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大峽谷:八八風災後的來義重建路

日照大峽谷:八八風災後的來義重建路
定價:300
NT $ 270
  • 作者:李依頻等/合著
  • 編者: 洪貞玲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2-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330891
  • ISBN13:9789860330892
  • 裝訂:平裝 / 2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09年八八風災侵襲,重創南台灣,人民從新聞畫面看見滿目瘡痍的山林,災民的哭嚎如針,刺進我們的耳,刺入我們的心。

  三年過去了,風災帶來的啟示,在台灣人民心中,如何持續發酵?走一趟災區,硬體尚待建設;災民的心理重建,持續關照。

  臺大新聞所關鍵報告系列繼《大武山的歌聲》後,第二本記錄臺灣社會重大變遷的專書。

  透過臺大新聞所師生棉薄之力,共同合作,將來義村視為風災重建的個案,有別於明星災區,採取多面向視角,挖掘來義部落獨特性和普遍性。

編者簡介

洪貞玲(主編)

  臺大法律系學士、政大新聞所碩士、賓州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
  現為臺大新聞所副教授和臺大新聞所原住民族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台灣日報》、《財訊雜誌》、《自由時報》、《Taipei Times》記者。
  編有《原地發聲》、《大武山的歌聲》等書。

馮小非(文編)

  輔大大傳系學士、東海社研所碩士。
  現為莫拉克新聞網主編、溪底遙學習農園發起人。
  曾任小地方新聞網主編、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
  921地震後,到南投縣中寮鄉參與重建工作,編輯發行「中寮鄉親報」。

審訂者簡介

梁玉芳

  政大資訊管理學系學士、政大新聞所碩士。
  現為聯合報採訪中心副主任。
  長期關注社區、性別、新移民等社會議題。
  曾獲得傑出新聞人研究獎、吳舜文新聞獎、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婦女人權報導獎、 兩岸暨大陸新聞報導獎等多項大獎。

 

目錄

序文 .導讀
006 書寫,是我們的責任∕洪貞玲
010 《日照大峽谷》的雙重奮鬥∕陳順孝
012 風雨無情 人間有愛∕成亮
014 預約香芋之旅∕張錦華
016 回望之必要∕梁玉芳

緣起.來義
020 來義部落簡介
021 來義部落排灣族語對照表

風災.遷村
024 重建 一條漫長的回家之路∕林巧璉
064 風雨中的內社分校∕洪琇茜 

家園.記憶
080 來義部落──我們記憶中的人間仙境∕唐玉卿
090 等待穿山甲的人∕陳熙文
100 王族的記憶:加拉阿夫斯社的石板屋∕李依頻

文化.傳承 
116 放不下刀的木雕師:莊太吉∕李依頻
126 排灣族巫師,祖靈信仰搭橋人∕陳義宗 
134 古謠,銘心刻骨的生命記憶∕陳義宗
142 來義村獵人:「上山就像回家」∕廖士翔、林玲瑩
152 災後第一場傳統婚禮 族人雀躍相逢∕陳熙文、洪琇茜

未來 .新生
162 探訪舊來義 部落生態旅遊契機∕林玲瑩
174 相「芋」在來義,以農作保護山林∕廖士翔
182 返鄉∕梁德珊
192 日久他鄉是原鄉──新來義,新生活∕吳思旻

田野.紀事
208 一位美國人的來義行∕ Benjamin W. Cramer
220 採訪團隊絮語──傾聽,原味故事 
228 附錄:來義鄉八八災區自主避災手冊∕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書寫,是我們的責任

  屏東縣來義鄉,來社溪切割山林,形成聞名的大峽谷風光;傳說,排灣族的他們是太陽之子,受到神的庇護。無奈,天地變色,烏雲掩至,旦夕之間,峽谷變平地,徒留山壁上祖靈悲憫的眼淚。排灣子民何去何從?陽光,還會重臨大峽谷嗎?

  我永遠難忘2009年10月,莫拉克颱風才橫掃南臺灣不久,我和學生造訪屏東排灣部落,面對被土石填平的河道,以及河岸兩邊僅剩的吊橋塔柱頂端,感慨大自然的毀滅性力量,也不免懷疑,原住民朋友該如何從廢墟中重建家園?我沒有答案。只是,心裡有個聲音很清楚地迴盪:這場災難不該被輕易遺忘!

