔臣者,首先必須取得大學士的頭銜。

  明朝的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每次會試中進士者,必會選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繼續深造。凡選中者稱為庶起士,深造期限一般兩年,優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講官、詞臣和史官。這個講官,就是給皇帝授課的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講官都擁有帝師的身份。

  所謂帝王師,一般都是先當太子的老師。凡被立為太子的人,便自動獲得儲君的身份。明朝對於儲君的教育相當重視。管理太子的事務機構叫詹事府,與之平行的還有一個左春坊,是專門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門。凡講臣、詞臣、史官這三種歸口翰林院管轄的文臣,都有資格獲選為太子師。凡選為太子師者,時人便以“儲相”待之。

  每當皇帝駕崩後,太子登基,一般都會啟用自己的老師進入內閣擔當輔臣乃至首輔。明朝內閣,雖然最初的創設只是秘書機構,但自永樂後期,特別是宣宗皇帝之後,基本上成了國家的行政中樞。其權力與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內閣首輔實際上變成了沒有宰相頭銜的宰相。因此,明朝帝王師除洪武、永樂兩朝之外,經歷大都清晰可尋,依次是:庶起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師--帝師--內閣大學士。

  通過以上演繹,我們不難發現,明朝帝王師不可簡單以教師身份看待。他們其實是各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與國務活動家。他們的學術思想、政治觀點以及處事方法,不僅影響到皇帝,更影響到明朝的治國方略。

  明代儲君的學習內容,以經史為主。習經則上宗孔孟,本于程朱;習史則揭示歷代帝王治國之道,興衰之理。講經者尋章摘句,雖屢見智慧然大都泥古;講史者發揮較多,較之經藉更能讓人體驗治國之得失。因此,明朝的帝師,學問不必有創見,但須雍容深厚。臧否人物可以一針見血,但不可標新立異,更不能“怪力亂神”。

  所以,以思想家譽之帝王師,則不允當。儘管少數帝師確有自己的思想體系,但作為一個群體,他們不是以思想取勝,而是精於治術。

  我曾經說過,在中國歷史中,始終有“政統”與“道統”之分。皇權代表政統,而士林代表道統。明朝帝王師既是政統的維護與調適者,亦是道統的保養與堅持者,將兩者統一起來,單靠帝師的努力是不可能達到的。帝王與帝師之間的關係,即是君臣、主僕,又是師生與少長。在專制的王朝,知識永遠只能是權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師們,雖然沒有以知識取禍,但在成為內閣輔臣之後,往往與其當皇帝的學生政見不合而導致悲劇,輕者見棄,重者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明朝的帝師中,真正學問高深者只在少數,但越是平庸者越是能夠善終。正因如此,帝王師在明代,既是一個顯赫的職業,亦是一個高危的人群。

  本書選取的15位帝王師中,大都是國人耳熟能詳的人物。通過他們的升沉際遇,可以看到整個明朝的發展軌跡與政治走向,亦可看到明朝皇帝們的“眾生相”。他們或親民,或禍國;或勤政事,或荒社稷。對待自己的老師們,或始親終棄、或名倚實疏,或用其術而貶其人、或尊其人而疏其術,不一而是。

 

內容連載

十三 恩怨盡時方論定——記改革家張居正
志在匡時救國
張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他的七世遠祖張鳳保,是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後來隨著大將軍徐達的部隊進駐湖北。論軍功,安排在湖北秭歸當了一個可以世襲的百戶長。在當時授職的軍人中,這應該是最低的賞賜。張居正近祖的這一支,顯然不是長子,所以屢屢遷徙出外謀生。到了他的祖父張誠這一代,才定居江陵。張誠在遼王府中謀得一個守門的職位,這相當於今天的保安。因此,儘管張居正的遠祖曾是創建大明王朝的一個小小的功臣,但他仍屬於平民出身。

傳說張居正出生時也產生過靈異。他的祖父夢見一隻大白龜從廚房的大水缸中浮出來,暗夜的家中光明如晝。第二天張居正誕生,祖父於是給他取名“白龜”。他的父親張文明是一個秀才,嫌白龜過於俗白,於是將龜字改為圭,音相似,但寓意更美好。13歲,張居正考中秀才,荊州知府覺得白圭這個名字仍然不雅,於是改為居正。從此,這個名字便成為中國歷史中不可替代的符號。

張居正兩歲就能識字,在故鄉有神童之稱。他19歲參加全省鄉試考中舉人,23歲參加全國會試考中進士,並被選為庶起士,在翰林院中讀“博士後”。兩年後畢業,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在這兩年內,世宗寵信嚴嵩,先後殺三邊總督曾銑、首輔夏言,接著東南倭寇猖獗,抗倭功臣朱紈被罷官。至此,終世宗一朝國無寧日。剛剛當“公務員”的張居正,覺得自己獲得了國事的建議權,於是立即給世宗皇帝寫了一份洋洋數千言的《論時政疏》,開頭就講大道理:

臣聞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是以事無遺策,功流萬世。故嫠婦不恤其緯,而抱宗國之憂。臣雖卑陋,亦廁下廷之列。竊感當時之事,目擊心懷。夙夜念之熟矣,敢披肝膽為陛下陳之。伏惟聖明少留意焉。

臣聞天下之勢,譬於一身。人之所恃以生者,血氣而已。血氣流通而不息,則薰蒸澆灌乎百肢,耳目聰明,手足便利而無害。一或壅淤,則血氣不能升降,而臃腫瘺痹之患生矣。臣竊惟今之事勢,血氣壅淤之病一,而臃腫瘺痹之病五,失今不治,後雖療之,恐不易為力矣。臣敢昧死以聞。

寫完這一段務虛的引言大道理後,張居正開始從約束宗室、愛惜人才、慎選守令、鞏固邊防、節省開支等5個方面提出改革的意見。在疏文的最後,他寫道:

五者之敝,非一日也。然臣以為此特臃腫瘺痹之病耳,非大患也。如使一身之中,血氣升降而流通,則此數也,可以一治而愈……
臣聞扁鵲見桓公曰:“君有疾,不治將深。”桓公不悅也。再見又言之,三見望而走矣。人病未深,固宜早治,不然臣恐扁鵲望之而走也。狂瞽愚臣,輒觸忌諱,惶竦無已。雖然,狂夫之言,而聖人擇焉。伏望聖明少留意於此,天下幸甚。

寫這封《論時政疏》時,張居正才25歲。在今天,這個年齡的人被世人稱為“80後”,還在爭論他們是否甘於當“啃老族”,有沒有社會責任感,會不會走正路。須知460年前張居正這個“80後”,卻已經以新銳政治家的面目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他不但承擔社會責任,還以極大的勇氣指斥時弊,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從這一點上看得出來,張居正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

細細研讀這封信,感覺得到張居正的政治敏感度很高。如此年輕,就有宏闊的政治視野和嚴謹的治國理念,這實屬難得。但是,這封奏疏並沒有引起世宗的注意,我們看不到皇帝對此有任何意見或批復。不過,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倒是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那就是時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的徐階。這位精明的小個子政治家,立刻將張居正收至麾下並加以培養和保護。

張居正在翰林院編修的位子上度過了平淡的5年。眼看嚴嵩當權積弊日深,張居正深感失望。其時,雖然他的政治導師徐階已經入閣成為嚴嵩的副手,但他也無從展布,除了暗中積蓄力量別無他法。於是,30歲的張居正決定離開官場,他向吏部請假回老家養病獲得批准。回到江陵老家,一住就是3年。人雖然回到江湖,但心還留在廟堂。他不是真正的歸隱,而是懷才不遇的表白方式。回家第三年的春節,他寫了一首《元日望闕》的詩:

北闕朝元憶往年,趨承長在日華邊。
青陽禦蹕乘春轉,黃道諸星傍鬥旋。
鎬宴並沾歌湛露,虞庭率舞聽鈞天。
江湖此日空愁病,獨望宸居思渺然。

由此可見,張居正的志向並非要當閑雲野鶴,而是要匡時救國。終於,在閒居了3年之後,他重新回到了京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9
    $187
  2. 二手書
    71
    $270
  3.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