  距離那場致命性的風災,轉眼三年。臺灣社會已從災難的震撼中平復,繼續往不同方向前進;但是,臺大新聞所師生還默默在災區訪視、書寫。因為,我們知道,唯有書寫,才能讓災區民眾的身影被看到,才能讓社會一起認識這場災難及其帶來的影響。

  災後三週年之際,我們交出屏東來義鄉的災後故事。繼2011年報導泰武災後重建的《大武山的歌聲》之後,這是臺大新聞所記錄社會重大變遷的第二本關鍵報告。

  為何是來義?莫拉克風災造成的災區不計其數,我們微薄的力量不可能涵蓋,只能針對個案進行深入了解。來義故事的價值,不在於它的知名度和能見度,相對於其他明星災區的光環,它自有其獨特性和普遍性。

  來義鄉,一個位於屏東縣中央偏東的山區部落,東倚中央山脈,西接屏東平原,南有力里溪,北有來義溪環抱,匯合為林邊溪之後注入臺灣海峽。溪水切割出的來義大峽谷,谷深超過百公尺,間有大小瀑布及奇石林立。這個大峽谷,曾是南部民眾假日休閒的好去處,也為地方帶來觀光商機,不料卻在莫拉克颱風之後化為烏有。

  來義的創傷,不只莫拉克來襲而已。隔年,凡那比颱風,再次重創來義,臨時土堤不堪一擊,東部落幾乎全毀。遷移,成為不得不然的選項。紅十字會和慈濟兩期援建永久屋相繼落成,居民慢慢搬到平地的新來義部落,帶得走的是實體的家當和文物,帶不走的是對家園的記憶和眷戀。

  一個部落,經歷兩場風災,前後兩個主要慈善團體援建,可以想見,居民在這些災難折磨下歷經了多少波折:如何面對災後破碎的土地和家園?如何在重建政策的各種選項中尋找資訊?該選擇留在原鄉還是搬到平地?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和社區?如何把文化和記憶傳承下去?這些如何的如何,鑲嵌著他們獨特的生命記憶和社會脈絡,也和許多部落的災難經驗相互呼應。

  這些災難經驗,在本書中化為四大主題【風災.遷村】、【家園.記憶】、【文化.傳承】及【未來.新生】,總計十四篇文章,皆由臺大新聞所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訪談中慢慢累積而成。本書最後也有美國賓州州大講師Benjamin Cramer 以及參與寫作的十位同學的觀察心得,記錄了我們共同參與的足跡。

  當然,若不是部落朋友們敞開心懷分享,不可能留下這些動人的故事。包括來義村辦公室、部落發展協會、及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朋友,都是我們一再叨擾的對象。感謝每一位願意接受訪問、提供資料的朋友,這些無私的分享,都是新聞所師生和整體社會可以學習的重要經驗。

  同時,很多計畫和補助的支持,一點一滴成就了這次出版,在此一併感謝,包括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補助台大新聞所進行屏東部落災難記錄,學生得以長期關心並報導災後重建;國科會數位典藏之人文與社會發展子計畫,持續把屏東泰武、來義的災後重建記錄公開,成為可供社會查詢的數位典藏內容;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唯一持續至今仍每日刊出災後重建報導的獨立媒體平台,也是我們重要的資訊來源和新聞合作夥伴。

  最重要的是,臺大新聞所第三屆傑出記者講座,由聯合報專題組主任梁玉芳獲獎,我們這兩年合作透過課程、工作坊等方式培訓學生,進行災難深度報導。經梁老師將深厚的報導功力傾注給同學,不厭其煩地修改同學的文字,終得以滋養出本書中一篇篇情感豐富的報導。而本所學生林巧璉及李依頻長期投入災區紀錄、數位典藏計畫,帶領學弟妹進行田野工作、合力完成本書,功不可沒。

  最後,在原住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補助之下,臺大新聞所於2012年初成立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透過建制化的努力從事原住民傳播研究。這本書的出版,係中心成立第一年的重大計畫,見證臺大新聞所發展原住民傳播研究的初試啼聲。

  不管透過深度報導,或是研究報告,各種形式的書寫,都是從事新聞教育者無可旁貸的責任。這份書寫成果,是我們在教育現場與學生共同的努力與啟示,也是對災區民眾和整體社會所能盡的微薄貢獻。希望,當陽光重臨大峽谷之際,我們歡欣看見來義居民走向新生之路,也看見彼此共同守護的島嶼綠意盎然。

洪貞玲∕臺大新聞所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風雨無情 人間有愛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給台灣復合式重大災難的隔(2010)年2月,我服務的社團法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受內政部之託,在屏東縣來義鄉設立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開始陪伴與培力(empower)來義鄉受災的來義村、義林村及丹林村5、6鄰等重建區的原住民鄉親(以下簡稱原親),迎向環境變遷後的心靈和生活重建旅程。

  由於2010年9月19日的凡那比颱風再次重創來義鄉來義村的東部落,致中央與地方政府均希望來義村能做成遷村的決定。目前已有153戶入住位於臨近新埤鄉的新來義部落永久屋基地,尚有162戶未遷。由於遷村的決定牽扯的議題甚多,共識之取得當然需要多些時間。

  惟無論遷村與否,對於目前已遷入永久屋居住的原親,和仍居住原部落的原親,用心撫慰他們的情緒,陪伴他們逐漸接納且勇於面對環境變遷的現實,並協助他們整理出重建的願景,發展出願景逐步實現的計畫方案,均是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重要工作。

  在我仔細讀完台大新聞研究所師生團隊用他們採訪新聞的專業,為來義鄉重建區的原親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工作同仁,用心地紀錄重建的心路歷程,心中充滿感動與感恩!感動的是他們的愛心與敬業,感恩的是這一篇篇的紀錄,必能撫慰重建區原親的心靈,且能激勵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工作同仁。

  由於屏東縣來義鄉八八受災區的原住民,均屬「加拉阿夫斯族系」,這個族系最特別的是他們的大頭目家族-邏發尼耀家族,及大頭目按立共同治理這個王國的各個貴族家系均完整健在,且這個王國第16世大頭目高武安已86高齡,仍然耳聰目明,可以很清楚地講述歷史。再者,邏發尼耀家族尚用心保存荷蘭人據台時期之前迄今的生活服飾與各式寶貴物件;依據我過去遊歐的見識,直覺它是極有價值的台灣原住民族古文明,如果政府可以在永久屋基地或鄰近台糖地,興建加拉阿夫斯族系歷史生活文物館,相信不僅能撫慰遷離家園族人的情緒,同時可促成新的觀光遊覽據點,創造在地就業機會。而這本重建心路歷程的報導文學,雖然沒有針對加拉阿夫斯族系大頭目邏發尼耀家族所用心保存和維護的古文明詳細報導,但相信已經啟動了探索這個原住民族系,甚至更多台灣原住民族系古文明的旅程。

  風雨無情;人間有愛!希望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給南台灣原住民的危機,在同胞濃郁與智慧之愛的洗禮中,已經轉為夢寐以求的生機!

成亮∕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計畫主持人

 

內容連載

來義部落──我們記憶中的人間仙境 
文/唐玉卿 攝/林巧璉、梁德珊 圖片提供/莊錦美

來義部落,一個排灣族居住的山中小城,擁有傍山而建的房屋、沿著河畔蔓生的翠綠田地,以及聞名遐邇的來義大峽谷,這裡是來義族人引以為傲的部落。雖然,經歷兩次風災──八八風災和凡那比風災後,來義部落地貌發生了劇烈的改變,可是來義的美,是族人永遠無法忘懷的!

吊橋之鄉的美譽

從潮州驅車前往來義村,須花費半小時的車程。一踏入來義村,映入眼簾的是寫著「歡迎蒞臨來義鄉來義村」的牌樓,上面刻滿百步蛇、陶壺、太陽等象徵排灣族的圖騰,歡迎著人們的到來。

沿著彎曲小路走上來義部落,迎面映入的是一座兩層樓高的教堂。來義部落族人主要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除了這座坐落於來義西部落的天主教堂外,在來義村內另有兩座教堂,提供村民信仰和禮拜。

再往前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來義村的社區發展協會,來義社區發展協會的前身是警察局,之後警察局廢置後,才被社區發展協會借來辦公使用。每周一、四的早晨,為了舉辦來義村老人關懷站,協會旁的空地便會傳來陣陣音樂,以教導耆老們唱古謠和做體操,多數耆老都願意參加,也趁機活動筋骨,

沿著社區發展協會下的道路,往來義東部落走去,便會瞧見村內最大的建築物──集會所和來義國小內社分校。同時它們也是劃分東、西部落的地標。集會所入口的上方樑子及柱子上,雕刻著的木雕是排灣族文化的象徵,寬敞的空間和拾級而建的座位區,成了村內大型活動的場地;而八八風災前,仍不時會聽到從內社分校傳來的琅琅讀書聲,讓整個部落飄逸著書香氣息。

內社分校和集會所鄰近來社溪。沿著河床兩邊是一條外環道路,路旁林立著許多商店、小吃店等,是過去來義族人習慣聚集的地方,同時到來義大峽谷參訪的遊客也經常在此消費,這裡曾經是來義的繁華之地。

以前來義村可是小有名氣,最主要就是村內渾然天成的來義大峽谷,超過百公尺深的峽谷,河水碧綠且清澈見底。同時峽谷間的奇石林立,形成絕美的景觀。

此外,部落內佈滿大大小小十來座吊橋,也被人譽為「吊橋之鄉」。佇立在吊橋上,能觀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望無際的風光景致盡收眼簾。每到夏天,更是吸引許多觀光客湧入來義村,不管是到來社溪戲水,還是在河川旁烤肉,慕名前來遊客總是絡繹不絕。

水光粼粼的來社溪,除了清澈見底的溪水外,溪中還會有魚、蝦等水中生物,除了吸引觀光客之外,同時也是部落人最喜愛的地方之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70